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应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效能
张羡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羡 ,. 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应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效能[J]. 诊断医学,20251. DOI:10.12721/ccn.2025.157007.
摘要: 目的:探讨和分析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应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76例最终均经过手术检查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病人展开研究;在此之前全部病人均分别接受CT、MRI(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并分别给予CT、MRI以及二者联合的方式对患者予以诊断,并以手术确诊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其诊断效能。结果:CT、MRI以及联合诊断的检出率分别为92.89%、92.10%和9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征象方面CT对于积气、钙化的诊出率明显高于MRI;MRI则对于脊髓变形、椎间盘变性以及硬膜囊受压的诊出率更高,P<0.05。联合诊断的敏感性显著高于CT、MRI;特异性显著低于CT、MRI。结论: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过程中,运用CT与MRI联合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诊断符合率,为临床诊疗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关键词: CT、MRI、联合诊断;诊断效能;腰椎间盘突出
DOI:10.12721/ccn.2025.157007
基金资助:

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它通常在腰椎(L1到S1)的椎间盘区域发生,这个疾病可以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疼痛、神经症状和运动功能障碍。人体脊柱椎体之间由椎间盘分隔[1]。椎间盘是由纤维环和凝胶样核心组成的结构,它们具有缓冲和吸收冲击的功能。腰椎间盘突出是指椎间盘的纤维环部分发生损伤或破裂,导致椎间盘的核心物质(髓核)膨出并压迫周围的神经根或脊髓。腰椎间盘突出会导致患者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无力、感觉异常和腰椎局部压痛等,疼痛和神经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突出物的大小、位置和对神经结构的压迫程度[2]。腰椎间盘突出是一个常见但严重的脊柱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影响。腰椎间盘突出通常伴随剧烈的腰痛,这种疼痛可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包括坐、站、行走和举重等活动。患者可能难以找到舒适的体位,甚至在夜间睡眠时也感到痛苦。同时可能导致坐骨神经受压迫,引发坐骨神经痛,表现为下肢疼痛、麻木、刺痛或肌肉无力[3]。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行走和运动的能力,甚至可能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另外由于疾病使患者的体育活动和日常运动受限,这可能导致体力下降和肌肉萎缩。总的来说总体而言,腰椎间盘突出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疼痛和不适可能导致生活的诸多方面受损,包括睡眠、饮食、休闲活动和社交互动。所以,必须对其尽早进行治疗干预。准确地诊断对于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要想更加有效地对病人予以治疗,准确的诊断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疼痛管理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准确的诊断有助于医生确定病变的性质、位置和严重程度,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包括物理疗法、药物管理或手术干预[4]。此外,腰椎间盘突出的早期诊断有助于降低患者可能面临的并发症风险,提高其生活质量。当前临床上CT和MRI成像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有研究表明,二者联合使用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5]。为了对其有深刻认识,我院展开此次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22年2月到2021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病人展开研究。患者年龄介于32岁到70岁之间不等,平均为(53.53±6.63)岁;患者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症状的持续时间在1年到6年之间,平均达到了(3.41±0.75)年;其中的男性与女性病人分别由42例和35例。

1.2纳入标准

本次纳入研究的病人,都具有腰椎间盘突出相关典型症状的患者,并以此就诊后接受相关检查,并最终以手术检查确定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另外纳入的所有病人,均符合采用CT检查、MRI检查的相关要求。

对于有以下情况的病人,不纳入此次研究。一是存在着严重脏器功能障碍的病人不予纳入;二是对生活无法自理的病人不予纳入此次研究;三是对于存在腰椎手术禁忌的病人不予纳入;四是对于因为任何情况不适于CT、MRI检查的病人不予纳入。

1.3方法

全部患者均按照标准的检查流程,先后接受CT检查和MRI检查。

CT检查步骤如下:本次研究中使用的CT设备为飞利浦64排螺旋CT。扫描过程中,参数设定分别为管电流、管电压、层厚各位250mA、120kV、1mm。检查前叮嘱病人卸去可能干扰检查的金属物品,如首饰、钥匙、皮带等。平躺在检查床上,面朝上,保持舒适的体位。对患者的腰椎区域进行详细扫描,获取椎间盘的相关图像,要求每个椎间盘至少扫描5次。扫描过程中叮嘱病人保持精准,以保证图像的清晰。计算机会将收集到的数据转化为图像,会根据医生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切片来进行重建,以获取所需的图像。

MRI检查步骤如下,本次研究中使用的MRI设备为飞利浦3.0核磁共振仪;扫描过程中,参数设定层厚、层距分别为5mm和0.5mm。检查前叮嘱病人卸去可能干扰检查的金属物品,如首饰、钥匙、皮带等。并去顶患者体内无金属植入物。引导病人采用仰卧位接受检查。先后以矢状位T1WI、T2WI扫描,横轴位T2WI扫描。扫描期间需要患者保持非常静止,以确保图像的清晰度。扫描结束后计算机会将收集到的数据转化为图像,提供多个图像序列以评估不同方面的腰椎区域。

获取图像以后,由本院具有丰富经验的两名影像科医生,对CT、MRI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分别就CT、MRI和联合诊断,给出最终的诊断结果,以两人一致的意见为最终诊断结果,若不一致,则进行讨论并最终给出一致性结果。

