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又称胆结石)是指胆道系统的任何部位有发生结石的一种病症,而胆道系统主要包括胆管与胆囊,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病症、根据患者发病部分可分为胆囊结石、胆外胆管结石以及胆内胆管结石。根据结石的成分又可以分为混合性结石、胆色素结石以及胆固醇结石。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以及饮食习惯的不断变化,导致胆石症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发展。经2020年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可知,在西方国家,由于饮食习惯以及人种的差异,胆石症的发病概率在10.00%-15.00%,在我国由于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差异性,胆石症的发病率也略有不同,但约为10.00%,而且我国患有胆石症的患者中,女性患者高于男性,且大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1]。西医学针对胆石症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但远期效果并不理想,具有较高的复发概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风险[2]。在中医学中,针对胆石症的治疗,常采用内治法与外治法,不同治疗方式存在不同效果。现将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胆石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中医对胆石症的认识
在中医学中,胆石症属“黄疸”、“腹痛”、“胁痛”、“胆胀”等范畴,中医针对胆石症的研究历史悠久,其病因病机早在《灵枢·胀论》中就有所记载:“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3]。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表明:“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后代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拓展与研究,该病症的主要病因有情志失调、酒食不节等因素,病机主要为胆汁疏泄功能失调。随着中医学的研究与发展,后续我国中医学者对于胆石症的病因病机提出了其他见解,王素英等学者认为[4],胆石症的病因病机为:胆气郁结,情志抑郁,疏泄不利,气机阻滞,胆汁疏泄失常,日久而成砂石。周智慧等学者在研究中,将胆石症的主要病机总结为湿热、痰、瘀为病理产物,也是胆石症形成的诱发因素,肝郁气滞、胆失通降是胆石症的基本病机,也是胆石症形成的病理基础[5]。
2.中医药对胆石症的内治法概述
2.1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胆石症
中医辨证疗法是中医药治疗特色之一,根据中医辨证治疗的原则对胆石症进行分型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笔者根据近几年中医药治疗胆石症的报道研究找出如下规律,针对胆石症的中医辨证分型可包括:肝郁气滞型、气结血瘀型、肝郁脾虚型、肝阴不足型、肝胆湿热型以及肝郁痰扰型。常见治法包括疏肝理气法、理气活血化瘀法、清理肝胆湿热法、健脾疏肝法、养阴柔肝法以及温通法等。而不同学者对于不同证型胆石症患者的治疗有着不同的理解。李明等学者在研究中将: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取熊去氧胆酸胶囊予以治疗,研究组给予自拟疏肝利胆汤予以治疗,药方主要包括:郁金、柴胡、黄芩及青皮各20 g,金钱草 50 g,厚朴、白芍及枳实各15 g,大黄10 g,甘草5 g[6]。疗程为3个月,经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相比,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38/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30/40),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自拟疏肝利胆汤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患者更容易接受。王晓民等学者[7]在研究中将气结血瘀型胆石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研究组29例,一组为参照组30例),参照组采取单纯的体外碎石疗法予以治疗,而研究组采取四金排石汤予以治疗,方用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郁金、乳香、没药、莪术、贼骨、三棱以及车前子(包)各15 g,龙骨与牡蛎各20 ,甘草6g,治疗1个疗程后,其临床总有效率对比,参照组76.67%(23/30)明显低于研究组96.55%(28/29),提示四金排石汤对于气结血瘀型胆石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更显著。孙亚云观察舒肝健脾汤对肝郁脾虚型胆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显示,观察组经治疗后,其结石排出率为85.70%,其临床效果十分显著[8]。于桂芳在研究中认为,肝阴不足型是胆石症静止期的重要证型,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双目干涩、五心烦热、口干口苦,可伴有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舌红少苔,大便干结等。建议采用养肝利胆方予以治疗[9]。王联民学者在研究中认为,对肝胆湿热型胆石症患者的治疗应以清利肝胆湿热为主,临床上建议采用蒿芩清胆汤予以治疗[10]。该方剂主要以蒿、芩以及竹茹为主,起到清泄胆火的作用,辅以二陈、枳壳和胃化痰,加碧玉可引相火下行,加赤苓,可湿热下出膀胱,对患者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黄光清学者在研究中应用温胆汤治疗肝郁痰扰型胆石症患者60例,其中显效有的有40例,有效的有16例,无效有4例,其总有效率高达93.33%(56/60),提示温胆汤对于肝郁痰扰型胆石症的临床疗效显著[11]。
通过中医辨证疗法治疗胆石症,可根据患者实际的病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但无论哪种方法,皆以疏肝理气、清利肝胆湿热为基本治疗原则,所选择的中药具有利胆排石、疏肝清热的功效。虽然所冠方名各有不同,但均具有显著疗效。
2.2 中医专方治疗胆石症
中医专方治疗主要是通过医师自身对于胆石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与治疗经验,分别采用清热利湿、疏肝理气以及通腑利胆等方法来拟定一份基本方,之后随着患者的证型予以加减,以此来达到溶石、排石以及利胆的功效。曾庆声学者在研究中用清肝利胆排石汤治疗胆囊结石50例,药方组成包括金钱草和茵陈各50g,黄芩、柴胡、莪术、白芍与大黄各10g,姜黄、木香各25g,虎杖、元胡、枳实各20g,连翘15g以及甘草6g,每天1剂,持续治疗4周,接受治疗后,治愈的有38例,有效的有10例,无效的有2例,总有效率为96.00%[12]。王庆成学者在研究中用大柴胡汤(黄芩、芍药、柴胡、大黄、枳实、生姜以及大枣等)治疗胆石症40例,有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13]。
