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使用的外脚手架和支模工艺经常会出现架眼堵塞不严的情况,那么抹灰完成后经常会出现空鼓或者墙体开裂的现象,影响建筑工程功能作用发挥也无法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建筑整体的耐久性无法得到保障。墙体无架眼施工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墙体结构的完整性,在满足建筑工程施工需要的同时提高墙体的强度和抗震性,对优化建筑物整体性能有着积极影响。要加强对这项技术的重视并在应用期间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技术的应用效果。
1.无架眼施工原理
无架眼施工技术的合理应用在强化整体结构质量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能够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操作,满足各部位不留设架眼的施工要求。在实际应用这项技术的过程中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没有较高要求,施工简单,操作方便,在浇筑施工时不会出现漏浆的情况,保证了建筑工程结构的完整性提升了各环节的施工效率,不需要使用专门的材料进行架眼封堵充分改善了以往不密实的问题,提升整体美观性的同时提升了建筑工程质量,要注重对这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的砖混结构施工中一般选择“留架眼”的施工方式,该阶段施工任务完成后会对留设的架眼用施工材料进行添堵,由于添堵材料质量与墙体结构质量存在差异或者施工期间存在操作不规范的情况经常会出现封堵不密实的情况,无法使封堵材料与墙体结构密切相连所以在后续使用期间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质量问题,在后续施工中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进行维护处理,影响建筑整体的施工效益而且也不能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这是砖混结构施工中急需处理的一项问题。
墙体无架眼施工技术属于一种新的技术方法,这想技术方法在应用时主要使用“步步紧”的模板卡具进行圈梁和构造柱支撑和连接,一般会设置在墙体施工缝中不需要穿过墙体。“步步紧”的模板卡具在实际应用期间的应用优势较为明显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自锁不会受到模板作用力的影响。实际进行模板安装的过程中只用使用手锤敲打就可以,穿墙扁钢的弯钩和卡头就可紧紧地卡住墙体两侧的木楞,越敲卡头卡得越紧,木楞靠着垫木支撑紧紧地夹住模板,这就是“步步紧”的名称由来。
2.外脚手架无架眼施工
在砖混结构施工中外墙脚手架一般按照施工方案的设计要求进行搭设。通常情况下,搭设脚手架都是在外墙上留置施工架眼,通过连墙件(钢架管)与建筑物固定,而在外墙不留架眼的情况下,利用预埋钢筋把脚手架与建筑物连接在一起。
2.1连墙件的设置要求
连墙件数量的设置,竖向间距为每层,横向间距为4跨。连墙件宜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宜优先采用菱形布置,也可采用方形,矩形布置。一字型、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连墙杆,连墙件的垂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并不应大于4m(2步)。
2.2利用预埋筋做连墙件
在外墙脚手架方案设计时,尽量把主节点设置在构造柱的旁边,这样可以使连墙件的位置设置在构造柱上。按照连墙件的设置要求在构造柱相应的位置预埋一根长600mm¢12钢筋,伸入柱300mm外露300mm。在构造柱浇筑完毕拆除模板时,把预埋筋剔凿出来,把钢筋上的砼处理干净,利用电焊机焊接在脚手架的横杆上,搭接距离为lOcm。
2.3外脚手架拆除
外脚手架在拆除时,还是按照脚手架的施工方案进行,只是把拆除连墙杆换成利用电焊机紧贴墙面割断预埋筋,在外墙抹灰时即可抹住钢筋头部分。不用进行二次堵架眼,易保证外墙质量防止渗漏。
3.构造柱和圈梁无架眼支模施工工艺
3.1构造柱施工工艺
墙体砌筑时,在预留构造柱位置旁的两侧墙体上竖向每隔500mm留一皮砖高的无砂浆竖缝,缝宽8~12mm距构造柱外皮大于180°,最下一道竖缝距离地面2皮砖高。支构造柱模时,在构造柱前后,横木方每隔500mm沿纵向放置。取下步步紧自由端的紧扣,穿过预留竖缝,使固定端紧扣在该侧水平木方上。然后再穿上自由端的锁紧口,待校正好模板尺寸及垂直度后,用锤头锤击自由端紧扣,即可锁紧构造柱模板。步步紧的放置要一正一倒,这样才能使模板受力均匀,在构造柱马牙槎两侧模板与墙体间要放置海绵条以防漏浆。
3.2圈梁施工工艺
墙体砌筑时,在有圈梁放置的窗间墙支撑面上的最上一皮砖下,预留一皮砖高的竖向无砂浆灰缝,缝宽8~12mm,间距500mm。木方随圈梁长度方向拼接放置。支圈梁时,圈梁侧模上、下端均用步步紧锁扣,在圈梁的同一位置处,上、下端的步步紧放置要一正一倒,其余支设模板方法同构造柱的支模方法。在圈梁底,侧模与墙体间放置海绵条以防漏浆。
3.3使用注意事项
卡头须配合木楞使用,不得与较硬性材料(如钢管等)配合使用,防止卡具不能卡紧;卡具安装时要注意检查卡头是否钉紧,木楞是否有松动现象,防止出现胀模;模板卡具架设完毕,不得在卡具上踩踏,防止卡具松动造成胀模或引起安全事故;卡具拆除时,用手锤锤击卡头不要用力过大,防止卡头沿孔洞处产生裂缝而损坏。
4.墙体无架眼技术优势
建筑墙体上不会出现违规留设架眼的情况,避免了由于补塞不严而引起渗水和墙面凸起问题;不需要投入较多资金且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施工任务;墙体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有所提升。架眼一般都是留在构造柱或者窗间墙的周围,而这些部位却都是受力比较大的地方。特别是发生地震时,原来留设的架眼会成为结构的薄弱处,造成应力集中,降低了结构的抗震性能。现在改用无架眼施工,留设的孔洞非常小,仅仅20mm宽的缝隙,和一个普通砖缝差不多,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工程的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邬敏,刘甫山,叶良锐,等.一种建筑砌筑墙体无架眼施工方法:,2018.
[2]丁建东.砌筑墙体无架眼施工技术[J].建筑工人,2017,38(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