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理论学科,也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小学语文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有利于提升小学生语言素养、开阔学生视野及丰富学生文化储备,对学生未来成长发展而言意义深刻。新课程改革中指出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育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更新,这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地达成当今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及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扎实语文基础和综合能力的人才,语文教师应当明确小学生应具备的语言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语言交际表达能力、理解应用能力、协作探究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等。小学语文教师应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育阶段性特征,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培育导向,对阅读课堂教学目标进行优化;通过创新阅读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习的动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实现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发展。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
(一)文化自信。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对本土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关键时期。在全球化背景下,学生置身于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多样的文化影响难以避免。语言作为文化的媒介,同时也是文化本身的一个要素,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身份认同,是构成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之一。(二)语言运用。相较于其他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来积累语言资源,注重掌握字词发音、字形与含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教师应将语言习得融入实际交流场景,引导学生系统性地理解并遵循汉语言的表达规范。因此,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着重于语言的积累与规范,这正是语言运用素养得以建立的基石。(三)思维能力。相较于更高阶段的学生,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同时在综合运用上也表现出不足。他们擅长对语言素材进行刻板的记忆,并能对引起兴趣的事物产生直观的联想和想象。不过,由于他们的思考方式较为单一,且在有目的地整合运用上缺乏明确的方向,因此在对语言素材或语言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或批判性评估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思维层面强调引导学生掌握多元化的思考技巧,并能在学习过程中依据学习需求和各种语言实践活动的要求,灵活运用这些思维方法。(四)审美创造。小学生在美学认知上尚处于探索初期,主要受限于生活阅历。在小学阶段,教师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情感共鸣。通过语文课程这个主要载体,教师要带领学生剖析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让学生领略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元素(崇高、优雅、幽默、哀愁等),进而深入理解并欣赏这些美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个人审美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基于实际学情和发展目标,设置多样化语言交际活动
语言表达能力决定了小学生的沟通能力。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必须从阅读、写作、口语表述、语法以及创造性等方面入手,要帮助学生积极接受他人对自身语言表达的反馈,并逐步改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合理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学习应用课程,加强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让学生不断实践。例如,在讲解绘本《小王子》时,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然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小王子和小狐狸的内心情感,结合文字部分的表达,深入理解小王子和小狐狸两个形象的特点,并用语言来表达这些特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和表达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小学生通过讲述故事、复述故事等方式参与课堂,督促小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提升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其表达清晰的习惯。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开展一些课堂讨论活动,全面分享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思考,同时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较大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提升一些有趣的话题,让他们自由讨论和交流意见。教师还可以鼓励每个小组成员参与讨论,并对他们的表达给予积极的反馈,促进学生合作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语文教学资源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可以借助其丰富的教学资源来辅助深度教学。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能够为学生呈现更生动形象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同时,信息技术还能拓展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进行语文学习。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在线交流与互动,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落花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学生带来一场生动有趣的课堂体验。在课程导入时,教师精心挑选一段花生从落地发芽、生长到结果的完整视频,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观看。在视频中,花生种子静静地躺在土壤中,随着春雨的滋润,它开始发芽,嫩绿的叶片逐渐展开,展示出勃勃生机。花生植株茁壮成长,藤蔓缠绕,绿叶茂盛。最终,在夏日的阳光下,花生果实渐渐成熟,一颗颗饱满的花生荚挂在藤蔓上,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奇迹。这样的导入方式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认识到本课内容与花生这一植物密切相关,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帮助学生突破了信息茧房,让学生对花生的生长过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结合课文内容以及对视频的观赏,学生将直观认识到文字的魅力,进而树立学好语言知识的意识,提升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课后延伸促进学生思维自主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内,而是应当向课堂外进行延伸,促使学生在课后也能够对课堂中学习到的内容不断思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并培养学生有关实践创新、健康生活等方面的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促使其在课后能够自主完成对课堂知识的延伸探索。如在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这一文章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解读,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春夏秋冬的独特韵味记录下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互动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延伸对四季不同时节的想象。如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阅读课文,在文章中描绘了四季不同的美好景色,那么我们在四季中都可以做些什么呢?”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踊跃回答,学生表示在春天可以春游,夏季可以游泳,秋天可以采摘水果,冬天可以打雪仗。随后教师组织学生以“我最喜欢的季节”为题创作文章,在文章中阐述自己最喜欢的季节以及为什么,通过读写合作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更加充足的有关四季描述的散文书籍等,并组织学生在课后展开阅读交流。通过不断阅读文章,了解到不同作者笔下对于四季的描绘,并组织学生探讨总结,围绕同一主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在课后也能够与同学之间展开探究。并且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读书交流会的方式,将自己的读书总结以作文形式进行汇总,从而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并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使学生在通过思维碰撞与探讨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更加丰
(四)聚焦文化自信,加强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精神财富,而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应当将其传承下去。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和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从而认同和传承文化。同时,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也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来源。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此外,文化教育是跨学科的,在语文教学中围绕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进行教学,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需要聚焦文化自信,加强文化建设。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要采用全新思路、全新手段及全新方式完成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为保证素养培养效率事半功倍且达成预期成效,有必要对核心素养下的整体构建教学模式做精心设计、策划,避免学生学习片面化、局部化和低效化,积极增加课堂的广度、深度,抓住各种契机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使得学生具备学习、学好语文知识的实力,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汉琴.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初探[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0(05):31-33.
[2]杨丽红.核心素养导向下学科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1(11):46-48.
[3]陈苗青.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J].天津教育,2020(09):44-46.
[4]姜广亮.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1(09):155-157.
[5]乔心刚.探析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方法[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4):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