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以中职药剂学课程教学为载体,渗透课程思政元素,可以使学生对中药学相关专业产生更加深入的认知,进而形成中医药文化自信,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根基。因此,对于以中医药文化角度出发,中职药剂学课程思政的有效建设问题,应当进行深层次地探究,精准把握课程体系建设的细节,使课程教学更具实效性。
一、中职药剂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一)切实满足时代的要求
在中职院校中,药剂学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将是新时期背景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中职院校中,药剂学专业应当充分借助中医药文化资源、精髓,将中医的辩证思维、整体观,合理、科学地渗透在思政教育在工作中,以此方式提高药剂学课程的教学效率,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培育中职院校学生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此教学举措既对中职院校、中职院校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更能满足时代对中职院校、中职学生的要求,为我国中医药领域培育出更多优质型人才。
(二)利于满足思政教育实践要求
中医药文化是独属于中华民族的一种特色文化符号,其包含并超越了中医药本身,逐步渗透在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发挥出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人民认识生命、预防疾病、保障健康所使用方法的一种凝结型文化。而在中职院校当中,所展开的思政教育工作并不能仅是以独立的课程所存在,教师应当深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体系,将中医药文化渗透于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中,借助中医药文化范畴内有价值的信息、元素,使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建设和落实更具实效性,彰显其育人价值的同时,自然也更利于满足思政教育实践的基本要求。同时,以上述措施为前提,针对中职院校学生实施课程思政教育,也将持续扩增课程思政的覆盖面,从大局角度讲,此举将成为提升我国人民体质健康水平、卫生健康意识的重要策略。
二、以中医药文化为载体构建中职药剂学课程思政体系的有效策略
(一)渗透中医哲学思想落实课程思政教育
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的教育辅助价值,将哲学思想引入中职药剂学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工作中,可以使课程思政建设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也能发挥出最大价值,使课程教育活动更具实效性。例如,在《黄帝内经》当中,最伟大的成就便是将哲学思想引入经验医学内,因此而为整个中医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儒家文化与中医药理论也有着较强的关联性,二者能够呈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良好状态,进而生成“中和”的效果。基于此,在实际展开中职药剂学课程教学工作时,教师便可以代入以下中医药文化元素,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如,教师在带领学生了解浸出制剂中口服剂的剂型知识时,教师可以使用学生比较了解的“双黄连口服液”进行举例。“黄连”中的“黄”并非“黄连”,而是指“黄芩”,黄芩药性苦、寒,主要用于清热祛火、缓解燥热等,其功效与其生长环境也有着一定的关联性。黄芩主要生长向阳山坡,能够克服高热、高光的环境,黄芩本身自然有着较强的抗热性和清热性。以黄芩的医药文化,使学生认识到黄芩性凉、其生长环境偏热的特点,向学生传递“阴阳平衡”的相关内容。同理,教师在讲解制剂处方知识时,还可以生长在潮湿区域的肉桂,以此形式辅助学生深入感知“阴阳平衡”的内涵,进而受到积极影响,在心理、思想上也追求一种平衡、平和的境界。
(二)渗透古文学元素落实课程思政教育
以渗透中医药文化相关的古文学元素,辅助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将会使课程教学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同时,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在以此形式实施教学活动时,也能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使学生对药剂学课程相关知识产生更强的探究欲望。基于此,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便可以精准把握教学方向,将合适的古文学元素渗透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完成对学生思想、三观、素养的教育与启发。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解《水浒传》中,名医安道全为宋江治好了背疮,以“玉屑散”帮助宋江去除面部的金印。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玉屑散”的成分,引导学生展开研究。学生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书中记载,“玉屑散”主要以良金美玉研磨而成,最终呈粉末状,每日涂在金印处,便消除了宋江的金印,由此引出思政元素,促使学生从中医药文化中深厚的历史感受到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被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所折服,对中医药文化产生更强的探究热情。同理,教师也可以引入《红楼梦》中,关于膏丹丸散的相关内容作为案例,组织学生展开分析、讨论。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借助文章,展现了其深厚的中医功底,对于医理、临症用药的知识了解颇丰,这些内容都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医文化的奇妙之处,进而在此过程中受到影响,对中医文化、药剂学知识,形成积极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渗透古文化天象学落实课程思政教育
在中职院校内,药剂学课程的教材主要围绕着汤剂、丹剂、膏剂内容出发进行设计,基于此,在渗透中医药文化、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时,教师也可以从以上方面着手,确保思政元素的渗透更具实效性。也能借助高质量的课程思政体系,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道德观念,做出宝贵的辅助作用。例如,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时,可以根据药剂学课程所使用的教材,选择几个有趣的制剂名,将制剂名与古文化天象学联系在一起,以此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药剂学知识的趣味性,同时,也能使学生的思想、素养,在此过程中得到针对性的培育。如,教师以“益元散”举例,“益元散”又被称为“天水散”,之所以被称为“天水散”,主要是出于“天一生水来自河图”这一理念,河图则是古人针对天象和自然变化规律进行观测后所生成的一种称呼,“河”具体是指“星河”。河图通常被人们看作是中华文明的起源,而“雨水”则是立春之后的第一个节气,此时天一生水便代表着水的滋润,也便可以清热解暑。同时,也有人将其称为“太白散”,这一说法可以参照《西游记》中太白金星的角色,白是肺的颜色,太白实际上又被理解为“金”,具体则是指,在夏季,热气上涌,容易体现在人的肺部,太白散也便可以发挥其功效,用于驱散人体肺部的热气。由上述内容引出《河图》、《周易》这类内容,促使学生深入参悟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学生的思想、心灵,自然会受到所学内容的熏陶和引导。
综上所述,在中职药剂学课程教学中,由中医药文化为辅助,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具有实质性育人价值,可以助力当代中职院校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助力于中职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对于中医药文化与中职药剂学课程的融合问题,应当进行深入探究,把握二者融合方向,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体系,使学科教学更具实效性,促进中职药剂学专业学生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丹妮,张彦文,王振臣,等."卫药文化"贯穿《中药制剂技术》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医生, 2021, 59(10):4.
[2]马春娟.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中药制剂学"教学模式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1, 40(12):4.
[3]孙妍,孙红,杨松岭,王博妍,姜成忠,勾波."课程思政+中医药文化"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科学咨询, 2021, 000(009):60.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张艳,女,汉族,籍贯:云南昆明 生于:1992-10,职称:讲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药学专业课程。
第二作者:陆建美,女,壮族,籍贯:云南广南 生于:1991—01,工作单位:云南省文山州壮族苗族自治州卫生学校,职称: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从事药剂,中药专业课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