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气管炎的这些方法你要知道
李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李艳,. 中医治疗气管炎的这些方法你要知道[J]. 中国中医药,2023.6. DOI:10.12721/ccn.2023.157082.
摘要: 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气管黏膜的炎症和肿胀,常常伴有咳嗽、咳痰和气促等症状。中医对于气管炎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方法,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效果。本文将介绍中医治疗气管炎的一些常见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关键词: 中医治疗;气管炎
DOI:10.12721/ccn.2023.157082
基金资助:

一、中医理论与气管炎
中医理论对于气管炎的认识非常深入。根据中医的观点,气管炎属于外感病因,多由寒邪或热邪侵袭而引起。寒邪入侵时,会导致气管受寒、气机郁滞,出现咳嗽、咳痰、声音嘶哑等症状;而热邪入侵则会引起气管炎发热、咳嗽剧烈、咳痰黄稠等症状。中医认为气管炎的发病与人体的肺、脾、胃等脏腑有着密切关系。肺主气,脾主运化,胃主纳运,三者的功能失调都可能导致气管炎的发生。当脾胃功能低下时,消化能力减弱,导致湿气停留在体内,从而引发气管炎。此外,长期吸烟、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因素也会加重气管炎的症状。图片1.png二、中医治疗气管炎的方法

(一)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气管炎的原则是根据病情的不同,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平喘止嗽等功效的中草药制剂。常用的中草药有川贝母、瓜蒌籽、杏仁、百合、麦冬等。这些草药能够清热解毒,保护气管黏膜,促进炎症的消退。同时它们还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能够缓解气管痉挛,减少咳嗽和咳痰的频率。此外一些中草药还具有平喘止嗽的功效,对于伴有哮喘症状的气管炎患者尤为适用。

(二)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气管炎的一种重要方法。在中医理论中,气管炎被认为是由体内的痰湿、瘀血和气滞等因素引起的。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运行,促进痰湿排出,舒缓气管炎的症状和炎症。针灸治疗气管炎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穴位。常用的穴位有肺经的太渊、经渠、天突等,以及大肠经的曲池、合谷等。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改善气血循环,增强免疫力,促进炎症的消散。

(三)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是中医治疗气管炎的一种有效方法。艾灸是利用艾叶燃烧产生的热量和药性,通过熏热或灸热患者体表特定穴位,以达到调理气血、温通经络、祛除病邪的目的。在治疗气管炎中,艾灸可通过温热的作用,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内阳气的活力,提升机体抵抗力。艾灸的药性能够渗透至穴位深层,达到温通经络、消散病邪、疏通气血的效果。同时艾灸还具有镇痛、消炎、抗菌的作用,可以缓解气管炎引起的喉咙疼痛、咳嗽等症状。
(四)中医按摩
 按摩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按压、推拿和揉捏等手法,可以刺激和调理人体的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流通,增强免疫力,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在气管炎的治疗中,中医按摩可以通过刺激胸部和背部的相关穴位,以促进气管炎炎症的消退和呼吸道的恢复。比如可以通过按摩膻中、中府和肺俞穴来舒缓肺部的炎症症状,减轻咳嗽和咳痰等不适感。同时按摩还可以刺激气管周围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排出,加速康复过程。

(五)养生调理
 中医治疗气管炎时养生调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合理的饮食是养生调理的基础。中医认为饮食对于身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气管炎患者来说,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摄入易引起过敏的食品,如蛋白、海鲜类,忌食辛辣油腻等刺激之品的摄入。此外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和蔬菜,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适当的运动也是养生调理的重要方面,中医认为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对于气管炎患者来说,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也可做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和呼吸吐纳功,可以改善气管通畅度,缓解症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运动时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炎症。

小结

中医治疗气管炎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中医按摩和养生调理等。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和持续治疗的重要性,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并注意遵医嘱用药。中医治疗气管炎的效果取决于患者的态度和配合程度,建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