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儿童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他们的免疫系统还不够完善,所以他们必须要抵御外界的毒素和细菌,现在国家已经开始使用儿童疫苗来增强儿童们的抵抗力,在防治疾病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1-2]。在传染病防控体系中,预防接种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干预手段,对儿童进行疫苗接种,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增强儿童的身体抵抗力,特别是减少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当前,我国的儿童预防接种工作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很可能会出现护理安全方面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导致这些副作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防止这些副作用的出现,从而提高疫苗的安全性。
1. 儿童疫苗接种概述
疫苗接种,是指将一种疫苗制剂注入人或动物体内,赋予其对某种或类似病原体的免疫力,通过免疫系统识别外源物质,筛选并制备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免疫原性。
人们所知道的最早的疫苗免疫可以追溯到“人痘”(英文:“变体”),这是一种源于中国文化的技术。清朝的医学证明,中国人在公元11世纪就已经种植了天花,而另一部医籍则记载,在唐朝的时候,江南的赵氏就已经开始了“种痘的方法”,并说“九千多人接种了这种疫苗,但能治好的,只有二三十人。”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天花,也可以用一种不那么致命的天花病毒,让想要接种天花疫苗的人暴露在病人的脓包上,但是这种方法不能保证效果,而且有很高的风险,死亡率在1~2%。18世纪初期,君士坦丁堡把接种疫苗的方法介绍到了西部。1760年,丹尼尔·伯努利向全世界展示了接种疫苗的风险,它可以使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三年[3-4]。
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听闻,人们都认为牛痘能防止天花,出于好奇,他在1796年五月十四日,给一位患有牛痘的农夫的脓液注射了一剂,三个月后,他给一个儿童注射了天花,结果证明了他对天花的免疫力,这种方法很快就在欧洲流行开来,所有的拉丁字母都变成了拉丁语,“vacca”是“牛”的意思,这是为了纪念爱德华·金纳用牛痘做疫苗试验的一个里程碑。
世卫组织于2020年通过了《2030年免疫议程》,该计划的目标是建立“人人、各地区、各年龄段都能从疫苗中获益”。IA2030计划的中心目标是在2030年前,使没有首次注射白喉破伤风疫苗的儿童人数降低50%。但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打乱了原定的2030国际免疫规划,导致疫苗接种率下降到了近十年来的最低点。从2019年到2021年,零剂量(也就是那些没有注射过首次计划疫苗的儿童)的人数增长了40%。与2020年相比,2021年接种的人数也减少。
疫苗接种通常是一种医学行为,它激发了个体的天然防御机制,用来防止将来可能发生的疾病,也就是所谓的预防接种。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小儿麻痹,B型流感嗜血杆菌,乙肝,结核(BCG)(BCG)在预防结核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所以美国,比利时,荷兰都没有使用。德国麻疹,腮腺炎,都是现在最常用的几种疫苗。因为要预防的疾病很多,一些实验室为了简化复杂的接种手续,也就有「白喉」、「破伤风」、「百白破」(Di-Te-Per),以及「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混合疫苗」[5]。因为不是所有的疫苗都可以在同一时间注射,所以对于新生儿来说,需要接种的疫苗仍然是非常繁杂的。疫苗不但能降低受种者的患病几率,还能在只感染一种生物的情况下,消除病原体是可行的,比如天花只会传染给人,但一旦大部分人都接种了,它就不会再传播了,也不会在动物中传播,这也是为什么联合国于1980年将天花和1999年的小儿麻痹症列为二次流行的原因。所以,很多国家都开始废除这种疫苗,这也让那些没有接种过的人,在将来面临生化战的危险。
