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利用生活情境提高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探究

宋建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西园子小学 718699

摘要: 文章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将生活情境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知识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因此,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背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解题技巧,进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先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后提出了几种利用生活情境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生活情境、问题解决能力、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创新思维
DOI: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引言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框架内,教学重心往往过分倾斜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习题的机械训练,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能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却难以触及数学学科的灵魂——其作为解决实际问题工具的深刻内涵。长此以往,学生容易陷入对数学学科的误解,认为它只是一门由公式、定理和习题堆砌而成的枯燥学科,与日常生活相去甚远,从而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然而,数学并非孤立于生活之外的抽象符号体系,而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强大工具。从日常生活中的购物找零、时间管理,到科技领域的航天计算、数据分析,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刻不在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不仅符合数学学科的本质要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生活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他们尝试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融入其中,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数学知识,体验数学的乐趣和价值。这种以生活情境为桥梁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使数学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当前的数学教育体系中,一个显著的问题在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学生们在课堂上往往能够熟练地背诵数学公式、定义和定理,甚至能在复杂的题目中灵活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进行解答。然而,当这些理论知识被置于实际的生活或工作情境中时,许多学生却显得手足无措,难以将所学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首先体现在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片面理解上。他们可能仅仅记住了公式和定理的形式,却未能深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原理,更未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这些数学知识的应用实例。因此,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学生往往无法迅速地将问题抽象化,进而运用数学工具进行分析和解决。

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也是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课堂上,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知识,而缺乏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他们难以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也加剧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在一些地区或学校,由于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资源的匮乏,学生很难获得足够的实践机会和指导。他们只能依靠书本知识来学习数学,而无法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学习兴趣不高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效果。然而,数学作为一门高度抽象和逻辑严密的学科,其固有的特点往往难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难以在情感层面上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成为制约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的重要因素。

数学的抽象性使得许多学生感到难以接近。数学中的概念、公式和定理往往是高度概括和简化的结果,它们脱离了具体的生活背景和情境,以符号和逻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种抽象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这种能力并非天生具备,而是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才能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初学阶段,学生很容易因为数学的抽象性而感到困惑和挫败,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数学内容的单调和枯燥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课堂上充斥着大量的公式推导、定理证明和习题练习,这些内容虽然对于数学学科本身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学生来说却可能显得单调乏味、缺乏吸引力。当学生长时间处于这种学习环境中时,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进而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此外,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差异也是导致数学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和认知风格,而数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其内容和形式往往难以与所有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契合。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对数学本身不感兴趣而缺乏学习动力;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因为数学内容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去甚远而感到难以投入学习。

3.问题解决能力不足

在数学学习与应用的广阔领域中,学生面临的一个显著难题是问题解决能力的不足。这不仅仅体现在对数学概念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上,更深刻地反映在当面对复杂、多变的问题时,学生往往显得无所适从,缺乏灵活应对的策略和有效的解题思路。

复杂问题往往涉及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知识整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然而,许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习惯于孤立地掌握单个知识点,缺乏将不同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能力。因此,在面对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的复杂问题时,他们往往难以找到切入点,更无法形成有效的解题策略。复杂问题还往往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判断。然而,一些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缺乏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往往急于求成,没有充分理解问题的本质和条件就盲目尝试解题。这种浮躁的心态不仅无法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解题方向,反而可能使他们陷入错误的思维定势中无法自拔。

三、利用生活情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为了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直观感受和理解,教师应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日常熟悉的情境中。这些情境可以广泛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家庭生活、校园活动、社区服务等,从而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数学技能。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角色扮演、模拟游戏、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教授“分数运算”为例,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烹饪课堂”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教师首先介绍几种简单的食谱,每种食材的用量都以分数形式给出,如“制作蛋糕需要1/2杯牛奶,1/4杯糖和3/4杯面粉”。随后,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分配到一个食谱,并扮演厨师的角色。学生们需要首先计算出每种食材的总用量(即进行分数的加法运算),然后在实际操作中按照比例分配食材(涉及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最终完成烹饪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分数的基本运算,还体验到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分数的概念和意义。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2.引入生活实例讲解数学概念

为了打破数学概念的抽象壁垒,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应当积极寻找并引入生动具体的生活实例来辅助讲解。这些实例应当具有普遍性和易理解性,能够直接对应到数学概念的核心要素上,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感知和理解数学概念,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直观和有趣。在讲解“比例”这一概念时,我们可以引入“调制果汁”这一生活实例。首先,教师可以准备几种不同颜色的果汁原料,如红色的西瓜汁、黄色的柠檬汁和蓝色的蓝莓汁。然后,向学生们展示如何用这些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作出颜色各异、口感丰富的果汁饮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比例下果汁颜色的变化,并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比例是如何影响结果的,进而理解比例在数学中的意义和应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具体,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和创造力,促进了他们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和记忆。

3.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实践活动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重要桥梁。通过组织一系列与数学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学会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活动可以围绕校园环境、社会生活、科学实验等多个领域展开,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以“校园绿化调研”为例,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来深化学生对比例、估算、统计等数学概念的理解。活动初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每组负责测量校园内不同区域的树木高度和周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比例尺、卷尺等工具进行精确测量,并学习如何根据测量结果估算树木的体积或生长情况。同时,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校园绿化状况,学生还需统计校园内树木的种类、数量以及分布情况,这涉及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统计能力。在实践活动的高潮部分,各组学生将展示自己的调研成果,并通过制作图表、撰写报告等形式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发现。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调研结果提出改进校园绿化的建议,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比例、估算、统计等数学技能,还学会了如何将这些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到了数学的乐趣和价值,从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4.鼓励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围绕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展开深入的自主探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思考,集思广益地解决数学问题。这种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还能促进他们之间的知识共享和思维碰撞,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以“城市交通规划小专家”项目为例,教师可以布置一项综合性的探究任务。首先,让学生分组扮演城市交通规划师的角色,任务是调查并分析所在城市或社区的主要交通流量、拥堵热点、居民出行习惯等。为了获取数据,学生需要设计问卷、进行街头采访、收集交通监控录像等,这一过程充分锻炼了学生的信息采集和整理能力。接下来,各小组需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如比例、统计、图表制作等,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通过计算高峰时段的交通流量比例、绘制居民出行方式分布图等手段,学生开始探索如何优化城市交通布局、减少拥堵、提高出行效率。在此过程中,小组内部需要进行频繁的讨论和交流,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并考虑其可行性和实际效果。最后,各小组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解决方案,接受其他同学和老师的提问和建议。这种开放式的分享交流环节,不仅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成果,还能从他人的视角中获得新的启发和灵感。通过互评互学,学生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自己方案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城市交通规划小专家”项目不仅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创新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数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巨大作用和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四、结论

利用生活情境提高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应用这一策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生动、有趣、实用的数学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宝晓.运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第二课堂(D), 2023(1).

[2]蔡玲.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措施探讨[J].考试周刊, 2023(19):85-89.

[3]戴长波.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七).2023.

[4]李兰.探讨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俏丽, 2024(11):37-39.

[5]尚田.包含情境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2023.DOI:10.27114/d.cnki.ghnau.2023.00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