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血液主要由血浆、血细胞及其他相关细胞因子构成,血常规作为最常见的检查项目可通过分析血液中细胞数量变化、形态分布等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1],尽早发现受检者是否存在造血功能异常、贫血等疾病对后续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动脉血、末梢血及静脉血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采血方式,均可对机体情况进行反映,但在检测的数值与结果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对于不同采血方式的应用价值仍存在较多争议,选择一种最佳采血方式,既可减轻患者痛苦又可减少采血环节外在因素对检验结果及临床诊断的影响至关重要[2]。本文为探讨不同采血方式应用于血常规检测中的价值与差异,探寻更高质量的血液检验方法,特选取100例接受血常规检验体检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接受血常规检验体检者共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包括男52例,女48例;年龄20-68岁,平均(44.1±22.0)岁。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将体检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包括男27例,女23例;年龄21-67岁,平均(44.2±21.9)岁。观察组中包括男25例,女25例;年龄20-68岁,平均(44.1±22.0)岁。
1.1.1纳入标准:(1)所有入组人员均为健康体检者避光存在血常规检验要求;(2)通过末梢采血与静脉采血方式进行检查;(3)临床资料完整;(4)依从性较好,可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各项操作。
1.1.2排除标准:(1)合并相关传染性疾病;(2)合并精神疾病、意识障碍、无法积极配合操作;(3)合并先天性血液疾病;(4)合并器质性功能紊乱;(5)依从性较差或中途退出研究。
1.2采血方法
观察组:保持受检者清晨空腹状态下进行采血,选择肘正中静脉作为采血点;使用无菌棉签蘸安尔碘消毒方式对采血点位置及周围进行反复消毒处理后将穿刺针针头刺入皮肤,通过一次性静脉采血针进行血液收集[3];之后置于EDTA-K2一次性真空采血管内,摇晃使血液标本通抗凝剂混合均匀,未见分层情况后放置于常温下储存待检。对照组:选择受检者左手食指或无名指内侧部位作为采血点,使用无菌棉签蘸取75%酒精消毒)对采集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后使用一次性采血针穿刺处理[4],之后使用末梢采血管进行血液采集。采集完成后使用稀释液血液进行稀释后将其放入抗凝管等待检测。应在采血后2h内将样本放置于血液分析以内完成血常规检验[5]。
1.3检测方法
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对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GB)及血小板计数(PLT)进行统计,各项操作严格遵照检测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
1.4疗效观察
比较两组受试者采样完成时间、穿刺次数、穿刺时间、疼痛情况及血液检测结果,患者对采血操作的满意度程度。疼痛情况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6],以0-10分为标准,评分越高则提示疼痛越明显。满意度应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结果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人数×100.0%
1.5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SS 22.0版本软件进行此研究,采用方差同质性检验方法,变量资料以“t”计算用(x̄±s)表示。定性数据用χ2核实以(%)表达。各组数据服从方差相同的正态分布,P<0.05,显著差异。
2.结果
2.1受试者采样情况比较
观察组应用静脉采血法采样完成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穿刺次数及VAS比较方面未见显著差异(P>0.05)。详情见表1。
表1 受试者采样情况比较2.2血常规指标比较
观察组静脉采血WBC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RBC、HGB及PLT指标均显著高于接受末梢采血的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2。
表2 血常规指标比较(x̄±s)2.3采血操作满意度比较
表3 采血操作满意度比较[n(%)]3讨论
血常规作为临床检查项目中最常见的检查之一,可通过对血液中的物质进行分析鉴定并对后续诊断及指导治疗提供科学、客观的参考依据[7]。血液主要由血细胞及血浆组成,血细胞则包含红细胞、白细胞与血小板,不同的血液成分指标在疾病诊断中发挥着不同作用[8]。其中,红细胞作为血液最主要的部分可将洋气输送至全身每一个地方,同时可反应癌症患者体力及精神状况[9]。白细胞作为免疫细胞则可抵御病菌对机体的侵袭,清除机体内癌细胞,具有防御性。血小板可发挥凝血作用,当机体受到损伤时,血小板可有效促进伤口愈合,但若血小板过多则可提高机体血栓发生风险[10]。各类白细胞数量则多与机体受到病毒感染、炎症反应存在密切关联,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等指标变化则与机体贫血存在关联。尤其对于部分癌症患者,早期血常规数据一般多不出现明显异常,但随着病情进展,血常规指标异常则愈发显著。因此认为,通过多血常规指标进行检测,可了解血液中各类细胞数量的变化及形态分布,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加直接明了的对患者的机体情况及病情进展程度进行评估,为不同疾病的筛查、诊断及后续指导治疗方案提供合理、客观的依据[11-12]。