2. 儿童疫苗接种不良反应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的儿童都没有任何的不适,只有少部分的儿童会出现局部的红肿和轻微的全身不适。如果没有打好疫苗,可能会出现感染、脓肿、过敏等情况。一般儿童接种后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副作用,但是由于疫苗主要是减毒或灭活的,对人体是一种异种蛋白,因此一些儿童在接种后可能会产生排斥反应,比如在注射24小时之内会有轻微的红肿疼痛,一般在接种24-48小时后就会消失。还有一些儿童的身体比较敏感,打完疫苗后可能会有发热、头痛、浑身无力、嗜睡、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全身不适的症状,一般情况下症状不是很严重,一般都是1-2天,最多3天就会自行消失。如果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免疫,或者是选择了不符合要求的疫苗,那么在接种之后可能会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副作用,比如:局部感染、无菌性脓肿、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等症状,甚至是死亡[6]。
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儿童的身体素质差、用药时间长、接种后没有按时休息、有自理能力等是引起疫苗副作用的重要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①疫苗的品质不过关。因为疫苗的品质不好,或是含有杂质,所以会产生一些抗体过多,对机体造成伤害,不能达到预防接种的作用,引起副作用。②幼儿的身体素质差;目前很多儿童都有免疫力降低的情况,而且儿童的身体还会有一些问题,对其他因素的抵抗力也比较弱,所以在接种以后会有一些副作用。③春季接种;根据季节的不同,春天可能会有部分人对花粉过敏,引起哮喘等多种过敏症状,在这段时期接种疫苗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④需要长期用药治疗。有一些儿童需要长时间用药,所以儿童的免疫缺陷功能比较强,所以对疫苗的抵抗力比较弱,在临床上可能会有副作用。⑤疫苗注射后没有好好休息。很多家长都不太重视儿童的接种,如果儿童打完了还在做一些剧烈的运动,儿童体内的疫苗浓度就会发生变化,所以很容易产生副作用,严重的还会导致局部皮肤溃烂。⑥病毒学因素。对于人体来说,疫苗是一种异体,属于外来蛋白,用疫苗来预防病毒会引起人体的排斥。就拿百白破疫苗来说,这种疫苗自身含有一些有害物质,比如它含有的氢氧化铝佐剂能够诱导被免疫动物体内产生特定的 IgE,所以百白破疫苗如果使用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到人类的正常功能。⑦院内感染的发生;尽管各级医院对感染高度重视,但仍然容易出现感染,例如医源性感染,以及疫苗运输、储存等方面的问题,使疫苗的免疫效果下降,而且减毒活疫苗或感染疫苗在进入病人体内后,其在体内恢复毒性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引起炎症反应。⑧没有筛查禁忌人群。在接种疫苗之前,一定要对接种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其自身的体质特征,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3. 儿童疫苗接种护理措施
3.1做好疫苗管理工作
根据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对疫苗进行专业的采购,并对疫苗的运输和保管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在运送疫苗的时候,要尽量避免碰撞,在运送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颠簸,在运送疫苗的时候,要控制好温度,保证冷链运输。运送到医院后,要用专用的冰箱保存,将冰箱内的温度调整到2-8℃,同时要对环境温度进行监控和记录,将疫苗拿出后30分钟内迅速用完,防止晃动,确保药品处于最好的状态。
3.2预防接种工作的管理
要对护士进行预防接种的训练,要严格执行预防接种相关的规章制度,要针对不同的环境,建立专用的等待室,确保接种疫苗的每一个步骤都能达到规定的标准。护士要做好手部卫生和消毒工作,确保每个儿童都要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地面和治疗车都被清洗了一遍。对接诊室进行空气消毒,及时清理细菌,保持接种室的温度在28℃左右,儿童接种后,要让儿童的家属多喝点水,除了口服药物,其他的都要多喝点水,然后在留观室观察半个小时,做好预防不良反应的记录。
3.3卫生教育
对儿童的家属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和口头宣传,说明各种疫苗对于儿童预防保健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疫苗接种过程中的禁忌症,告诉病人不良反应的种类和表现,这样可以让家属对儿童的不良反应有更好的了解。在与患者家属沟通的时候,护士要保持温柔的态度,向患者解释疫苗接种的各个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向父母普及相关的保健知识,以缓解患者在接种前的紧张、焦虑情绪,并加强患者家属的合作。在小儿疫苗注射期间,护士还应做好集中照顾的工作,增强幼儿的协作能力。
3.4预防注射前的保健
