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与人们的生存与各种社会活动的开展存在必然的关联,资源不断开发、各种废弃物及污染物对城市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是引发地质问题及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基于此,通过地质调查了解城市地质情况,掌握资源及环境的状况,分析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有利于优化城市地质环境治理效果,可保护城市居民的生命与健康,推动城市的长效发展。
一、当前城市地质环境问题
在当前的城市发展当中,由于人们的活动日益频繁及社会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各类环境问题不断出现。一是大气污染问题,工业生产所排放的粉尘、烟雾等会对空气产生污染,取暖设备排放的气体以及汽车尾气也会对大汽产生严重污染;二是城市水资源环境问题。部分城市存在洪灾以及城市内涝问题,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质逐步恶化,致使城市水环境的生态功能逐渐丧失。三是城市土壤问题,由于城市土壤所承载的负荷逐步增加,土壤硬化问题的出现,污染的严重,以及土壤植被及生物退化等问题影响了土壤质量。四是城市岩土工程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施工会导致岩土地基变形,岩土施工也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建筑规模过大及建设活动日益增多,会导致水土流失问题加剧,也会对生态景观产生破坏。面对这些城市地质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探寻出适合的方式进行有效治理。
二、当前城市地质环境问题的解决路径分析
1、地质学视角的环境治理
基于地质学视角的城市地质环境主要是将工程地质与城市规划进行融合分析。在城市发展进程当中,新的地质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城市规划的地质范围也日益拓展。以往的工程地质逐步转化为环境地质,综合地理信息系统的诞生,将地质灾害问题、土壤问题、水环境问题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融合,对城市发展决策及其相关信息进行了优化与完善,强化了城市预防地质环境问题发生的能力。
2、地理学视角的环境治理
研究者大多是从宏观地域系统入手,对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研究主要体现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上,因为他们将地质环境归为“地”的一部分,将城市发展归位“人”的一部分。有学者提出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概念,其研究目标是探求该系统内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系统整体行为和调控机理。包括协调工程理论、熵值原理等。基于以上理论,有学者开展了城市发展与地质环境系统相互作用量化的研究,然而研究侧重于对地质环境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与城市发展宏观指标的分析,并不是着眼于地质环境问题,还是属于宏观层次人地关系的范畴。
3、灾害学范畴的环境治理
立足于灾害学的角度进行地质环境问题分析,主要是对特定种类的地质灾害问题的风险进行评估,可对地震灾害、火山灾害等风险进行评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单一的风险评估与城市综合风险管理的需求并不一致,因此,综合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极为迫切。在综合风险评估过程中,是将地质灾害归于自然灾害当中而进行研究的,通过综合评估自然灾害的风险,可有效降低地区性的灾害风险发生。
4、规划学视角的环境治理
从规划学角度,对城市地质环境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等“软措施”手段对地质环境问题进行规避。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涉及未来发展区和非建设用地区,是以区域内全部土地为对象,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方面做统筹安排和长远规划;城市规划主要涉及建成区和规划发展区,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
从单一学科角度进行城市地质环境问题的研究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无法进行多种灾害的综合研究,对地质环境问题发生的原因未能进行综合考量,未能明晰灾害之间的关联与影响。同时,对地质环境及其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作用研究并不深入。此外,综合交叉性研究较小,只使用单一学科知识无法对地质灾害问题进行科学阐述。
三、基于土地工程视角的城市地质环境治理
1、土地工程在城市地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及研究围
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以及水资源的开发是重要的问题,同时还需采用适合的方式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土地利用率低、对土壤污染的发生、土壤肥力退化过程机制的认识不清楚和对土地资源质量变化的生态风险评价与预警研究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土地工程手段进行解决。土地工程是将土体进行有机重组,进而提高土地利用范围,使土地的生产力得以有效提升,进而增强其对有机生命体的承载能力。土地工程研究范围主要界定于地表到第一层潜水层以上,纵向跨度从几厘米到数百米,根据目标值的不同,取其一定深度范围进行研究和改造重构,从而达到目标生命体所需承载的基础条件。
2、土体重构
作为完整的生命系统,土体的服务对象是生存于土体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以及人类等各种生命体,土体层级结构的构建是其关注的焦点,同时也要对颗粒级配进行有效构建,并合理调控土壤的营养元素及有害元素的比例关系,并对于重构土体结构的长期稳定性和环境影响力、美学效应作持续性设计。土体通过合理有效的重构,剔除障碍因素(盐害、重金属危害、放射性危害等化学障碍;砂砾层、硬盘层、姜石层等物理性障碍;地下水渍涝、地表水冲毁等水害),建立符合作物生长、工程建设要求的土壤质量与构造特征及土地环境保障措施等,为人类提供能够健康生产的农用地和安全居住的建设用地,改善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环境。
3、土地工程的应用价值
土地工程可扩大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面积,为生态文明的建设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在废弃的矿山地区,可以通过化学、生物等措施降低或消除污损土体的重金属污染,提升土体质量,并通过恢复林地、耕地和草地,构建新的生态系统,彻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同时,土地工程可以间接解决人类生存发展中面临的其他生态问题,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途径。目前,雾霾四处蔓延,环境污染引发的公害病、职业病时间屡见不鲜。土地的吸附能力极强,污染物主要集中于土地当中,利用土地工程可对环境质量进行有效改善,进而优化地区生态环境的质量,经过持续性发展后必将会对整个生态环境的总体质量带来积极的影响。
结语:城市地质环境问题涵盖多学科内容,采用单一学科视角进行研究与治理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基于土地工程视角进行城市地质环境问题治理,可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土壤污染,可强化对土壤退化问题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土壤质量,为人类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牛海峰.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及预防工作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7(3):38.
[2]陈志红.城市工程地质条件及地质问题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23):3188.
[3]李同贵.城市工程地质勘察中的环境问题[J].区域治理,2018(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