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内高班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及原因对策探究

卢培

丹阳市正则高级中学 江苏丹阳 212300

摘要: 内地新疆高中班(简称内高班)学生远离家乡异地求学,面临多方面挑战,由于经历创伤性事件、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学习环境变化、学习压力较大、人际关系不良、认知不合理等原因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些不良情绪。本文通过分析我校内高班学生三起心理问题案例,试图探究内高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并结合案例和我校的教育实践提出从强化家庭支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优化班级人际氛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会自我调节等方面进行应对,提升内高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内高班;心理问题;案例;原因;应对策略
DOI: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开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简称内高班或新疆班),是国家为西部培养优秀人才的一项重大战略。内高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从边疆来到内地求学,每年暑假才回家,长期缺少亲人陪伴,再加上学习环境变化、学习压力等原因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我校内高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我校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难题。为了促进内高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更好地做好内高班教育管理工作,本文试图从三起学生心理问题案例着手,探究内高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一、内高班学生心理问题案例

案例1:  

小米(化名),女生,性格内向。母亲对小米学习要求很高,总拿她跟别的学生比。小米事事都要听母亲的,如果顶嘴会被打。小学时周末排满了补课班,回家和上补课班前会心慌手抖,跟母亲聊学习也会心慌。

高一文理分科时进入本地班插班,新班级只有她一个内高班学生,她感觉孤单,申请转回内高班。自述本地班学习生活节奏快,新班没人说话,感觉很压抑,跑操时单独一排,感觉被无形中孤立。笔者鼓励她渡过适应期也许就好了。

几天后再次要求转回,自述手抖心慌,初中曾被同学欺凌孤立两年,也会心慌手抖。当时她想去医院,母亲认为她是装的不带她就医。她告诉过母亲自己被孤立欺凌的事,母亲和初中的两任班主任都不相信她被欺凌,认为是她自身问题。新班级很压抑就像回到了初中,不想进教室。就医后被诊断为中度抑郁和中度焦虑。

回到内高班后,班主任安排她跟关系好的女生同桌,安排几个熟悉的学生拉着她下课一起打羽毛球,情绪状态有所好转。后跟好友因琐事吵架,觉得好友不关心自己,情绪低落心慌。二人和好后情绪好转。

几天后填写人际关系问卷时,小米感到现在的朋友比初中的好很多,觉得自己配不上他们,担心再跟他们吵架,心情沉重。跟笔者交流时头低着,声音很低,双肩内扣,处于封闭状态。笔者建议家长将其接回家休养,希望父母降低学习期待,多关心理解孩子,多陪孩子做她感兴趣的事。

一个月后返校,脸上多了笑容,自述心慌手抖的症状很轻。母亲也变了,降低了学习要求,让她落下的课不要着急。高一结束前,精神状态平稳。

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测验前,又出现手抖现象,自述中考前也会手抖,学习压力大就会这样。

案例2:

小丽(化名),女生,初中时父亲自杀家境没落,父母时常争吵,小丽觉得父亲的死母亲负有责任,对母亲心怀怨恨。母亲对小丽期望很高,事无巨细很关心她,小丽很反抗这种关心,“我妈对我太好了,让我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报答她”,常跟母亲起争执。母亲患有抑郁症,小丽在学校的事从不愿跟母亲说。哥哥姐姐都很优秀,小丽认为自己不能比他们差。   

小丽进入内高班后被选拔到本地班插班,学习上有些吃力,觉得自己很差劲,常半夜一两点入睡,多次划伤胳膊,跟本地班同学基本不交流。插班两个月后转回内高班时,情绪低落,头发遮住脸,上课低着头,被诊断为重度抑郁。学校与家长多次沟通,希望家长能多陪伴孩子,母亲到校陪读。转回内高班不久,小丽开始在课上发言,偶有笑容,并参加班级活动。高一上学期期末,心理状况好转。开学时小丽因疫情隔离了两周,她担心学习跟不上抑郁加重,复课后在课堂上面无表情。

从11月起心理老师每周给小丽做心理辅导,也多次给其母亲做辅导,母亲开始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母女争吵减少。到高一学期结束时,心理老师对其辅导30余次,小丽上课发言积极,人也活泼了,复查为中度抑郁,病症减轻。