护士要对儿童进行全方位的鼓励和安抚。a.对年长的儿童,看护人可鼓励他们做小英雄,增强他们的合作精神,告诉他们,疫苗可以对抗病毒,把病毒比喻成怪兽,儿童们有一颗童心,可以同怪兽搏斗,从而增强儿童们的合作精神。在穿刺时减少儿童的恐惧心理。b.注意在注射过程中与儿童进行互动,通过玩一些简单的游戏、鼓掌等方式来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减少儿童在穿刺过程中产生的恐惧感。c.在等待室中,可以播放儿童们最喜欢的卡通,以减轻儿童被扎伤时的疼痛。
3.5预防注射期间的护理
护士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对小儿麻痹症疫苗等实行一人一用,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增强患儿家属的满意度,确保护理工作的质量。对年长幼儿应给予相应的帮助,可以增强幼儿的心理调适能力,减少幼儿的恐惧思想,增强幼儿的合作能力。
3.6预防注射后的保健
要对家属做好健康教育,告诉他们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比如穿刺部位的应激现象,儿童会出现全身反应、发热等,要向家属说明预防副作用的方法,减少患者家属的恐惧心理。如果儿童有轻微的副作用,可以自己吸收。穿刺处起水泡要及时就医,体温超过38.5℃要用布洛芬等药物降温,严重的副作用和高热不退要及时就医。要让家属给自己安排有营养的饮食,平时要多注意休息,避免出现副作用。
结语:在医疗科技的进步下,儿童的预防接种应当得到更多的关注。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在适宜的年龄阶段进行预防接种,可以有效地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生,提高儿童的机体免疫力,从而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因为儿童的年龄比较小,所以他们对疫苗的免疫力比较低,在护士给他们注射疫苗的时候,大部分的儿童都会表现出哭泣、害怕等心理,产生很大的负面情绪,从而不利于他们的合作,这也是预防接种期间的护理工作重点。在临床上,如果不合作,就会影响到疫苗的接种效果,因此,要在护理工作中采取全面的措施,通过实际的研究,我们已经发现,对幼儿进行免疫接种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疫苗的种类比较多,接种后也会有一些副作用,这是因为患者家属在疫苗接种过程中有一些错误的认识,从而造成了一些副作用,这是不能理解的。护士要对引起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进行分析,这是因为儿童本身的免疫系统,另外,如果儿童有不良反应,要及时治疗。在进行疫苗接种时,要注意对儿童的身体情况进行评估,有没有长期服用药物的儿童,要知道儿童在接种后的身体情况,如果不能接种,要及时劝阻,并向家属解释清楚。针对预防接种,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将预防接种相关的各种知识都告诉家属,让儿童们自己去分析,同时,在手术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心理安抚,让儿童们在接种时的恐惧情绪得到缓解。接种过程中要注意卫生,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冉丽霞,赵非非,李玉瑾等.认知图式宣教模式对预防接种门诊接种者疫苗接种情况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24,30(01):149-153.
[2]叶凤娟.负压封闭吸引结合规范化管理在犬咬伤后伤口处理及狂犬疫苗接种中应用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35):102-104.
[3]陈魁,徐丽霞,符琴等.2020~2022年樟树市儿童接种麻腮风疫苗后出现异常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3,23(22):87-90.
[4]张丹,范吉仙.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的环节管理模式对新生儿卡介苗接种安全性的影响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3,34(19):2995-2997+3002.
[5]曹丽娜.心理护理与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应用于儿童预防接种中的临床价值研究[J].黑龙江医药,2023,36(04):984-987.
[6]赵非非,冉丽霞,李玉瑾等.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共同决策干预对自身免疫性疾病人群肺炎链球菌疫苗接种安全性及接种及时率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23,29(04):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