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遗文创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邹艳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邹艳,. 基于非遗文创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国际教育论坛,2024.8. DOI:.
摘要: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中沉淀着大量且璀璨的非遗文创,结合当下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要想促使其更好的传承发展,便需要大量的数字媒体设计专业人才去推广。所以,非遗文创及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培养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还能为非遗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途径,对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二者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既懂得数字媒体技术,又深谙非遗文化精髓的复合型人才。结果表明,这种融合模式
关键词: 非遗文创;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DOI:
基金资助:

引言: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当前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往往偏重技术层面,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传递。同时,非遗保护工作也常常局限于传统模式,未能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优势。因此,探索基于非遗文创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促进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的必然选择。

一、研究背景

 (一)数字媒体艺术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设计和艺术创作,为文化内容的呈现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交互设计等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能够创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使受众更直观、深入地理解文化内涵。在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艺术也为文化的快速传播和广泛影响提供了便利。它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实现文化的全球化传播。此外,数字媒体艺术的交互性特征,使文化传播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交流,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然而,如何在技术创新中保持文化的真实性和深度,仍是数字媒体艺术在文化传播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当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足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在高等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许多院校的课程设置过于注重技术层面,忽视了艺术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培养。学生往往精通各种软件操作和技术应用,但在创意思维和文化理解方面相对欠缺。此外,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也较为普遍,学生缺乏真实项目经验,难以适应行业快速变化的需求。在师资方面,具备跨学科背景的教师较少,难以实现技术、艺术和文化的有机融合教学。评价体系单一,过分强调作品的技术难度和视觉效果,而忽视了文化内涵和创新思维的考核。这些问题导致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在非遗数字化传播等新兴领域的应用能力不足。

二、理论基础

(一)非遗文创的概念与特征

非遗文创是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通过创意设计和现代技术,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具有现代审美和使用价值的文化创意产品或服务的过程。这一概念强调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融合,旨在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力和传播力。非遗文创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性,即保持非遗的文化本真和精神内核;二是创新性,通过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三是市场性,注重产品或服务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四是传播性,利用现代传播渠道扩大非遗的影响力;五是可持续性,在商业开发的同时兼顾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创不仅是一种文化保护的方式,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它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核心理念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一门融合技术与艺术的学科,其核心理念体现在多个层面。技术创新是其基础,强调运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来创造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交互性是其重要特征,强调作品与受众之间的双向沟通,让观者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跨媒体整合是其发展趋势,通过融合不同媒介的特性来创造全方位的感官体验。用户体验设计是其关键考量,注重从用户需求出发,创造直观、易用且富有吸引力的界面和交互方式。可视化呈现是其重要手段,将复杂的信息和数据转化为直观、生动的视觉形式。同时,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也强调文化反思,鼓励设计师思考技术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创造具有深度和意义的作品。这些核心理念共同构成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指导着该领域的实践和创新。

三、基于非遗文创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基于非遗文创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要对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新的培养目标应注重培养具备深厚文化底蕴、扎实技术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精通数字媒体技术,还要深入理解非遗文化的精髓,能够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结合。

例如:文化认知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诠释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能够追溯非遗项目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理解非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了解非遗项目的制作工艺和流程,评估非遗项目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征。同时,学生应掌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核心技术,并能灵活运用于非遗文创项目中。例如,培养能够运用AR技术为传统剪纸艺术设计互动体验的人才,或者能够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展现非遗传承谱系的设计师。此外,人才能够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开发具有现代审美的非遗文创产品。这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将为非遗的数字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

为实现新的培养目标,院校要全面优化设计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应该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融合非遗文化、数字技术和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非遗文化课程模块应包括非遗概论,探究非遗调研的意义和目的,以及非遗项目调研方法,如文献研究方法、影像记录方法等,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研究能力。另外,在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模块中,应涵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交互设计、数据可视化等前沿技术课程,为学生提供扎实的技术基础。

还有相关的艺术设计课程模块,包括视觉设计、用户体验设计、新媒体艺术创作等,可以举办“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坊”“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实践”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意思维。此外,还可以设置跨学科选修课程,如文化人类学、市场营销学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采用模块化和弹性学分制,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自主选择课程组合。例如,对传统工艺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深入学习特定非遗项目,而侧重技术的学生则可以选修更多前沿技术课程。这种优化的课程体系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非遗文创数字媒体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

在教学方法上,需要采用更加灵活和互动的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广泛应用,通过分析成功的非遗数字化项目,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项目式学习(PBL)是另一个重要方法,可以设置模拟或真实的非遗文创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例如,可以与当地博物馆合作,让学生参与非遗数字展厅的设计。在技术课程中,可以采用沉浸式学习方法,利用VR技术创建虚拟的非遗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和学习。对于非遗文化课程,可以引入田野调查方法,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非遗项目,与传承人直接交流。此外,跨学科协作教学也是一个创新方向,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技术专家等共同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知识输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数字工具进行创作和展示,如使用数字故事板来规划非遗动画项目。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实践平台的搭建与利用

