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蚜是会理市小麦生长后期的一种主要害虫,该病害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和产量。需要了解麦蚜发生危害特点和规律,加强预测预报,做好各项防治等措施,对今后的小麦生产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麦蚜类型
在全国小麦种植工作开展时,麦蚜问题影响到小麦的产量与品质。为此,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应对麦蚜防治工作起到高度重视。通过对麦蚜病害分析可知,麦蚜喜干怕湿,当气候回暖后,小麦处于生长的关键拔节时期,将容易引发麦蚜病害,给小麦种植工作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这是因为小麦麦蚜病害会在局部传播扩散,从而导致更大面积的小麦出现麦蚜病情。一般情况下,小麦麦蚜的类型,主要包含了麦二叉蚜、长须蚜、禾谷缢管蚜等,在不同地区由于气候环境的差异,使得麦蚜爆发的类型各不相同,应当根据麦蚜病害的诊断结果,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保证小麦种植生产工作的安全性。
二、外表特征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麦蚜外表特征与生活习性分析可知,其中麦长管蚜可以进行短距离的飞行,从而进行迁移,以避免寒冷的冬季,而禾谷缢管蚜在生长繁殖过程时,温度处于30℃时最为适宜。通过对禾谷缢管蚜的外表特征观察可知,该类麦蚜的外表颜色呈现为墨绿色,而麦长管蚜的外表则不同,一般表现为橘黄色或淡绿色。两种麦蚜是中原地区小麦种植时常见的麦蚜病害,麦蚜的体型均相对较小,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处于20—25℃之间,湿度一般处于70%左右。在该种生长环境下,麦蚜会迅速繁殖传播,给小麦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三、发生规律
以我国中原某省的小麦种植工作为例,冬小麦在国庆节前后进行种植,翌年三月中旬小麦基本处于拔节的生长阶段,届时天气将逐渐回暖,且降水量相对较少。而小麦麦蚜喜干怕湿,在短期内可完成30多代的繁殖,从而引发小麦麦蚜虫害。
在虫害发生的初期,麦蚜主要是对小麦的叶片上部进行啃食。若虫害未得到彻底有效的防治,随着小麦生长逐渐进入到抽穗期,届时麦蚜将从小麦的叶片逐渐转移到其它植株为止,对小麦进行更为严重的侵害,如对麦穗的侵害,导致小麦品质较差。在小麦的灌浆期,小麦的麦穗将汇聚大量的麦蚜,此时麦蚜防治的难度将增加,可能会导致麦田减产问题的发生,影响到小麦的种植经济效益。
通过对小麦的麦蚜虫害的发生规律进行分析可知,该种虫害的出现与气候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因为随着三月气候逐渐回暖,温度的变化,为麦蚜的繁殖发育营造出了良好的环境。鉴于天气回暖与温湿度因子,受到自然气候环境的影响,人为干预的方式不可行。
为此,在对麦蚜防治时,种植人员应采取针对有效的防治措施。此外,在小麦生长过程中,若遇到梅雨季,连续的阴雨天气,将破坏麦蚜适宜繁殖的环境,从而抑制麦蚜的繁殖,但持续的梅雨天气,将导致空气中的湿度增加,将增加蚜霉菌的滋生,并在细菌的传播下,引发更为严重的麦蚜虫害,对小麦种植工作造成直接的不利影响。
四、发生危害
小麦生长过程中一旦出现麦蚜虫害问题,将对小麦的正常生长造成直接的不利影响。如麦蚜会刺吸小麦的茎叶与麦穗,使得小麦的营养物质被麦蚜吸走,无法保证茎叶与麦穗的正常生长。在小麦麦蚜虫害发生的初期,小麦植株的相关叶片上,将出现大量黄白相间的斑点,这是因为叶片的营养物质被蚜虫窃取。随着虫害问题的不断加重,将导致叶片出现更多的条形斑块。【1】若种植人员对麦蚜虫害,没有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使得虫害持续肆虐,将导致小麦最终枯萎,无法保证小麦种植的经济效益。
一般情况下,小麦的麦穗出现麦蚜虫害后,在麦蚜虫的侵害下,麦穗首先会出现枯白问题,而后由于麦穗中的麦粒无法得到足量的营养物质,将导致麦穗无法饱满,干瘪问题不断严重,导致小麦减产,打击农民的小麦种植积极性。此外,麦蚜虫害爆发时,麦蚜会分泌出一定量的蜜露,而这些蜜露将覆盖小麦的表面,影响到小麦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导致小麦的生长代谢效率下降,无法保证小麦的品质。