血常规检测的血液标本质量则是影响血常规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末梢采血及静脉采血是目前临床采血最常用的方式。相关研究指出[13],末梢采血较静脉采血更易受到环境及认为等因素的影响,所的结果变异系数较大且准确性相对较差。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静脉采血组患者血常规各项指标均更加接近于参数平均值且较末梢采血组所得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受试者通过静脉采血操作时间更短,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充足的血液标本(P<0.05)。研究人员认为,与观察组应用静脉采血相比,末梢采血时一次性针头刺入深浅、采血位置体表温度的高低及受检者配合度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液标本质量[14];同时,护士在手动挤压采血位置时,若力气过大或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细胞破裂可直接对细胞计数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同时还可能造成组织深入血液样本当中使样品受到稀释,不仅使血小板凝集受到影响,更造成血液样本质量的影响[15-16]。后续也有研究人员陆续指出[17-18],末梢血无法对全身血液循环状况进行如实反映,再加上易受到周围环境及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更易使检测结果准确定降低。静脉采血的优势在于,采血部位血管较末梢部位血管更粗且出血稳定、血量较多,采血时无需护理人员挤压采血,可最大限度的确保血液样本的纯度[19];同时,采集的血液样本成分较为稳定,可有效避免血样中的有效成分受到采血操作等因素的影响,更好的反应机体血液循环状态,所的样本质量较末梢采血所获质量更高,因此准确性也更高。最后,在采血过程满意度比较重,观察组总体满意程度96.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静脉采血过程中无需操作人员按压采血,也无需反复穿刺,受试者疼痛、紧张感较小存在密切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多年研究后研究人员指出[20],静脉血采集也无法完全取代末梢采血,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烧伤面积较大无法进行静脉采血患者以及接受多次化疗的肿瘤、血液病患者来说,应考虑选择接受度更高、更加便捷且采血量更少的末梢采血方式进行血液样本收集。另外,我们可考虑通过对医护人员加强血液采集训练使其更好的掌握不同采血部位的采血深度、力度及采集时间等,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同采血方式造成的验血结果差异。临床在鉴别、诊断及评估治疗情况时,若对末梢采血结果存在疑问时,也可再次进行静脉采血进行复核,以满足临床治疗需求[21]。
综上所述,静脉采血方式较末梢采血相比可获得更加准确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更好的反应机体血细胞情况,同时采血操作时间较短,受试者对采血操作满意度较高,可为临床提供筛查、鉴别及诊断提供更加客观、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钟永妃.末梢血和静脉血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的结果影响分析[J].智慧健康,2022,8(03):1-3.
[2]余先祥,杨娜娜,杜江,代永沛.不同采血方法及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主要参数的影响探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21,37(12):11-13.
[3]李琼杰.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医学,2021,41(11):79-81.
[4]付强.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21):247-249.
[5]康文静.探析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8):240-242.
[6]梁书卉.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1,36(06):92-93.DOI:10.16286/j.1003-5052.2021.06.032.
[7]翟金丽.两种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1,38(03):332-333.
[8]施骏.不同采血途径及检测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09):160+173.
[9]韩洋.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21,27(10):154-155.
[10]佟奎鸿,赵毅.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09):126-127.
[11]李琦.末梢血与静脉血对临床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07):94-96.
[12]金虹新.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05):208-210.
[13]刘璐.两种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01):120-121.
[14]刘俐.不同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比较及临床意义探讨[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20,12(04):201-203.
[15]吕静.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3):140-141.
[16]陈军华,张小燕,贺秀琴.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J].贵州医药,2020,44(11):1809-1810.
[17]王晓红,刘彩霞.血常规检验中应用不同采血方法的效果比较[J].甘肃科技,2020,36(22):129-131.
[18]刘雄婧.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9):3294-3295.
[19]陈阳.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5):74-75.
[20]张喜凤.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52):150.
[21]李佳佳,王金文,刘斯琴.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1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