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医学研究的方向是病理病因学,致力于探索哪些因素可以导致疾病的产生,或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最近许多研究探究了各种有助于个体在面对压力时保持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因素[1]。Antonovsky构建的有益健康模型关注点从“回避”转向“应对”,不再关注风险因素,而是把视角投向“有益”因素。他认为应激源不仅有负性的,也有中性和正性的,压力不仅仅给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也可能有益。那些面对威胁仍能保持健康的人用一种特定的方式看待世界,在他的健康促进模型中关键的而且已经操作化的概念是心理一致感(sense of coherence SOC)[2],现对心理一致感在国内研究作如下综述。
1 心理一致感概念
Antonovsky 构建的有益健康模型里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心理一致感(sense of coherence SOC)”。心理一致感是一种总体上个体对生活的认知倾向性,它综合体现了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应激、自己应对压力所具有的资源以及对生活意义的感知, 表达了个体拥有一种深入、持久、又具有动力的自信心。心理一致感由三个维度构成,分别是可理解感(comprehensibility)、可控制感(manageability)、意义感(meaning-fulness) [2]。
2 国内心理一致感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心理一致感研究现状
国内心理一致感研究的量表主要应用2006年包蕾萍等修订的中文版SOC-13,信、效度检验理想,适合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群使用。张燕舞[3]研究证明初中生父母依恋、同伴依恋与心理一致感呈显著正相关,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徐瑞洁等[4]研究发现护理本科生心理一致感总体水平偏低,护理本科生心理一致感与应对方式呈年级差异性,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维护和提高护生的心理一致感水平。周颖等[5]研究发现心理一致感在压力事件与压力反应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中介缓冲作用。姚翔[6]研究发现遇到生活压力事件时,部分慢性病儿童敢于面对应激源,对自己具有较高的自我评价及自我接纳,并进一步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进而促进自己克服逆境的控制感及意义感提升,最终心理一致感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刘俊升等[7]研究证明心理一致感与应对方式存在明显的相关,在一些负性生活事件中发挥着中介调节作用。李丽[8]研究证明高血压患者心理一致感处于中等水平,心理一致感与服药依从性呈正相关,釆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王海芳等[9]研究表明心理一致感水平与护士职业倦怠显著相关,留岗离职因素对护士职业倦怠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张静[10]研究发现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心理一致感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男性得分显著高于女性,患者的心理一致感水平与其家庭人均月收入、造口自理水平、造口知识水平呈正相关。林田[11]等人的研究发现:II型糖尿病病人心理一致感对自我护理行为有很大的影响,高心理一致感的病人自我护理行为能力相应会升高。
心理一致感概念是一个兼容性极强的研究框架,能够迅速迁移到各种研究领域,并成功整合了心理学、医学、护理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的现有成果。
3 心理一致感的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心理一致感的有益健康作用已经被很多研究所证实,但其作用机制仍没有明确的表述。今后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弄清心理一致感对身心健康的作用机制。
心理一致感在护理领域应用很少有报道,我们可在评估病人时把病人的心理一致感考虑进去。筛选出高危人群。以SOC为焦点的评估能有助于制订有效的护理计划。未来的研究需要制定能有效提高SOC的干预措施和指南。从而激发病人的应对潜能。提升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提升健康促进能力[12]。
目前我国对心理一致感研究多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对纵向的动态变化研究较少,对变量间的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欠佳,今后的研究应加强纵向动态变化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