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淡水渔业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1.1渔业环境监测对象
在淡水渔业环境监测过程中,其主要是通过对其环境品质、变化情况、环境因素的分析,找出影响水生生物资源生产的原因,同时也对环境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阐述。以此希望能够能够促进渔业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1.2渔业环境监测指标
渔业环境监测指标的实质就是对渔业所处区域磷、氮、氧及部分重金属参数的衡量[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自然环境和水产品的品质逐渐成为了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渔业环境监测力度的加大,对其水域的监测也发生了转变,从一开始的从一般污染因子监测,逐渐转变成了生态环境监测。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全渔网常规监测工作逐步走向完善,并建立了较为全面的监测指标机制,其主要可以分为两级,一级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水质、生物环境、沉积物、生物等四种,其二级则为具体的监测指标。
1.3渔业环境监测范围
渔业环境监测范围主要是渔业水域,其包括“三场一通道”和全部的水生生物养殖场。由于受经济情况的影响,现在渔业环境监测范围的范围主要偏向于环境污染程度较高、水生资源集中、经济价值较高的重要渔业水域。
1.4渔业环境监测现状
截至到现在,全渔网经过多年对渔业环境的监测和研究,掌握了大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数据资料,经过相关信息软件的整理和归纳,几乎涵盖了我国所有的渔业生态环境情况。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渔业生态环境的发展情况没有太大的变化,除了部分区域的氮磷物质的比例过高之外,其他的监测指标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同时渔业污染事故发生的频率也有所降低。但随着自然环境污染情况的加剧,也使得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有所上升,影响了整个淡水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2、淡水渔业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渔业环境监测环境较差
通常情况下,渔业环境的监测主要在其监测站完成,在部分地域比较广阔的地区,由于其监测范围比较分散,再加上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监测工作难度增加,影响渔业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2监测经费较低
与之前相比,我国增加了对淡水渔业环境监测方面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监测经费紧张的问题。但由于现在监测成本的花销较大,目前的经费情况并不能支撑其完成监测任务,这就会影响检测人员工作的顺利展开,最终造成专业人才的流失。
2.3监测数据缺乏科学性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渔业环境监测时间主要分两个阶段,分别是春季和夏季,一旦涉及到水生生物的生长敏感期就睡减少监测的次数,这就导致无法准确获知全面的监测结果,影响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一些监测范围较大的地区,并没有配备充足的监测站点,所监测到的数据并不能代表监测区域的整体情况。
3、淡水渔业环境监测工作的改进对策
在淡水渔业养殖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人们对其水域开发的盲目性,另外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污水也是引起其环境损害的原因。这种情况除了给淡水渔业环境造成了危害之外,同时还破坏了其原有的生态组织结构,影响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长和繁衍,最终使淡水渔业的经济效益降低。在此背景下,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渔业环境的保护力度,对其生产情况进行集中管理,制定出科学的开发方案,加强对淡水渔业工作者的培养力度,以此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2]。
促进淡水渔业环境监测执法制度的全面开展,从各个方面优化和完善其执法制度,提高其制度的标准化和规范法,提高水域环境监测的效果。另外,建设淡水渔业主管部门,对其进行统一的引导和指挥,加快对环境监测技术的更新速度,是其能够更好地配合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要加强对水产养殖质量的检测,只有质量合格的苗种才能投入养殖,并建立其详细的养殖档案。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黑名单”制度,同时对违法企业或单位的水生生物产品进行严格的检查,一旦发现其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就要对其进行封塘处理,严禁此产品流入市场,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曝光。另外,注重执法人员业务能力的培养,实施带证上岗制度,以此提升监督监察的有效性,为提升渔业水环境的质量打下基础。
结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上升,相应的也带动了淡水渔业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但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导致其水环境受到了损害,同时其养殖面积也在不断变小,对其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在此背景下,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此问题的管理力度,优化其水环境,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促进其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以此促进淡水渔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珊珊.浅析淡水渔业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水产,2019,(6):7-9.
[2]李增寿.探究淡水渔业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0,(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