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的大规模建设,12306 购票网站的逐渐普及,铁路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自动售票机设备已成为旅客购票流程的最后一环。自动售票机设备的持续稳定运行对铁路客票发售系统的正常运行影响越来越大。自动售票机设备的质量、可靠性越来越重要,一旦自动售票过程中出现故障,将直接影响旅客的购票乘车,甚至影响车站的运输组织。
1 自动售票机设备的故障类型及特点自动售票机设备在车站一般是24 小时不间断运行的,使用过程中受环境、工艺、使用寿命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出现故障的情况,这属于比较常见的现象。自动售票机设备故障类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肉眼可见的机械故障,另一类为电子电气故障,自动售票机设备发生故障具有随机性、突发性以及模糊性的特点;每一个随机故障发生的原因都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一个故障并不是一种原因引起的,可能是多种故障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自动售票机从打印车票到送出车票的过程中,如果自动售票设备打印完车票停在送票机构内,并未按预定的程序动作执行,从故障的表面情况看,现场作业人员很容易认为是机械故
障。但是实际情况是,自动售票机未按照预定的程序执行动作,很大的可能是由于电子电气部分出现的问题。根据自动售票机设备的业务模块,可分为显示模块、现金银行模块、身份识别模块、制票\送票模块、凭条打印模块、监控录像模块。
2 自动售票机设备的故障诊断
2.1 故障诊断原则
铁路自动售票机为机电一体化产品,其内部构造复杂,种类繁多,要求硬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所以我们针对自动售票机的故障分析应该机械、电子有机结合,根据自动售票机设备的各业务模块和工作的环境温湿度,分析故障可能性原因,铁路自动售票设备的故障分析诊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①先机械后电子,因为机械故障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人体肉眼可见到较为明显的故障现象,例如纸币找零器卡钞,车票制票模块卡票等,所以当自动售设备发生故障时要先从机械故障观察。一般来说,机械故障主要是由于机械执行元件磨损造成的机械件变形产生的故障,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因为日常的保养清洁不到位;
②先主后次,先分析主要的机械部件,后分析次要的机械部件,尤其是重点分析两个主要部件中间的结合部分,例如制票模块和送票模块的结合部分,可能会存在接触不良的情况;
2.2 故障分类
铁路自动售票机设备的故障类型偏多,所以设备故障应分类判断:
①按故障有无报警可分为有指示故障和无指示故障,铁路自动售票机设备通过我的电脑c 盘目录下的hc 进程负责自动售票机内各硬件设备的控制与操作,在设备运行期间hc 进程将检测各种硬件设备的运行状态,如维护门传感器的状态,一旦发生故障则会立即报警到自动售后台管理维护系统,结合故障代码,可以找出故障发生的模块;无指示的故障一般是由有指示的故障处理不彻底造成的,这种情况一般只能依靠维护人员的经验和技术水平加以分析和排除了。
②按故障的模块可分为机械故障和电气故障,铁路自动售票机的机械故障根据易发生程度可细分为制票模块>现金模块>身份识别模块>凭条打印模块>显示模块>监控录像模块;当机械发生故障时,机械部分的动态特性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设备还在继续工作,就会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就需要维护人员及时有效的处理。这种故障发生的原因主要有:机械运动时反向间隙过大、运动不顺畅、失动量加大、以及导轨位置精度偏差等;处理这类故障需要使用专用检测仪器检查误差发生的部位,排除误差即可。电气故障又可分为硬件和软件故障,硬件故障是指传感器、主板、控制板、串口通讯线、转接板等损坏出现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以更换为主,软件故障主要是自动售票机设备本身参数出现问题,例如本机售票票号与服务器售票票号不一致造成的售票程序无法启动,这时只需修改本机售票票号即可,只要对某些数据参数做出修改就可以排除故障。
③根据故障对自动售票机设备本身有无造成破坏可分为破坏性故障和非破坏性故障,在维护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破坏性故障,要避免出现非破坏性故障演变成破坏性故障,对于非破坏性故障要及时处理,做好预防工作。
3 结束语
铁路自动售票机设备故障诊断分析可以提高自动售票机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效率,帮助现场维护人员更快、更有效地处理自动售票机故障,为提高车站现场人员故障处理水平提供帮助,铁路自动售票机设备是火车站售票系统中的重点设备,担负着铁路12306 互联网售票系统的终端取票任务,是互联网售票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提高自动售票机的可靠性,强化自动售票机的日常维修保养就显得至关重要,要求现场维护人员不断的学习,掌握铁路自动售票机的故障诊断分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哲.浅谈铁路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2010(5)
[2]AFC 项目组.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自动售检票系统详细设计[Z].北京:中国铁道科学研究
院2008
[3]董正玉.机电设备中的常见故障分析及维修[J].煤矿机械2006(1)
[4]张琦.现代机电设备维修质量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