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合劳动教育的教学难点
资源整合难度,尽管音乐与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表达及责任感等方面存在共通之处,但两者在教学资源的组织、内容的呈现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差异显著。音乐课堂侧重于音乐理论的传授、乐器的演奏及歌曲的情感表达,而劳动教育则强调实际操作、技能习得以及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挖掘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创造性地整合教材、教具及课外活动资源,以设计出既能体现音乐美感又能融入劳动元素的教学活动,实现两者在教学内容上的有机融合。
学生兴趣引导,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对新奇、有趣的事物往往充满兴趣。在音乐课堂中融合劳动教育时,如何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需要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如通过讲述劳动故事、播放劳动主题的动画片或歌曲、组织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劳动教育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同感。实践环节设计,劳动教育的核心在于实践操作,而音乐课堂往往以听、唱、奏等艺术体验为主。如何在保持音乐课堂艺术氛围的同时,设计合理的劳动实践环节,让学生在享受音乐之美的同时掌握劳动技能,是教学中的一大挑战。这要求教师具备创新思维,能够将音乐元素与劳动实践巧妙结合,如通过创作劳动主题的歌曲、编排劳动场景的舞蹈、设计劳动工具的乐器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
1.充分挖掘音乐素材资源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中,挖掘教材资源并融入劳动元素是一项基础且关键的举措。
教师要学会深入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劳动主题歌曲,如经典儿歌《劳动最光荣》。这首歌以其欢快的旋律和生动的歌词,展现了劳动者勤劳、积极向上的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聆听并感受歌曲中的劳动氛围,随后通过歌词解析,让学生理解“幸福的生活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的深刻含义。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歌曲演唱比赛或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劳动价值的认识。老师还应结合不同时期的劳动音乐作品,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选取革命时期的劳动歌曲《南泥湾》,通过讲述歌曲背后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劳动人民如何通过自己的双手开垦荒地、建设家园,从而体会劳动的艰辛与伟大。同时,引导学生对比现代生活与过去,感受劳动带来的社会变迁和进步。再如,介绍建设时期的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歌以其雄壮的旋律和激昂的歌词,展现了工人阶级的豪迈气概和强大力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现代工业化的成果,如高楼大厦、桥梁道路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劳动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并讨论自己将来能为社会做哪些贡献,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具体的教学实例,不仅能够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到劳动的魅力,还能够促进他们对劳动价值的深刻理解和认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设计音乐融合于劳动教育的多样化教学活动
在设计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合劳动教育的多样化教学活动时,我们旨在通过创新而富有吸引力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劳动的价值。
设计仿乐游戏,这类活动通过模拟歌曲中的劳动场景,将音乐与游戏巧妙结合,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以《粉刷匠》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款“小小粉刷匠”的仿真游戏。游戏中,学生扮演粉刷匠,手持“粉刷”(可以是彩色粉笔、画笔或特制的道具),随着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在“墙壁”(可以是纸板、画布或电子屏幕上的虚拟墙面)上进行粉刷。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歌曲中的细节,如“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的自豪感,“刷了房顶又刷墙”的辛勤劳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不仅学会了歌曲,还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设计随乐律动活动,随乐律动活动则侧重于通过身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同时融入劳动元素。以《理发师》为例,教师可以编排一套与歌曲旋律相匹配的理发动作律动。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模仿理发师的动作,如剪发、梳发、吹发等,通过身体的律动来感受歌曲中的劳动节奏和韵律。这种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还能让他们在音乐中体验到劳动的节奏感和美感,加深对劳动的理解和认同。组织唱乐抒怀活动,唱乐抒怀活动则侧重于通过歌唱来表达对劳动的情感和态度。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为例,这首歌曲深情地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敬仰和向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感受歌曲中的情感氛围,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歌唱练习。
3.注重结合生活实践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合劳动教育,结合生活实践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不仅能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还能在实践中深化对劳动的理解与热爱。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将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下自己整理书包、做值日、垃圾分类等日常劳动的过程,然后鼓励他们根据这些劳动场景创编简短易记的歌谣。这些歌谣可以是对劳动步骤的概括,也可以是对劳动心情的抒发,让学生在哼唱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创作,还培养了观察生活、提炼素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真正体验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劳动的机会。在校园内设立种植园、花园或小型农场等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参与种植、浇水、除草等劳动活动。在这些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与劳动相关的歌曲,如《田园风光》、《劳动最光荣》等,用音乐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劳动氛围。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能够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提高他们的劳动效率。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劳动场景即兴创作歌曲或歌词,让音乐成为他们表达劳动情感和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结合生活实践的方式,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劳动教育得以更加生动、具体地展开。学生不仅能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到劳动的魅力,还能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到音乐的陪伴与鼓舞。这种双向融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合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挖掘教材资源、设计多样化教学活动、结合生活实践以及强化情感体验等策略,可以有效克服教学难点,实现音乐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这一实践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劳动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情感以及劳动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徐磊磊. 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合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家庭教育研究,2023(11):103-105.
[2]何翔. 以劳育美——小学音乐学科渗透劳动教育初探[J]. 当代音乐,2023(10):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