微生物检验是疾控中心日常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微滤膜分离技术中的微滤膜是一种多孔薄膜,此种材料目前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了多个领域,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运用效果受到了患者及医务工作者的高度认可。本文就本疾控中心微生物是检验中应用微滤膜分离技术的情况开展研究,分析其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在本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样本100份,根据培养方法进行分组,分为参照组、实验组,分别50份,参照组行平板培养方式,实验组行微滤膜分离技术方式。检测项目:对所选择样本中的细菌总数情况行计数干预,需进行酵母菌以及霉菌计数样本有25份,需进行大肠杆菌计数样本有38份。
1.2方法
1.2.1参照组
参照组样本均行平板培养方式干预,具体内容包括:在琼脂培养基中将样本加入,并确保温度环境为37摄氏度,培养时间在24h~48h范围内,并行显微镜检查(显微镜计数)。
1.2.2实验组
实验组样本应用微滤膜分离技术方式干预,具体内容包括:对水中的细菌总数进行微滤膜衬垫培养,载体选择微孔滤膜,并行显微镜检测,行计数放大等综合操作;对于样本中所存在的酵母菌以及霉菌等,行截留预浓缩处理,接着行选择性培养基进行计数培养;最后将微孔滤膜作为基础,行快速培养干预,时间为7h左右。
吸取1mL待检样本置于99mL无菌蒸馏水中。取不锈钢过滤装置,预先高温灼烧,充分灭菌,然后夹取无菌的微孔滤膜置于过滤头上并正确安装滤杯。将100mL稀释后的待检样品摇匀并加入滤杯中,以真空泵抽滤至全部液体通过滤膜,加入100mL无菌生理盐水2次抽滤至全部液体滤完,关闭开关。轻夹微孔滤膜边缘,正面朝上缓慢移至培养基上,要保证滤膜与培养基之间完全贴紧,无褶皱、卷边及气泡夹留。盖好皿盖,放入恒温箱内37℃恒温下孵育15~24h,显微镜下观察有无菌落分布并统计细菌计数。所用仪器和滤膜均高压灭菌,全程质量控制,另设空白滤膜作为阴性对照,以保证检验方法的可靠性。初检完成后进行确认实验,将2种检验方法第1次检测确认的阳性样本直接接种到培养液中,划出典型菌落,再以培养基同法培养后进行鉴定,对2种方法检验结果不一致的样本重新进行检验。确认试验主要是2次复检第1次检测的阳性结果是否存在假阳性情况以及2种检验是否存在假阴性情况,2次检验结果一致判定为真阳性或真阴性,2次检验结果不符则再次复检,以3次检验中2次相同的检验结果为最终检验结果。
1.3评判指标
观察与统计两组检测灵敏度、报告时间、检出时间以及样本污染情况,并予以对比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P<0.05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同参照组对比,实验组灵敏度以及检出率均更高(P<0.05),报告时间更短(P<0.05),污染率更低(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样本组间灵敏度、报告时间、检出率等情况对比(x±s)/[n(%)]
3讨论
微滤膜分离技术的原理是基于微孔过滤。微孔过滤是指将待分离的物质通过具有微小孔径的过滤膜进行分离。这种技术具有高效、快速、便捷等优点,可以有效地将微生物从样品中分离出来,为后续的检测提供了基础。此外,微滤膜分离技术还具有易于操作、成本低廉等特点,使得它在微生物检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微生物检验中,微滤膜分离技术主要应用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鉴定等环节。例如,在细菌分离过程中,可以利用微滤膜分离技术将样品中的细菌通过滤膜分离出来,然后进行培养、鉴定等操作。在病毒分离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微滤膜分离技术将病毒从样品中分离出来,为后续的病毒检测提供基础。此外,微滤膜分离技术还可以用于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检测,例如水样、土壤样品等。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微滤膜分离技术在微生物检验领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一方面,微滤膜的材料不断更新,从最初的聚四氟乙烯、聚偏二甲苯等材料,发展到如今的聚丙烯、聚乙烯等材料,使得微滤膜分离技术在效率、稳定性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微滤膜分离技术的操作方法也得到了改进,例如通过改变滤膜的过滤速度、压力等参数,可以实现对不同种类微生物的高效分离。微滤膜分离技术在微生物检验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微滤膜的孔径大小有限,无法完全分离一些微小的微生物,如细菌的芽孢等。其次,微滤膜的过滤速度和压力等参数需要根据不同的微生物进行调整,操作相对繁琐。此外,微滤膜分离技术还存在一些操作风险,如滤膜破损、滤膜污染等,需要在操作过程中加以注意。
本研究结果显示,同参照组对比,实验组灵敏度以及检出率均更高(P<0.05),报告时间更短(P<0.05),污染率更低(P<0.05),提示将微滤膜分离技术应用到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工作中的价值较高。微孔滤膜分离技术属于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检测速度较快,且检验准确性较高,对于样本中所存在的微量微生物都能够有效检出,能够最大程度避免出现假阴性的结果。微孔滤膜分离技术方式还具有报告时间短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样本在培养中发生交叉感染,所以能够确保检验样本的准去性,可将样本真实情况进行有效展现。除此之外,对于待测样本,微孔滤膜分离技术要求并不是很高,仅仅可溶解,以及能够行过滤处理即可。在过滤操作中,对于粒径的宽度要求保持在0.025μm~10.000μm范围内,厚度需保持在90.000μm~150.000μm范围内,对于操作压力也有一定要求,需要保持在0.100MPa~0.200MPa范围内。微滤膜种类较多,其材质也变得复杂多样。在开展分离操作的过程中中,主要是借助半透膜分离方式,因为滤膜孔径大小能够将物料进行截留等,其推动力是化学位差以及外界能量,微滤膜的材质不同,其表面化学性质、吸附性等也不同,因此便会对分离操作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在开展微生物检测实验工作中,需要对待测微生物的大小进行判断,从而选择最为合适孔径的滤膜,并行截留培养操作,或选择同待测微生物适应性较好的材质,便于能够有效分离与计数微生物。
总的来说,微滤膜分离技术在微生物检验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滤膜分离技术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蔡海弘.探究粪大肠菌群多管发酵法和滤膜法在测定医疗污水中的对比效果[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2,35(3):53-56.
[2]黎志轩.滤膜法测定水中总大肠菌群的不确定度评定[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1,31(24):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