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经常会发生解题错误,这是一种极其普遍且无法避免的现象。但教师不能对此置之不理,应积极地将其转变为教学资源,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可以真正掌握知识点。数学教师应对易错题进行重点讲解,并应用科学有效的提前干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一、学生数学计算易错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主计算能力相对较为薄弱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电子计算器等科技类的,计算工具应运而生,这些计算辅助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从而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讲,这对于还处于学习基础计算的小学生来说,这往往让他们难以使用计算思维进行手动计算,从而导致学生在考试时候由于没有计算工具的辅助作用,容易出现计算错误的情况。
2.学生审题能力有待提高
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有思维具象化的特点。而数学对他们来说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这就很容易导致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另外,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刚接受系统知识教育的阶段,他们对于新的理论知识难以快速消化理解,而计算题尤其是计算应用题,不仅是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进行考查,而且对其文字理解能力也有要求。学生计算易错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题目理解有所偏差或者审题不够认真。而计算题在小学数学中所占分数比例较大,这就导致学生数学整体成绩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从而不利于学生树立继续学习数学的信心,这将对其后续的求学产生不利影响。
二、小学数学易错题的干预策略
1.结合日常生活开展提前干预策略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是可以有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学生也可以从各类问题之中找到部分数学知识逻辑,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选用鲜活、生动且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案例,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洞察力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正确带领下,学生可以对真实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有效掌握复杂的数学知识。当学生做数学易错题时,可以在脑海之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出各类真实案例,降低答题错误率。
例如,当教师讲解“负数”内容时,就可以向学生提问“在天气预报之中,新闻预报员是如何表示天气寒冷的呢?你都在什么地方见过或用过负数呢?”此种问题充分结合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负数”这个概念,从而对数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指正与引导,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提升教学质量,避免错题出现。
2.引导学生针对错题进行反思
为了改进小学生计算马虎大意及解题思路不够清晰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整理错题的习惯,这有利于降低学生计算易错题出现的频率,从而有助于提升数学教学效果。同时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对于自身知识盲点进行梳理,从而养成错题整理及仔细审题的习惯。另外,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身计算错题进行原因分析及写出正确的计算步骤,通过这一过程可以有效使小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学习情况,让其在后续学习中碰到同类题型时可以降低错误率,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及成就感。另外,教师对学生出错较多的题目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授,并让他们学会自主查找计算错误,有效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四年级数学上册中“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 85+14×(14+208÷26)的计算,学生会出现计算顺序错误的现象,这就要让学生观察运算中是否有括号,是否有先算乘除法等。
3.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推进,如今教师必须对自身教学思想与策略不断进行优化创新,有效增强学生的逻辑性、观察力以及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因此,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从旁进行正确指弓}加以辅助。其中,合作学习是一个极佳的教学策略。教师在课堂之中需要为学生打造一个可以合作学习的平台,促使学生在合作之中对新知识进行探索。此种教学策略中,教师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学生在数学课程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
例如,当教师讲解“比例”内容时,可以在课堂中提问学生,“医院需要对每一问病房进行消毒,需要将一瓶100毫升的消毒液配比成为1:100的消毒水,那么应该加入多少水昵?”而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内进行激烈探讨,一旦部分学习小组给出了错误答案,教师就可以立即知道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从而提前进行有效干预。此种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还y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学,避免错误发生。
4.相互交换错题本,丰富学生数学认知
数学纠错本对于学生来说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解题思路比较单一,另外,有些学生由于畏难心理而拒绝纠正,这种情况就不利于发挥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数学是一门需要发散性思维的学科,有些题目有多种不一样的解题思路。交换错题本,有助于学生了解到不一样的解题思路,这可以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学习,丰富其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5.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降低错题出现率。首先,数学教师需要指引学生积极做好课前预习。例如,教师在讲解“比例”内容时,就可以事先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阅读,而后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勾选,并结合之前学过的数学内容做深入思考,将自己无法理解或存疑的部分进行标注。此种策略可以促使学生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掌握自身不会的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与此同时,数学教师还必须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能力,通常清况下,学生做题的错误往往都出现在审题失误上。因此,教师需要提高学生的审题意识,指引学生掌握数学题目之中的关键信息,找到已知条件,推理求解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正式解题之前在草稿纸上列出已知与未知条件、解题公式以及运算规律。当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后,教师可以有效提高解题的严谨性,降低错题产生的概率。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做到充分以学生为主,根据教学情况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等来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兰芳.小学数学易错题出错的原因与纠正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20(31):57-58.
[2]阙志发.小学数学计算易错题的干预和跟进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0(7):110-111.
[3]张店荣.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练习题突破易错点[J].学周刊,2021(1):
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