鉴于小麦麦蚜虫害是黄矮病毒的载体,在虫害大规模爆发后,将使得更多区域的小麦感染到黄矮病毒。在这种病毒的影响下,小麦的叶片将会发黄,且小麦无法达到正常的生长高度,严重影响到小麦的产量。由此可见,麦蚜虫害发生后,将对小麦的生长造成严重的危害,必须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保证小麦种植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经济性。
五、防治措施
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小麦麦蚜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该种防治工作方案中,主要是借助生物食物链的特殊关系,进而引入蚜虫的天敌,适当增加天敌的数量,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一般情况下,在生物防治时,为避免小麦麦蚜虫害出现大面积爆发问题,应当将麦蚜虫与天敌的比例控制在500:1左右。在生物防治工作开展时,能够避免使用化学药剂,降低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 【2】
鉴于小麦麦蚜虫害问题的特殊性,在引入天敌时,可选择瓢虫、烟蚜茧蜂等生物,并在小麦种植区域,适当运用生物碱,有效提升生物防治的综合效果,降低小麦麦蚜虫害爆发的概率,为小麦种植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小麦麦蚜虫害防治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出现严重的麦蚜虫害时,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可实现对虫害的有效控制,避免虫害的扩散,同时对蚜虫进行有效杀灭。【3】为避免蚜虫对化学药剂产生一定的抗药性,影响到同类药物使用的效果,在化学防治工作开展时,应当对化学药剂的使用剂量、使用频率、使用范围进行严格控制,以实现化学防治工作开展的预期目标。
鉴于化学防治工作开展的特殊性,在实际防治工作开展前,需要对药剂的毒理性、滞留性、防治效果等多项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确保选择低毒环保的化学药剂,并确保麦蚜虫害防治的整体效果,如选择抗蚜威、咪蚜胺等不同的化学药剂。
若通过检测分析,发现单株小麦麦穗的蚜虫数量超过了100只时,为保证蚜虫得到有效的清除,应当使用抗蚜威、3%吡虫清等药剂,实现对蚜虫问题的有效解决,保证小麦种植的整体安全性。若小麦处于苗期时,为实现对小麦麦蚜的有效防治,可利用灭多威药剂,或根据蚜虫数量的多少,配置一定比例的乐果药剂,在农田进行均匀喷洒,保证对虫害的有效抑制。此外,工作人员在农业防治工作开展时,可将洗衣粉、尿素、水等物质,按照特定的比例进行混合,而后在麦田进行喷洒,能够有效防治蚜虫的爆发,实现化学药剂防治的预期效果。
3.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工作的开展,主要是改良土壤、科学选种、田间管理,从而有效改善土壤的肥力,为小麦生长提供保障。而选择适当的种子,可提高种子的抗病害能力。此外,通过进行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虫卵,可避免麦蚜虫害的发生率。
结语
综上所述,文中以小麦麦蚜的发生与防治工作为例,重点阐述了小麦麦蚜的类型、特征、发生规律、主要危害,以及该种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旨在说明该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为确保小麦种植的产量与品质,为农户增收更多经济效益,应不断总结小麦麦蚜的防治经验,并对防治新技术进行推广普及,进而科学有效地繁殖麦蚜虫害,提升小麦种植工作的整体有效性与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玛伊努尔·吐尔孙.小麦蚜虫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中国农业信息.2016.11.80-81 .
【2】任雅琴张慧成郭艳萍等. 宝鸡市小麦蚜虫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8.11.184-186 .
【3】郅春英.河南小麦麦蚜的发生与防治 .【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2.25(0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