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技巧和数学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数学应用意识等,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侧重于知识点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将数学融入学生生活,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日常生活情境相结合,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还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融入学生生活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将小学数学融入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当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学生就能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更加愿意去学习、去探索。例如,通过解决生活中的购物问题,学生可以学习到加减乘除等基本的数学运算,或通过测量家里的家具尺寸,学生可以掌握长度、面积等几何概念,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当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同时将小学数学融入学生生活,还可以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习惯,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数学问题时,学生就会自然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1]。
(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数学融入学生生活,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具有显著的意义。当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学生就需要运用数学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解决生活中的购物问题时,学生需要考虑商品的价格、数量、优惠活动等因素,运用加减乘除等运算来计算出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该过程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还需要学生具备逻辑推理、分析比较等数学思维能力,通过不断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将得到锻炼和提升。将小学数学融入学生生活,还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和价值,当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时,就会更加珍惜和重视数学学习,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三)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是核心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而小学数学融入学生生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学生就可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比如,学生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设计游戏、制作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还需要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不断地创新实践,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得到锻炼和提升,并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和价值,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核心素养。此外,将小学数学融入学生生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耐心和毅力等品质;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通过创新实践,学生可以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等[2]。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融入学生生活的有效措施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素材可以来源于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确保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具有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游戏、竞赛、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在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提问、讨论、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注重实效性,即教学情境应能够切实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核心素养,并根据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实施方式。
例如,在“分数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入新课,比如出示一个蛋糕模型,提问:“同学们,如果我们要把这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人应该得到多少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半”来描述,然后教师引出分数的概念:“同学们,我们可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一半’,这个数就是分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认识。”在生活化情境创设时,教师需要结合生活情境,比如教师出示一个苹果图片,提问:“如果我们把这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人应该得到多少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用“四分之一”来描述,教师出示一个圆形纸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四分之一;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我们把这个苹果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个人应该得到多少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用“八分之一”来描述,教师让学生再次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八分之一。最后,教师可以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切西瓜、分披萨等,让学生用分数来描述图片中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用分数来表示图片中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寻找生活中的分数现象。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积极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
生活化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且生活化实践活动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在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之前,教师需要明确实践活动的主题和目标。主题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目标则应具体、明确,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等。根据实践活动的主题和目标,教师需要设计详细的实践活动方案和流程。方案应包括实践活动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所需材料以及具体步骤等;流程则应清晰、合理,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例如,在“圆的计算”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圆形物体的周长和面积是怎么计算的吗?”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然后分发圆形纸片和实验材料,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计算等实践活动探究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用什么方法测量这个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用绳子围绕圆形纸片一周来测量周长,用直尺测量直径;接着提问:“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即π),从而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πd或C=2πr;引导学生探究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计算这个圆形纸片的面积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将圆形纸片分割成若干个小扇形,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通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来近似得到圆的面积,之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²。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测量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计算比值,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让学生尝试将圆形纸片分割成若干个小扇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计算面积,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使得学生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方法进行计算。通过测量、计算、设计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刻掌握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数学中的抽象概念、公式和定理以图像、动画、视频等直观形式展示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从而能够减少学生的认知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时,多媒体课件是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课件应包含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图片、动画、视频等,且课件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多媒体技术为互动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提问、讨论、合作等互动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上台操作、演示等;还可以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进行远程互动,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交流和反馈[4]。
例如,在“比例的应用”一课教学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比例现象,如地图上的比例尺、照片中的缩放比例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现象的共同特征,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现象中的比例是怎么计算的吗?”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新知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究比例的计算方法,比如分发不同长度的纸条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找出纸条之间的比例关系,或者利用量杯和水进行比例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比例的变化规律。同时,教师设计实践活动任务卡,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任务卡上包含与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如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制作比例模型等;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进行远程互动和指导,教师可以实时监控学生的实践活动情况,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学生也可以在线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成果,进行交流和评价,从而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比例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并可以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与比例相关的问题呢?你们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吗?”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还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比如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例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尝试用所学的比例知识解释现象。该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融入游戏化元素
游戏化元素能够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且游戏化元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趣味性强的数学游戏,包括数学拼图、数学接龙、数学闯关等,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教授加减法时,可以设计“数学接龙”游戏,让学生依次说出计算结果,既锻炼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为了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可以开展数学游戏竞赛活动,通过组织数学游戏比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例如,在“条形统计图”一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条形统计图实例,如学生的身高统计图、水果销售统计图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然后讲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构成和绘制步骤;组织学生进行“条形统计图绘制比赛”,每组学生根据给定的数据,比如学生喜欢的水果种类、学生的年龄分布等,绘制条形统计图,比赛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绘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能。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设计“条形统计图数据分析游戏”,每组学生根据自己绘制的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等,以及数据的变化趋势和规律,分析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将条形统计图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比如可以让学生根据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绘制身高统计图,并分析班级学生的身高分布情况;或者让学生根据家庭用水情况,绘制用水统计图,并分析家庭用水的节约措施等。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条形统计图的概念、绘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能,引导学生思考条形统计图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科学研究、商业分析等,
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进行数据分析。
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作用,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能[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则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通过生活化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温清香.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J]. 新课程研究(上旬),2022(7):75-77.
[2]范睿. 让数学融入生活——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分析[J]. 教育界,2022(20):23-25.
[3]沈鑫.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 教育界,2022(24):32-34.
[4]易娟良.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讨[J]. 互动软件,2022(9):1199-1200.
[5]白佳.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低学段数感培养探析[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1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