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作为一种突发且进展迅速的脑缺血或者出血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多数脑卒中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在脑卒中早期易出现躯干控制障碍,患者躯体肌肉功能下降,对患者躯体平衡能力、坐位、站位以及行走等姿势和能力造成影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不利于患者后续康复[1]。随着当前医疗技术的进步,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障碍关度注逐渐提升,西医多通过为患者功能训练为主,可以通过机器辅助训练、本体感觉训练以及躯干控制训练,均可以收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患者经济负担相对较重,而且具有较长的治疗周期,收到的效果欠佳。而为患者提供中医康复护理,具有较佳的针对性,中医康复是以患者为整体,辨证论治的方式促进患者的恢复,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188例,时间范围2023年1月份,截止时间为2024年1月份。年龄在46-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21±3.12)岁;男性患者101例,女性患者87例,分析所有脑卒中患者的基础资料显示P>0.05,故可开展研究。
纳入条件:符合脑卒中诊为标准;存在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首次发病,病程超过两周;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衡;
排除条件:无法配合康复治疗;合并、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的康复训练:1、为患者提供双侧不对称性上肢伸展伴颈部屈曲模式训练,指导患者向前翻身或者坐起;待患者躯干的屈肌强壮后,指导患者开展屈髋训练,指导患者向后翻身或者坐起时确保背部处于挺直的状态,待患者躯干伸肌强壮后,开展伸髋训练。2、提供双下肢不对称性伸展伴伸膝模式训练,指导患者通过持续性、静态收缩躯干的下部或者双腿的肌肉,伸展躯干的上部以及颈部,对患者的躯干上部和颈部的肌肉进行锻炼[2]。
实验组患者提供中医康复治疗,具体包括:1、针刺,刺激相应穴位,实现祛邪扶正、调和机体功能的效果,取患者的人中、百会、印堂、内关、血海、足三里进行针刺,实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改变血流速度,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3]。2、推拿,以一指点或三指点手法对患者的至阴、厉兑、窍阴、隐白、涌泉、大敦以及手部的少泽、商阳、关冲、少商、少冲、中冲等根穴,次数在3-5次,控制力度,持续3-5秒钟,循经推拿,沿患者的手足三阳经、三阴经的循行部位进行推拿,全方位运动患者的关节。3、中药薰洗,取透骨草、伸筋草、红花、炙川乌、苏木、桂枝、乳香,加水煮沸后,使用蒸气薰蒸患者的躯干部位,待温度适宜后,清洗患侧躯干[4]。4、中药水罐,取伸筋草、桃仁、桂枝、红花、葛根等药材,加水煎煮半小时后,取水疗竹罐,将汤水倒入罐内,浸泡半小时,再次煮费,两分钟后罐疗,每次留罐时间在5-10分钟,每日治疗一次。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躯干控制能力和姿势控制能力。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n%)代表率,χ2检验;用(x̄±s)、t计量进行检验。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显示P值小于0.05,可以进行统计学对比。
2 结果
2.1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和躯干控制能力差异不大,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相关指标显佳,p<0.05。
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躯干控制能力和姿势控制能力(x̄±s)

2.2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不大,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佳,p<0.05。
分析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x̄±s,分)

3 讨论
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会出现肢体平衡能力失衡、坐站功能失衡等。躯干具有控制人体高级行为的基础能力,对人体的重心和运动有效的调节。若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下降时,会导致其日常行走和精细运动能力下降,影响其生活质量。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康复干预,提升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促进其生活质量提升十分重要[6-7]。为患者提供传统的干预模式,多通过锻炼 患者的腹内外斜肌、腹直肌、腹横肌以及肾脊肌等肌肉的肌力以及张力,刺激受损的脊髓和锥体束传导兴奋突触后电位,使得肌群可以正常活动。但该种康复模式时间长,而且费用高,患者接受度低,而为患者提供中医康复护理模式,从多种方式提升患者的躯体功能,而且治疗费用低,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小,患者接受度更高[8]。
本文通过对两组患者提供不同的干预模式后,行中医康复的实验组患者收到康复效果更佳,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其躯干控制能力显佳,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