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数学教育应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而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性和参与感。
一、基于核心素养落实高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在当今社会,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数学知识,还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方向。这种一致性不仅帮助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时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还鼓励他们在应用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从而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随着学习过程的逐步深入,学生将更具自信心和能力去面对复杂的数学问题,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1]。
(二)有助于构建高质量的数学课堂
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能够显著提升课堂的结构性与连贯性。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评价方式相互匹配时,课堂教学将更加高效、富有逻辑。这种一致性促使教师在授课时能够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明确每个环节的目的与意义。同时,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将得到增强,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做出相应调整,从而创造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有助于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模式中,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要素。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包括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应用和态度的变化。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最终成绩,还重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进步。这将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在面对未来挑战时更加从容和自信。
二、当前落实高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困境
(一)目标定位不准,重知识轻策略
在高中数学教育中,许多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往往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这种目标定位的不准确,使得教学活动往往停留在知识的讲解与记忆上,未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实际应用。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和理论中,教师可能会只强调公式和定理的记忆,而没有关注学生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方式传统,重讲授轻活动
当前,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普遍较为传统,依然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快速传递知识,但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互动。这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积极的探索者。此外,缺乏实践活动也使得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限制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评价方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
在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评价方式普遍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期末考试和阶段性测试上。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机制,使得学生的学习成果往往只反映在考试分数上,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成长。许多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主要关注学生的最终成绩,缺乏对其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的关注。此外,缺乏对学习过程的有效评价,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失去了反思和自我调整的机会,难以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落实高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
(一)明确核心素养要素,制定一致性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明确与核心素养相关的要素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需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制定清晰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确保这些目标与评价标准保持一致。这种一致性不仅能帮助教师系统性地规划课程内容,还能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教学目标应涵盖知识理解、技能掌握和思维能力培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中的《平面向量的应用》一课时,应该设定“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性质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的目标。教师在课程开始前,明确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如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向量的数量积等。同时,教师还设定了评价标准,要求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展示他们对向量应用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了知识,还在后续的作业与测试中得以巩固和应用,确保了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二)结合学生学情变化,动态协调教学评活动
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策略。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学生的需求。这种灵活性能够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有效学习,促进他们的主动参与和深入理解。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中的《复数的概念》一课时,发现部分学生对复数的几何意义理解较为困难。于是,教师调整了原计划的授课方式,采用了分组讨论的形式。学生被分为小组,围绕复数的几何表示进行探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和相互讲解来加深理解。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学生不仅克服了对复数概念的困惑,还提升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真正实现了教学活动的动态协调。
(三)面向学生综合发展,设置评价任务促发展
设计评价任务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他们在创新与合作中成长。有效的评价任务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应激励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这种面向综合发展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评价设计,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真正实现了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拓展。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中的《基本立体图形》一课时,设置了一个综合评价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建筑模型,并运用所学几何知识对模型的体积和表面积进行计算与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这一任务不仅让学生深入理解了立体图形的特性,还锻炼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评价能力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评价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评估,帮助他们识别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建立自我反思机制,学生能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和调节。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营造了一个互相学习和支持的积极氛围[3]。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中的《平面向量的应用》一课时,可以引入自我评价表。在课后,学生被要求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包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在解决问题中的思维过程,以及在小组合作中的贡献。教师提供了具体的评价标准,如对向量应用的掌握情况、课堂参与度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效,还能针对不足之处制定改进计划。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了他们的自我监控与调节能力。
(五)情景聚智乐趣学习,优化教师的教学活动
情景聚智学习强调通过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情境,鼓励学生在互动中探究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加深理解。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实地考察等,创造一个富有趣味性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通过这样的情景设置,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乐趣,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中的《立体图形的直观图》一课时,可以设置一个与建筑设计相关的情境。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些著名建筑的三维模型,让学生感受到立体图形在实际应用中的美感与重要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要求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建筑模型,并绘制其立体图形的直观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进行测量和计算,还要考虑建筑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在小组展示阶段,学生可以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设计思路与直观图,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知识分享。
(六)依据学情智慧教学,精准制订课程目标
教师应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了解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风格和兴趣点,从而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这种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帮助教师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建立数据反馈机制,教师能够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展,确保课程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保持一致。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中的《随机抽样》一课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小测了解学生对概率和统计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将重点放在“理解随机抽样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上。在课程开始时,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抽样调查中常见的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模拟抽样活动,学生分组选择一个话题(如学校的课外活动参与情况),然后设计自己的抽样方案。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随机抽样的原则,还能在实践中感受到数据收集和分析的乐趣。
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研究,不仅为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持,更为教育实践指明了方向。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课堂质量,还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完善这一一致性将有助于培养更具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数学人才,为教育改革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韩元彬,易华丽,周远方.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J].中国数学教育,2024(12):7-12.
[2]吴国梁.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应用[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4(3):94-96.
[3]孙旭倩,刘钊.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活动教学评一致性研究[J].小小说月刊,2024(6):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