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中最常见的骨科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增高、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工作时间不断延长,腰椎受压的工作逐渐增多,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为严重,在临床中患者会出现肢体的不定期麻木以及腰部局部的疼痛,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1]。临床中主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式,有中医康复理疗以及各项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会导致患者出现应激反应,随着中医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采取中医康复治疗的患者逐渐增多,常见的中医护理技术有中医按摩方法,中医针灸以及相关的理疗技术,能够明显地改善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症状,恢复患者的健康[2]。为探讨中医的个性化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腿疼痛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腿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中有71人是男性患者,49人是女性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龄在24~86岁之间,平均年龄是60岁。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在临床上有十分明显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研究对象实施常规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实施中医康复技术以及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2.1情志护理
患有此病的患者会出现疼痛、肢体麻木,给生活以及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患者内心产生焦虑和恐惧的状态,感到非常无助和沮丧,因此,护理人员为患者做好每项治疗的沟通和告知工作,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理解和配合能力,评估患者的心理问题以及不良情绪状态,告知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接受能力,促进患者的康复治疗的依从性以及效果,对治疗的患者应告知每次进行治疗的方法,提高患者的理解能力,使患者能够适应各项治疗方案。护理人员应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喜好;保持病房的整洁和舒适,为患者提供必需的便民措施。在进行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坚持通过中医治疗的康复效果和转归,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认可[3];该病患者需要长期的治疗,导致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患者内心压力较大。同时,鼓励患者的家属配合各项治疗,多进行心理支持和安慰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1.2.2中医针灸
通过中医针灸技术在不同穴位上进行针刺疗法,达到疏通经络、祛风散寒的目的,缓解腰部疼痛的症状,根据患者的耐受能力和此病的临床分型合理选择穴位。部分患者担心针灸的疼痛感,因此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针灸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配合能力,在针灸时选择转移患者注意力的方式,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同时,还可以在患者针灸后对穴位进行艾条灸,改善患者的腰部症状。
1.2.3辨证施护
①对于气滞血瘀型的患者来讲发病较急,因此需要严格卧床休息,在发病后保持病房内温湿度适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患者大便通畅,睡前为患者准备中药泡洗技术,改变患者的康复效果以及恢复情况。②寒湿痹类型的患者,饮食方面需要进行控制,选择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在患者饮食中禁止进食辛辣刺激生冷食物,尤其是变换季节的气温下降时期,做好腰部的保暖护理,并且减少吹空调等。
1.2.4中药封包时护理
在使用中药封包前一定全面检查评估患者皮肤完好程度,确保没有皮肤损伤,由于老年患者皮温感受力低下,可以为患者额外多加一层毛巾,同时在使用封包时多加观察,避免烫伤,此外糖尿病患者应该慎用中药封包,以免发生严重的皮肤损伤与感染。
1.2.5功能锻炼
告知患者可以进行喜欢的运动,为患者选择舒适的锻炼方式,可以根据临床病情配合游泳以及体操等有氧运动,根据患者的腰部的恢复状态,选择运动方式,能够促进腰椎间盘的康复效果。
1.2.6健康指导
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不足,而且非常担心自己无法恢复正常生活,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做好健康指导。当患者突然出现肢体麻木时,对于疾病的认知有所偏差,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此病的临床症状以及发展过程,告知患者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疗才能够促进康复,科室通过一对一的宣传腰椎间盘的内容,使患者真正的改变内心对疾病的误解,促进患者理解疾病康复的意义。在为患者组织健康讲座宣传活动,对于常见的自我康复效果以及方法,耐心地向患者讲解,保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对腰椎有保护的意义,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保证患者能够理解此病的康复治疗方法。
1.2.7疼痛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因局部的疼痛以及受损的程度,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因此减轻腰部疼痛的症状,可以改变休息的方式,告知患者卧于硬板床上进行休息,并且减少腰部负重的活动。告知患者减少腰部的疼痛程度,可以在发作时转移注意力,降低患者的疼痛感觉,并且可以适当地给予药物进行止痛,缓解患者腰部疼痛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效果。
1.3检验标准
①干预前、后临床效果,其中包括腰腿疼痛分数与腰腿功能分数。
②腰腿痛、下肢抽筋、下肢无力、麻木等症状改善情况。根据患者症状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为0分、1分、2分、3分[4]。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护理后其生活质量水平分数的变化情况。
③负性情绪评价:选择SAS自评量表与SDS自评量表对患者的焦虑与抑郁等情绪问题实施评估,两个量表皆以高分表示情绪问题更严重[5]。
④满意度:分别代表满意(≥7分)、基本满意(3~6分)和不满意(3分以下)[6]。
⑤生活质量评分:运用SF-36生活质量评定。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临床效果之比
