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以往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将全部精力放在对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安排学生进行习题训练上,这种理论教学与习题训练结合的方式看似能够帮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数学知识,实则无法起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效果。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及时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思想,勇于创新数学课堂,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为学生构建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1、创设教学情境,培养抽象思维意识
与初中相比,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更加复杂抽象,对学生来说有着较高的学习难度。如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注重知识的引入与铺垫,则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与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后续的学习中表现的十分被动。在这样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将很容易受到限制,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引入与铺垫,而情境教学是一种非常直观且有效的教学方式,它既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之主动展开思考与联想,同时又能降低学生理解抽象知识的难度。
例如在教学《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时,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门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为学生构建生活化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含义,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具体而言,在课堂导入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这样一个情境问题:“同学们,假如周一早晨我们要开一个班会,此时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全班同学准时到场’,第二个是‘班长没有迟到’,你认为这两个条件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还能想到些什么?”在具体情境的铺垫下,学生能够很快理解题意并展开分析:“‘全班同学准时到场’能够保障‘班长没有迟到’;而‘班长没有迟到’并不能保障‘全班同学准时到场’。”这时,教师再为学生引入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上述两个条件分别属于什么条件,学生能够很快反应得出“班长没有迟到”是“全班同学准时到场”的必要条件,而后者是前者的充分条件。当学生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有了初步的认识过后,教师再引入对其概念的抽象解读,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以不同的字母表示,再将二者的关系用集合形式呈现,引导学生从具象到抽象进行思考与理解。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理解抽象数学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
2、优化提问设计,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学生进行互动的主要方式,而科学、高效的提问可以使学生快速抓住重点,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使之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理清数学问题中各种条件与代数、几何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逻辑思维作为思维能力表现之一,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引导与训练,才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对数函数》时,教师就可以以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函数概念,引导学生思维进一步发散,帮助学生梳理不同函数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先这样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函数是指数函数y=ax的反函数,你觉得这个新的函数会是什么样的?”先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快速进入思考状态,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热情,随后教师可以引出新函数式y=logax(a>0,a≠1),引导学生结合指数函数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推测对数函数的特征及其函数图像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问答帮助学生梳理函数知识,并将两种函数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够更快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与其特征,同时帮助学生掌握逻辑思维的方式,理清解决类似习题的思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对数函数的基本知识过后,教师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训练,能够进一步加强其逻辑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以提问:“如何比较log23与log23.5的大小?”,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进行变式训练,提升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同样属于思维能力的一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因此,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更多变式训练,当学生掌握了典型的例题习题过后,教师就可以对原有的问题进行变式,让学生再次进行解题训练,引导学生从其他角度对原有问题进行分析与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锻炼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当教师完成基础教学过后,教师就可以挑选一些典型问题,对题目进行创新,比如改变题目的题型、条件等等,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空间向量的应用》时,教师就可以设计变式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而言,当学生掌握了空间向量的基础知识过后,教师可以先给出一道典型例题,比如:“在三维直角坐标系中,ABCD是矩形,其中z轴上线段PD垂直于平面ABCD,PD=CD=2,AD=2,点M、N分别是AD和PD的中点,求点A到平面MNC的距离。”这个问题的难度不大,学生只需要画出坐标系,按照题目的提示进行画图就能很快得出解题的思路。由于问题的难度不大,因此很多学生会率先想到运用传统几何方法进行解题,比如通过等体积法的方式算出最终答案。教师可以先了解学生的解题方式与思路,并对其进行总结。在总结过后,教师就可以对题目进行变形,引导学生展开变式训练,并提醒学生运用向量法解决变式问题。这时,学生就能够从向量的角度重新思考看待问题,通过建立以D点为原点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得出A、B、C三个点的坐标,在此基础上假设平面MNC的法向量=(x,y,z),通过计算法向量与C、N的向量积求出x,y,z分别的值,最终求出点A到平面MNC的距离,结果与学生运用传统几何法求解得到的数值一样。而在变式训练下,学生能够积累新的解题思路,自身思维能够得到拓展,帮助学生积累了解决空间问题的经验与方法。
4、进行拓展教学,培养发散思维
如果教师只围绕教材进行授课会限制住学生的数学视野与思维,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影响学生主动探究与思考的热情。因此,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拓展与延伸,比如对知识点进行拓展、对习题进行拓展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留出更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散自身的思维,在对拓展知识进行学习与探究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更多解题方法与思路,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融入教学目标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举措,对现有的数学课堂进行优化与创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推动学生的数学素养与学习能力得到更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国.高中数学函数解题思路多元化的方法分析[J].考试周刊,2020(A5):81-82.
[2]高士勇.高中数学教学中类比推理的应用探索[J].高中数理化,2020(S1):4.
[3]谢佳瑶.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的解题技巧探析[J].高中数理化,2020(S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