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便是计算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能为学生步入中学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和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计算能力面临的问题
(一)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理解
数学是一门对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非常严格要求的课程,这就给小学生数学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这种阻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得最明显。因为在小学阶段,小学生接触数学的时间不长,对于数学知识的了解不足,所以就导致小学生很难利用数学思维思考数学知识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仅无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小学生还可能会出现厌倦数学学习的情绪。
(二)过度重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虽然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但计算并不完全代表数学,不过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是从长期教学的角度来看反而会给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一定限制。
二、小学数学中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实际策略
(一)了解并掌握算法和算理
小学阶段作为重要的基础时期,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算法,掌握算理,更好地解决“怎么算”和“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以此克服教学中的各种阻碍.教师要注重采用科学的方法完成这两项教学工作,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比如,在学习2/7+3/7=()时,分数的计算是在整数基础上的一个升华.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找到准确的教学切入口,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系.首先,教师要带领学生认真观察需要计算的等式,结合最简单、直接的讲解方式指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算法,也就是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再把分子相加.其次,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其中的算理,也就是2个1/7加上3个1/7等于5个1/7,帮助学生理清计算的思路,找到解题的方向.当学生明白了算法和算理之后,教师就要留出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完成更多同类题型的计算,从而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克服对算法多样化教学理念的片面认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次讲解算法和算理,从而让学生对算理的探究充满兴趣,能理清并熟练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运算性质、定律等,并在反复练习中学会简算.这样一来,才能帮助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又“知其所以然”,进而使学生在计算中总结更多经验教训,确保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
(二)加强对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加强对学生口算和估算能力培养的同时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练习,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从而让计算更加快速且准确.
比如,在学习完“表内乘法”这节课程之后,由于乘法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要抓住教学的核心内容完成指导工作,不断强化学生的口算和估算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地借助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完成计算.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完成相关的扑克牌游戏,把“算24点”作为重要的形式,从而以更加灵活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其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抽纸牌的形式调动课堂氛围.学生四个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中的成员被随机分配九张扑克牌.学生每次任意从自己的九张牌中抽一张牌放在桌面上.四名学生根据四张牌上面的数字借助加减乘除法进行单次计算,最快算出答案为24的人获胜.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减少计算学习的单调和枯燥.同时,这能更好地巩固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记忆,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数学课程的使用价值.教师借助多元的教学模式,能深入挖掘学生计算学习的动机,确保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倡导学生独立完成思考,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的局限,有效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养成,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质量.
比如,在完成小学数学“5.68-1.56+1.44=”这一题目的计算时,由于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习题,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干扰其顺利完成计算.这时,教师要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大多数学生会先计算1.56+1.44=3,之后计算5.6-3=2.6,他们严重忽视了运算顺序,造成计算结果偏离正确答案.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大多数学生都容易做错的典型例题与学生一起交流探讨,更好地带领学生总结计算经验,在集体“会诊”中找到“病源”,更好地突出计算课堂的实效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做,记笔记,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研究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巩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尝试归纳、总结相关的规律和运算法则,挖掘学生的计算潜能.对于那些易混淆的试题,教师可以采取对比训练法,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借助观察、比较、联想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
(四)增强计算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同时缺乏学习耐心.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优化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一些生活化的元素,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并使学生在热情饱满的状态下提高学习效率,在师生的配合中共同构建高效课堂.
比如,当学习如“4×(36÷4+5)=”有关混合运算类题目时,为了帮助学生更灵活地完成计算训练,教师要在讲解运算法则的过程中融入更多具有趣味性的元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学生一看到这类计算题便会被其表面的复杂性影响,容易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教师要把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式作为教学的突破口.然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具体的解题情境,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其主动参与计算训练活动,这时学生的求知欲会更加强烈,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从而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对计算的热情.与此同时,为了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对计算题的重构,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其有施展学习优势的机会和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找出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认知以及对运算定律的错误运用,及时指导学生改变计算思路,找到计算的正确模式.这样一来,不仅能让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感,还能在丰富的教学形式中提高学生计算的信心,帮助学生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推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重视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为此,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就应千方百计,多途施策,保证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以期达成提升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探究[J].家长,2011(35).
[2]张大鹏.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4(85).
[3]李务巧.论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界,2014(2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