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控,种植业的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提升农作物品质。从自我的较小规模预防到科学合理的集中管理,既节省了时间,解放了劳动力,降低了损害,又进一步提高了农业劳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完善的植保体系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性,增加农户整体利益。只有充分剖析现阶段植保工作存在的不足,制订植保工作具体的思路和防范措施,才能更好的满足我国农业生产的需求。
一、现代农业植物保护理念
1、全面监控农业
对农业生产全过程开展综合监管。在农业监测时,必要时将监测限制在种植全过程,创建农业生产的监督控制体系管理,对每一个农业生产环节的每一个关键点都需要进行全面监督控制,详细情况需有纪录。
2、有效治理病虫害
农业植物保护的难题之一是病虫害防治。如何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难题,使植物不会受到其危害,是当代农业生产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对于农业生产中的很多病虫害,要采取各种各样对策开展预防。据粮农组织估算,全世界历年因病虫害所造成的产量损害超出10%。植物病虫害不但导致粮食作物产量降低,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进出口贸易。绿色防控是现阶段植保工作的重要举措。假如仅用化学农药开展病虫害防治,势必会危害农业自然生态环境。现阶段国家青睐“绿色植保”核心理念,务必全面推行绿色防治,提升综合防控能力。
二、科学发展植物保护有效途径
1、专业化治理
伴随时代的发展和科学农业建设的不断发展,传统单一植保已无法满足现如今生态环境保护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因而,植物保护应建立更为技术专业、科学和完备的防御力和管理模式。建立更好的植保团队,为植保制定更加好的标准,继而促进植保在我国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发展。首先,建立职业植保队伍,加强植保的工作品格,科学安排植保专职人员。次之,依据农户种植标准开展植保工作,紧紧围绕不一样时节、种植种类、典型性气候特征、害虫防治等多个方面进行重点技术性。
2、增强我国植物保护投入力度
植保机构做为服务型机构,我国是鼓励的,但因为工作量大,收入低,好多人迫不得已离去。我国农业发展要平稳已有的植保机构,给与专业人才必须的保障。在我国必须提升植物保护的幅度,从资产、仪器设备、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更有力开发设计,让科学走入植物保护。用技术性突破自我,植保有许多困难和问题,并不是人力资源能解决的,因此科技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应加大力度,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进步。要提升底层植保工作高效率,处理植保工作里的现实问题,产生完备的植保工作管理体系。首先,要确定植保工作的具体目标,进一步加强植保工作的信息化,依据底层的实际需求制订植保方案,进一步加强工作部门间的职责分工,产生具体义务岗位体系。其次,提升植保单位部署,产生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植保单位的灵活性,以综合性植保为突破口。最终,要自主创新植保聘用制,加大资金投入,因时制宜采用科学植保对策,全力搭建宣传机制,在设备模式中提升具体指导。
3、施肥及病虫防害技术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通过一些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及各种综合防控措施,改进现代农业植物营养方式,再加上科学合理的配制对策,使土中的活性分子结构得到高效的土壤有机质,有效缓解田地环境,使植物有一个健康较好的生长发育环境。一定要选用抗病品种、合理的轮作换茬、播前一定要做好混药种植,适时地中耕,充分利用天敌等科学技术预防病虫害,减轻病虫害损失,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4、健全管理体制
为了能更加全面地开展植保工作,管理人员务必加强监管,健全法纪,有章可循,标准分配具体事项。在具体工作中,各地管理制度要切合实际,一定要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为植保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保障。
5、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植物保护工作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务必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改变传统的耕作制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改变传统意识,改变传统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法。充足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农业生产网络资源,融合飞防“防患于未然、综合防治”原则,进行农业生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纯天然有机肥,如“稻田养鸭、稻田养蟹”等其它相似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利用快速发展的网络进行推广。通过一切能够利用的路径,针对性地向基层群众详细介绍植物保护综合防控技术。
结束语:
植物保护是农业发展中永恒不变的讨论话题。在中国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很多人把他们的生命献给了植物保护。搞好新形势下的植保工作就是社会各界共同责任。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优势是我国早已意识到植物保护的必要性。大力开展与研究相对应的思路,用科学精确方法进行植保,势必变成在我国农业发展的闪光点。
参考文献:
[1] 陈向阳.做好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探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05):50-51.
[2] 冯俊.如何做好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J].江西农业,2017(17):26.DOI:10.19394/j.cnki.issn1674-4179.2017.17.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