以上所列的各专方主要是由大柴胡汤和柴胡疏肝散化裁而来,主要功效陪清利肝胆湿热、疏肝理气以及排石溶石。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有金钱草、黄芩、柴胡、鸡内金以及枳实等。笔者认为临床上将使用频率较高的三种中药同用效果会更好,可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及疗程,用量为15-30g为宜。
3. 中医药对胆石症的外治法概述
3.1 耳穴治疗胆石症
在《灵枢·口问篇》中表明:“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中医认为耳朵与机体脏腑经络之间存在着紧密地联系,选择交感、肝胆胰、内分泌以及神门等耳穴贴压,具有疏通经络、疏肝利胆以及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因耳穴是人体脏腑与耳廓之间联系的体表反应点,所以当脏腑发生病变时,耳穴会呈现出病理反应,例如痛阈降低,形态色泽发生变化等。黄燕华等学者在研究中针对胆石症患者(70例)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消炎利胆片治疗(35例),另外一组为研究组(35例),接受耳穴埋豆治疗:取患者双耳的皮质下、神门、肝、脾以及胆[14]。两组患者经干预后,其疼痛感受均有所减轻,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4.28%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P<0.05),提示耳穴埋豆治疗胆石症的临床效果更显著。
耳穴疗法是治疗胆石症最便捷、无创以及经济实惠的绿色疗法,主要在操作的过程中注意穴位定位正确,以患者耐受度为标准,适当用力按压,这样就可以做到调理脏腑、疏通经络以及镇静止痛的作用。
3.2 针刺治疗胆石症
胆石症形成的主要因素就是胆囊功能异常。而采取针刺治疗可以充分改善患者胆囊的收缩功能,而且存在实效关系。日月、期门分别是胆经和肝经的募穴,可以起到募集本脏气血,增强肝胆功能的作用。而胆囊穴与阳陵泉具有疏利肝胆的功效。有众多中医学者针对针刺治疗胆石症进行了深入研究与临床实践,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高羽迪学者[15]在研究中通过对60例胆石症患者实施分组治疗,两组患者每天午餐时加服同等的标准脂肪餐。对照组接受常规疗法(30例),而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以针刺予以治疗(30例):该组患者在脂肪餐之后的2h,取患者胆囊穴、日月(右侧)、期门(右侧)、阳陵泉穴位实施电针治疗,持续治疗时间为60min,起针后以口服的方式服用30ml的硫酸镁溶液(33%)。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对组间临床效果进行调查可知,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而对照组为76.67%,二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且实验组治疗总效果更高,提示针刺疗法能够充分提高胆石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在针刺疗法中,主要选用胆经、膀胱经与肝经上的穴位,例如日月、阳陵泉、期门、肝俞以及胆俞等。并根据患者实际病症辅以其他穴位进行治疗,涉及表里经配穴法、俞募配穴法以及和募配穴法等。
4 .总结与展望
综上,胆石症是一种致病机制并未完全明确、病因复杂的病症。现阶段,针对胆石症的首选疗法通常是微创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对于技术与器械的要求比较高,基层很难全面开展。而且胆石症具有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再次手术率高以及术后残石率高等特点,所以,在临床上,对于排石药物的研究与要求非常重要。笔者认为,中医药治疗胆石症具有十分独特的优势。中医药具有促进肝胆疏泄功能的作用,同时可以为胆结石的排出创造有利条件。而且中医药可以调节胆汁成分,改善患者胆道微环境,从而防治胆结石,所以可作为常规西医治疗的补充实施临床推广与应用。但中医学针对胆石症的诊治,目前众多学者仍对其治疗存在较多看法,且方药各异。因此,今后所研究的重点应逐渐形成统一的基本治疗方法,尽快将中医药治疗胆石症的机理、方法及药方进行系统化与规范化统一,以此来提高对胆石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李明,袁通立,杨毅,等. 自拟疏肝利胆汤治疗胆石症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2021,43(12):12-15.
[2]吴华帅,俞渊,陈金梅. 中医药治疗胆石症的研究进展[J]. 大众科技,2019,21(08):68-70+74.
[3]张志雄,刘春芳,孔庆辉. 从体质学说探讨胆石症的防治[J]. 河南中医,2021,41(08):1167-1170.
[4]王素英,闵莉. 概述胆石症治疗研究中的中西医特色[J]. 内蒙古中医药,2021,40(05):128-130.
[5]周智慧,陈启亮,夏淑洁,等. 胆石症的中医病机与微观辨证[J]. 河南中医,2021,41(10):1469-1472.
[6]李明,袁通立,杨毅,等. 自拟疏肝利胆汤治疗胆石症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2021,43(12):12-15.
[7]王晓民,邓汪东,林立国. 四金排石汤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59例临床观察[J]. 国医论坛,2020,35(03):34-36.
[8] 孙亚云. 舒肝健脾汤对肝郁脾虚型老年泥沙样胆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体会[J]. 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5):100.
[9]于桂芳,苏春芝,于梦,等. 软肝利胆方对肝硬化型胆结石的临床疗效研究[J]. 河北中医药学报,2020,35(05):16-18+23.
[10]王联民. 蒿芩清胆汤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2021,36(17):2910-2912.
[11]黄光清. 黄连温胆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21,25(22):3233-3234.
[12]曾庆声. 清肝利胆排石汤治疗胆囊结石的应用效果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16):2572-2573.
[13] 王庆成.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的临床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2019,29(18):37,40.
[14]黄燕华,林静,郑毅鸿. 耳穴埋豆对胆囊结石并急性胆囊炎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效果[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09):126-127.
[15]高羽迪. 利胆排石汤联合针刺治疗肝胆结石40例临床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2020,55(05):34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