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肿瘤的发生与人体的基因及后天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早期症状较为隐匿,后期都有发热、腹痛、腹胀、消瘦、腹部包块等症状,对患者生活水平造成了不良影响。目前,临床通常采用姑息护理对晚期癌症患者予以照护,可以改善其生存质量与心理负担,但是较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容易加重其病情,影响到预后恢复[1],基于此,本文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接收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共80例),作为参考对象。分析探讨采用姑息护理联合营养支持干预效果以及对营养状态、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作用,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接收治疗的消化道肿瘤病人(共80例)作为参考对象。根据数字随分法将其分为参照组40例和试验组40例,参照组:男25人,女15人,年龄54-72岁,平均(63.25±3.32)岁,试验组:男24人,女16人,年龄53-72岁,平均(62.50±3.17)岁,纳入标准:1、两组患者均符合消化道肿瘤疾病的诊断标准;2、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有精神疾病患者;2、不同意参与本研究的患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统计学无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1)参照组采用姑息护理:按时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告知医生进行对症处理,并做好患者静脉与造瘘口的护理,按时协助患者翻身。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遵医嘱予以镇痛 药物治疗[2],另外,要做好患者心理指导工作,分散其注意力,缓解负面心理。
(2)试验组采用姑息护理联合营养支持干预:在参照组基础上予以营养支持干预,内容如下:①针对消化道功能正常者,予以无刺激饮食与易消化饮食,针对吞咽困难者,予以半流质饮食,以少食多早餐的方式进食。②鼻饲进食,可经胃管直接将饮食注入到胃内,选择低脂、蛋白质丰富,且无纤维的乳类为主。③肠外营养:针对有进食障碍患者,要遵医嘱输入氨基酸、维生素、脂肪酸等。
1.3观察指标
1.3.1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状态
分别在干预前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ml,转速为(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同时计算患者体质量指数(BMI)。
1.3.2观察两组患者胃肠激素水平
分别在干预前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ml,转速为(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的胃动素与胃泌素水平。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研究,通过(x̄±s)、百分比(%)分别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用t、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态
干预后,试验组患者营养状态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态(x̄±s)
2.1比较两组患者胃肠激素水平
试验组患者胃肠激素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比较两组患者胃肠激素水平(x̄±s)
3讨论
消化道肿瘤一般以良性肿瘤最为常见,但是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呈持续增高的趋势。根据部位可分为上消化道肿瘤及下消化道肿瘤[3]。肿瘤患者多数伴有营养不良的症状,出现食欲不振、贫血、消瘦等表现,长期以往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为此应当予以科学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来提高肿瘤患者的营养状态[4]。姑息护理是临床护理措施,有着较为明显的护理效果,但是对患者饮食方面的干预,致使护理效果欠佳[5]。有学者指出,联合营养支持干预,可以改善患者胃肠激素水平,进而保证其每日的营养需求量[6]。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营养状态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胃肠激素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参照组,(P<0.05),可见联合护理较单一护理的效果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对消化道肿瘤病人采用姑息护理联合营养支持干预,可以改善营养状态与胃肠激素水平,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蒋凌燕,汪皖莲,许文丽.中医情志护理联合营养护理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情绪及营养状况的影响[J].新中医,2020,52(11):170-172.
[2] 周秀华.低热量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消化道肿瘤术后的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90):12-13.
[3] 穆多佳.探讨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的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3):50.
[4] 郑晓蕾,李晖.关于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的有效性分析[J].临床研究,2018,26(06):13-14.
[5]朱林.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的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07):28-29.
[6]井琼.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在上消化道肿瘤根治术后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17,24(08):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