搭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是培养高质量非遗文创数字媒体人才的关键,院校内可以建立非遗数字化实验室,配备先进的VR/AR设备、3D扫描仪、动作捕捉系统等,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例如,可以设立“非遗数字化工作站”,学生可以在这里将传统工艺品进行3D建模和数字化保存。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也很重要,可以与当地的非遗保护中心、文创企业、博物馆等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项目实践机会。比如,与传统陶瓷制作工坊合作,学生可以参与陶瓷制作过程的数字化记录和展示设计。

院校可以组织“非遗+数字艺术”创新创业大赛,如将传统工艺与3D打印结合的创新产品、融合非遗元素的数字游戏或互动装置、基于人工智能的非遗图案生成与应用系统等等,获奖团队可以有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产品的机会。优秀项目将被推荐参加国家级的文化创意比赛,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展示舞台,也将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此外,国际交流平台的搭建同样重要,院校可以与国外的文化创意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参与国际非遗数字化项目。这些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为他们未来在非遗文创数字媒体领域的发展奠定

(五)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构建

传统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非遗文创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领域的综合能力,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知识评估、技能考核、创新能力评价和项目实践评估等多个维度。

在知识评估方面,除了传统的笔试,还可以采用论文写作、口头报告等方式,全面考察学生对非遗文化和数字媒体技术的理解深度。

技能考核可以通过实操测试来进行,如主题为“云南花腰傣刺绣数字互动展示”,学生需要完成一个基于网页的云南花腰傣刺绣数字互动展示项目,包括介绍花腰傣刺绣的历史、文化意义和制作工艺,展示至少10种典型的花腰傣刺绣图案,并配有相应的文化解释,并且设计一个简单的互动环节,允许用户尝试数字“刺绣”,同时嵌入一个简短的视频,展示花腰傣刺绣的制作过程。在评分过程中,教师要考察学生是否对花腰傣刺绣文化的准确理解和恰当诠释;代码质量和结构的合理性;展示方式的创新性;是否完成了所有要求的功能,以全面评估学生将非遗文化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能力,既检验了他们的技术水平,也考察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创新表达能力。

此外,引入业界专家参与评价也很重要,可以组织“非遗数字艺术设计双年展”,邀请行业专家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还可以建立学生作品集制度,记录学生在学习期间的成长轨迹和代表作品。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六)跨学科融合教育的推进

推进跨学科融合教育是培养复合型非遗文创数字媒体人才的关键策略,这种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整合了文化、艺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

例如,院校可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由数字媒体、文化遗产、艺术设计等不同背景的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设计和课程实施,共同完成非遗文创数字项目。如将福建泉州木偶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创新性呈现,课程由文学、历史、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不同背景的教师共同设计和授课,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泉州木偶戏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运用现代数字技术进行创新性表达和传播。文学系老师负责叙事结构和剧本创作,历史系老师主讲泉州木偶戏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数字媒体系老师指导数字技术应用和交互设计,艺术设计系老师负责视觉设计和美学指导,非遗传承人将展示木偶制作和操作技艺。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还能掌握跨媒体叙事和数字技术应用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将学会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非遗的现代化传承探索新的可能性。同时,这种跨学科合作模式也为学生未来在复杂项目中的协作能力打下基础。

结束语:综上所述,基于非遗文创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开辟了新的途径。这种创新不仅能够培养出兼具文化素养和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还能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注入新的活力。未来,院校应继续深化这一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应对数字时代文化传承的挑战。通过持续的创新和努力,我们有望培养出更多能够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自信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旻超.数字化时代非遗文创产品特色及设计路径[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4,4(16):180-182.

[2]黄荣川.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为例[J].科技视界,2021,(09):148-150.

[3]徐鸣,李宣乐.数字经济时代下非遗文创的传承与创新——评《数字经济下的文化创意革命》[J].当代财经,2020,(10):2+149.

[4]罗保权.数字技术对非遗文创设计教学的影响——评《数字造型基础——“非遗”数字化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20,(03):140.

[5]马婧.高校非遗文创助推当地文创产业发展的研究[J].天工,2023,(10):24-27.

作者简介:邹艳(1979.01—),女,土家族,湖北来凤人,文学学士,副教授,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创业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设计美学、非遗文创、创新创业

课题项目:本文为2022年自然科学项目(立项编号:D20220082)《西兰卡普轻薄化面料开发及在文旅产品中的应用研究》  的研究成果之一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