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林业技术对于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效益、维护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虽然它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它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以期使林业科技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生态林业。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剖析与创造性思维,以期能为我国森林生态化建设带来新的机遇与希望。
1.林业种植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价值
1.1.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近几年,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和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同时也带来了温室效应,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的速度加快。此外,还可以通过林木的种植,使该地区产生联动的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CO2,再由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实现对大气中CO2的减排。在这一进程中,要根据城镇的发展规划,实现全面协调发展,重视林木的量与地之间的关系,并对地区环境进行净化。
1.2.优化生态资源
从树木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关系来看,它是通过绿化技术来实现对生态资源的综合处理。但从树木的生长周期来看,不管是在哪个阶段,都需要进行维护和维护,以保证资源的高质量,增加树木的生命周期。在此期间,要根据不同的年龄对幼苗和成年幼苗进行管理,确保幼苗的健康生长,并在随后的生态资源集成中发挥综合和协调作用。在该地区建设一个林业产业园区,可以在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中,通过对生态资源的调控,达到以点带线,由线到面的最优处理,在长期的发展和互动中,可以有效地提升生态资源的保护效能。
2.林业种植存在的问题
2.1.林业技术推广制度不健全
随着林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林木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入,林木工程人员可以利用先进的成像技术、先进的设备来改善传统营林方式的低效局面。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共价值活动,而我国拥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林区却很少,所以,在林业的培育与保护方面,必须加强对国家的金融扶持,并对相应的林业体制进行优化。政府通过将其扩展到行政命令范围内,从而一改过去在利用过时林业技术机制方面的种种限制。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政府机构、企业都把精力放在了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林业科技的发展。在林业方面,没有为一般民众提供科技知识。由于林业部门缺少有效的科技推广机制与体制保证,致使科技推广存在着诸多的矛盾。
2.2.林业种植结构不合理
在林业生产中,林木品种单一,不仅会造成林木品质下降,而且还会引发害虫危害,严重影响造林效益。为此,相关部门应该从科学的观点出发,根据人工林的具体情况,对森林结构进行合理化调整。有关研究显示,在我国部分大型自然生态保护区中,植物种类繁多,植物资源丰富,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生态保护区。在大多数城市,绿化都是以生命力强、抵抗力强的植物为主,草坪的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目前城区的绿化植物检疫工作较为单一,导致城区绿化品质下降,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化的价值。因此,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应注重植物种类的多样化,而植物的种类又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化的成效。
2.3.树种以及种植区域选择不合理
在造林时,应根据所处地区的气候、环境等因素来确定树种,然而,目前一些人工林在进行造林时,往往不与当地的实际状况相结合,任意选取树种。有些适应能力很强的树种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存活下来,这就导致了大部分的种植者在没有考虑到树种的局限性的前提下,认为它们可以适应所有的环境。实际上,树木是土壤培肥的关键,土壤薄而肥少,则会影响树木的存活率,影响造林的效率和效益。
3.林业种植技术
3.1.幼苗(种子)消毒
植物易受病虫害侵害,是制约植被正常生长的重要因素。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对苗木或者种子进行消毒,把幼苗(种子)放在消毒剂当中,通过消毒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苗木对病虫害的抵抗力,达到真正的保护苗木的目的。
3.2.催芽
要想获得理想的催芽率,就必须依据种子的种类和状况,合理地选用不同的营养液种类和配比,并对浸泡的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通过科学的催芽法,可以更好的促进种子的发芽率和成活率。
3.3.浸种
目的也是为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缩短种子萌发时间。一般来说,当人工林比较湿润、充沛、多雨、气温适宜,且气温无明显改变时,可采用浸种方法。但若在雨季播种,又不能掌握雨量,应以乾种为好,这样既能使种子存活,又能确保较高的发芽率。类似地,当作物比较干旱,降雨稀少,不能精确测量土壤湿度,且温度变化大时,不宜采用浸种前处理。因此,种子浸渍技术的应用要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和其他条件,进行适当的选择。
3.4.栽种预处理
在播种的时候,要根据树种的习惯和本身的特征,以种子的生物学特征为主,来确定它是否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地理条件等自然因子相适应,同时还要注意耐寒喜阴等植物的习性。在挑选树种时,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选用合适的植物。为进一步提升人工林的生产效率与品质,减少种苗培育的周期与人力费用,推动森林系统具有完备的防护系统,可以抵抗病虫害与环境的改变,将自然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对森林系统的破坏程度也降到最低。选择无遗传疾病且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种子,以确保幼苗的健康成长。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尽量增加苗木的品种,避免品种太过单一,要选用经济效益好、抗逆性好、适应性好的树种。
3.5.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是生物防治。是通过生物手段来控制害虫和害虫,比如把害虫的天敌或者鸟类吸引过来,然后被鸟或者其他天敌所捕食。生物防治是指运用自然界的自然法则来防治害虫,在尽量减少农药污染的前提下,使害虫的防治费用降到最低。
二是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比,化学防治方法操作简单,防治病虫害速度快,但若过度施用,则会对树木及土壤造成不良影响。为了确保树木的正常生长与土壤状况,农药的用量要严格控制。每天都要做好树木的生长状况调查,同时还要配合病虫害的预警,争取在最早的时候,及时的发现和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病虫害的大规模蔓延,然后加大农药的用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尽管我国林业种植技术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科学种植观念不足、林业品种单一、结构不平衡等问题,这对国家林业建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林业生产具有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意义,发展林业工程,既可以促进生态修复,又可以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土壤侵蚀和其他自然灾害;这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永庄.林业种植技术及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林副特产,2023,(05):88-90.
[2]韩晶.林业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2023,(05):36-38.
[3]张定平.林业种植技术及其应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南方农业,2020,14(26):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