观察组临床效果远远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临床效果之比
组别 | 例数 | 腰腿疼痛分数 | 腰腿功能分数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对照组 | 60 | 8.67±1.54 | 2.54±1.31 | 15.84±1.62 | 18.29±1.63 |
观察组 | 60 | 8.63±1.75 | 1.25±0.82 | 15.02±1.67 | 25.37±2.62 |
t | 1.045 | 11.145 | 1.021 | 10.506 | |
P | 0.146 | 0.018 | 0.275 | 0.018 |
2.2临床症状指标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临床症状指标下降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症状指标比较
组别 | 腰腿痛 | 麻木 | 下肢无力 | 下肢抽筋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观察组(n=60) | 2.34±0.93 | 1.82±0.49 | 2.91±0.72 | 1.72±0.64 | 2.44±0.62 | 1.21±0.74 | 2.24±0.78 | 0.98±0.21 |
对照组(n=60) | 2.40±0.51 | 2.06±0.67 | 2.88±0.78 | 2.19±0.49 | 2.42±0.69 | 1.82±0.67 | 2.17±0.72 | 1.92±0.32 |
t | 0.927 | 9.283 | 0.943 | 10.281 | 1.951 | 9.472 | 0.927 | 10.213 |
P | 1.285 | 0.022 | 1.920 | 0.021 | 1.023 | 0.022 | 1.724 | 0.018 |
2.3心理状态
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明显更低(P<0.05),详见表3。
表3 心理状态SAS、SDS评分对比
组别 | 例数 | SAS | SDS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观察组 | 60 | 17.33±2.12 | 8.69±0.15 | 21.03±1.21 | 5.45±1.23 | |
对照组 | 60 | 17.33±2.13 | 11.45±0.12 | 21.06±1.22 | 8.23±1.15 | |
t | 0.283 | 12.696 | 0.095 | 11.042 | ||
P | 1.000 | 0.011 | 0.924 | 0.04 |
2.4护理满意度评价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方式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5。
表4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价[n(%)]
组别 | 例数 | A级 | B级 | C级 | 满意度 |
观察组 | 60 | 30(50.00) | 28(46.67) | 2(3.33) | 58(96.67) |
对照组 | 60 | 21(35.00) | 15(25.00) | 24(40.00) | 36(60.00) |
t | 12.112 | 3.281 | 11.291 | 10.061 | |
P | 0.019 | 0.041 | 0.017 | 0.019 |
2.5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指标得分更高(P<0.05),见表5。
表5 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组别 | 精神健康 | 躯体疼痛 | 社会功能 | 生理职能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观察组(n=60) | 67.43±7.33 | 86.55±7.66 | 67.14±4.92 | 90.52±8.66 | 68.84±8.39 | 87.23±6.53 | 71.12±7.82 | 86.50±10.36 |
对照组(n=60) | 68.42±5.34 | 74.57±7.15 | 69.32±7.24 | 85.63±9.37 | 69.11±6.21 | 77.41±8.25 | 70.38±5.54 | 77.73±9.18 |
t | 0.669 | 7.611 | 1.386 | 10.595 | 0.453 | 10.539 | 0.281 | 9.246 |
P | 0.505 | 0.021 | 0.169 | 0.019 | 0.652 | 0.019 | 0.779 | 0.020 |
续表5
组别 | 情感职能 | 活力 | 生理功能 | 总体健康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观察组(n=60) | 66.21±7.82 | 88.21±7.61 | 62.19±4.82 | 93.51±5.41 | 68.54±8.21 | 86.10±6.41 | 71.12±7.82 | 86.50±10.34 |
对照组(n=60) | 68.19±2.91 | 74.62±7.13 | 63.41±7.92 | 85.71±9.18 | 69.01±6.41 | 77.21±8.09 | 71.21±5.31 | 77.73±9.17 |
t | 0.988 | 9.927 | 1.186 | 10.015 | 0.243 | 10.239 | 0.291 | 9.292 |
P | 0.188 | 0.019 | 0.166 | 0.020 | 0.102 | 0.018 | 0.219 | 0.019 |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病程较长,而且容易反复发作,因此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增加患者的生活压力以及社会负担。对于此病中医学诊断为腰痛病,主要表现为气血不通经脉所致,临床治疗中以舒筋活血改善腰椎的承受能力为主要的治疗方案,对于中医治疗康复为主的护理措施,临床中配合专业的护理技术人才,将中医护理技术广泛地为患者实施,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7]。在护理过程中应了解患者内心的变化,根据患者的情绪给予疏导,对于临床疾病的状态进行总结,制定整体的护理方案以及康复计划。实施临床中医辨证的方案,确定患者的辨证分型后,为患者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提高腰椎间盘患者的康复效果,实施各项操作针灸康复理疗师应向患者说明治疗的目的和方法,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8]。
开展中医护理过程中,应了解患者的配合能力,护理过程中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的同时,保证患者的依从性,住院期间能够有效地进行各项护理。在中医治疗针灸按摩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方案疏通腰部经络,中医治疗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恐惧,因此要告知患者治疗的效果,减轻患者的焦虑。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开展针灸以及推拿按摩的手法,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恢复腰部神经的功能,降低腰椎间盘患者的临床症状,实施有效的健康指导可以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当患者出院后,做好康复指导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控制,促进患者康复。
总而言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腰腿痛等临床症状,并且还能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