1.4观察指标

(1)对比检出率;(2)对比影像学征象;(3)对比诊断效能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对研究中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展开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运用t检验,计数数据运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

2结果

2.1检出率

全部76例病人均经过手术检查予以确诊。通过CT检查,其中由63例病人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MRI检查最终由70例患者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联合诊断成功诊断出75例。CT、MRI以及联合诊断的检出率分别为82.89%、92.10%和98.68%;CT最低,MRI居中,联合诊断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CT与MRI检查的影像学征象

从影像学征象来看,CT对于积气、钙化的诊出率明显高于MRI;MRI则对于脊髓变形、椎间盘变性以及硬膜囊受压的诊出率更高,P<0.05。

表1 CT与MRI检查的影像学征象对比

1.png

2.3诊断效能

对CT、MRI以及联合诊断的诊断效能展开分析,结果如下表2所示,联合诊断的敏感性显著高于CT、MRI;特异性显著低于CT、MRI。

表2 诊断效能对比

2.png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对患者生活影响严重的疾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展开积极治疗。而准确地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基础。准确诊断首先是要保证对疾病的有效识别,确定患者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而不是其他腰椎或脊柱问题。同时不同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可能具有不同的严重程度、位置和症状。准确诊断有助于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药物管理或手术干预。尤其是腰椎间盘突出可能导致神经根或脊髓的受压,引发神经症状。准确诊断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压迫的位置和程度,从而更好地管理患者的疼痛和神经症状。

CT扫描是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来创建具有高分辨率的横截面图像进而对疾病做出诊断的一种技术,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中应用非常广泛。CT扫描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能够清晰显示椎间盘的形态、突出物的位置和大小,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还可以生成三维图像,使医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腰椎区域的解剖结构,包括椎骨、椎间盘和神经根。能够帮助医生识别神经根是否受到突出物的压迫,从而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和治疗选项。在CT图像上,正常的椎间盘呈现为均匀、圆形或椭圆形的结构。腰椎间盘突出通常会导致椎间盘形态的异常,如扁平、凸起或压缩。同时在CT影像中能够看到突出物,其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扁平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突出物的密度通常与周围的椎间盘和软组织不同,通常呈现为明亮或高密度的区域,与周围的椎骨和软组织对比明显;并且能够清晰地显示突出物相对于相邻椎体和椎间盘的位置。此外,CT还能够显示椎间盘的变化,如椎间盘的退化、变性或裂隙。这些变化有助于医生评估病变的程度。这些都能够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判断。然而从临床应用来看,CT的准确率并不高,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本次研究中CT的检出率仅有82.89%。而且CT对于软组织的对比度较低,有时可能不够敏感,特别是在识别神经根压迫方面[6]。

核磁共振成像(MRI)同样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中有广泛应用。这一技术相对于CT来说,能够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图像,对于评估软组织和神经结构非常敏感。MRI提供了出色的对比度,能够清晰地显示不同组织类型,包括椎骨、椎间盘、神经根和周围软组织。而且可以生成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图像,允许医生在多个平面上查看腰椎区域,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另外这是一种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安全性更高[7]。正是因为其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其诊断准确率更高。本次研究中MRI的诊出率达到了92.10%。但也可以看出,单独使用MRI依然可能有部分患者无法确诊。而且从征象方面来看,MRI对于钙化、积气征象的反映情况不如CT。

基于此,CT与MRI联合使用成为提高诊断准确率的重要方向。CT和MRI各有其优势,CT对于骨骼结构的评估更为出色,MRI对于软组织和神经结构的显示更为敏感。因此,结合使用两种技术能够提供全面的解剖学信息,包括椎骨、椎间盘、神经根和周围软组织。同时通过同时使用CT和MRI,医生可以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进行双重确认,减少了可能的误诊或漏诊的风险。这有助于确保准确地诊断,尤其对于复杂病例尤为重要。另外结合两种影像学技术有助于医生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的性质,包括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这些信息对于治疗决策至关重要。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同时实施联合诊断,76例患者中仅有1例没有得到确诊,检出率达到98.68%。而从诊断效能来看,通过实施联合诊断,敏感性有了进一步提升,漏诊的可能性大幅降低。当然,联合诊断意味着患者需要付出更高的检查成本,这对于一些患者来说也会产生较大的压力。所以这需要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诊断方法。

综上所述,联合应用CT和MRI可以提供全面的诊断信息,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决策和术前规划。这种综合诊断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管理。

【参考文献】

[1]刘高峰,代志清,王晴晴,陈青峰.MRI联合CT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3,33(07):1316-1318.

[2]吕明星.MRI联合CT对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2,28(23):59-61.

[3]谢达科,韦琳,唐运军,韦作康,石复兴,王有谋.CT联合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诊断ROC效能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05):52-53+56.

[4]宗新顺.CT检测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07):48-50.

[5]吴瑜,苗新中.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效果及应用价值对比[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8,50(11):1339-1340+1409.

[6]周劲松.探讨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治疗中的应用[J].系统医学,2017,2(24):87-89.

[7]高俊.CT检测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治疗中的应用[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04):517-519.

作者简介:

张羡(1988.03-),女,汉,河北深泽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椎间盘方向。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