升入高二后情绪平稳停止服药,高二下学期期末因与舍友闹矛盾情绪低落,诊断为轻度抑郁、重度焦虑。暑假在网上预约了心理咨询,每天大量运动,情绪明显好转。进入高三后,一直情绪稳定,高考时考取了重点大学。

案例3:

小依(化名),女生,害怕跟人接触交往,别人碰到她身体或坐她的床都很抗拒。小学时成绩优异,三四年级开始频繁转学。小学时跟朋友走在路上,朋友被后方来车撞伤死亡,自此她特别害怕有人走在身后,安全感缺失。

初一时表现出不愿跟同学交往,有自伤行为,经查患有抑郁,家长不相信她患病。她不愿呆在教室,总在老师办公室上晚自习,在班主任、心理老师关心下心理问题有所好转,顺利考上内高班,刚上高一时遇到问题会打电话给初中班主任求助。

高一下学期因被同桌误会产生矛盾,心情烦躁,严重失眠,注意力无法集中,不愿意呆在教室,多次划伤手臂,诊断为重度抑郁,服药治疗。

学校建议家长带孩子回家休养,刚回家时家长能理解她,过了两周看她开心就认为她装病,看她情绪低落就说她给脸色给家里看,为此她跟家长吵了几次。暑假时因家长经常说她,曾过量吞药并离家出走。

家人认为吃药会影响记忆力,药物吃完后不再配药。暑假在家经常噩梦,感觉头疼头晕,有时会幻听,比在学校时更糟。

高二开学后情绪不稳定,有时很开心,有时情绪低落。幻听更严重了,有自杀念头,后住院治疗。稍有缓解后,转学回新疆。

二、内高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内高班学生异地求学,面对学习与生活环境的剧变,难免不适应,夹杂一些负性事件的影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从上述案例可看出内高班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多方因素共同造成的。

1. 经历创伤性事件   

当人受到重大创伤时,容易会出现认知、行为、情绪上的变化。中学生的身心尚未成熟,面对生活中的突然变故往往不知所措,重大的负性事件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巨大影响,为情绪问题的产生埋下隐患。上述三个案例中,主人公都经历了创伤性事件,案例1中小米初中被同学长期孤立,以致不太愿意与同学交往。案例2中小丽遭遇父亲自杀、家境巨变后产生了抑郁情绪。案例3中小依目睹同学被撞身亡,加剧了她安全感的缺失,这一系列负性事件都对他们产生了精神创伤。

2.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抑郁焦虑等情绪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父母的过分干涉、严厉惩罚、拒绝和否认、过度保护都与孩子的抑郁情绪正相关。父母让孩子感到温暖、被理解与孩子的抑郁情绪负相关。案例1中小米母亲控制欲过强,孩子事事都要听她的,当孩子意见和自己相左时,停掉孩子所有艺术兴趣班,过分干涉孩子。小米和案例3中的小依都曾被家长认为装病,不满足就医意愿,在孩子有心理问题时没有给予温暖、理解和帮助。家长过分涉孩子,忽视孩子的内在需求,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直接因素。

3.学习环境变化

面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是内高班新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由于边疆地区和江苏教育方式和教育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内高班学生到内地读书或插班后,往往会不适应处于落后状态。案例1、2中小米和小丽都有插班经历,小丽一进校就插班,学习节奏快、教学方式难以适应,学习吃力引发情绪问题。小米文理分科后插班,插班后吃饭时间紧张,同学相互间不讲话,环境压抑,让小米仿佛回到了初中被孤立时。学习环境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让插班后的小丽和小米产生了较大的不适应。案例3中小依小学转学频繁,她说“快要熟悉起来的时候,又要转学了。后来就不愿意去交朋友,免得自己难过。”学习环境的频繁变化,让小依对新环境产生疏离感,不愿意接触周围的人,也造成了安全感的缺失,为她今后的抑郁埋下了隐患。  

4.学习压力较大

学习是学生生活的核心,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通过努力学习来实现自身价值,获得师长同学的认可,是学生的普遍价值追求。案例1中母亲对小米学习要求过高,周末排满补课班,导致了她在回家、上补课班前、跟妈妈谈学习时都会心慌手抖。家长过高的学习期待、密集的补课安排都给孩子造成了学习压力,导致她出现焦虑抑郁状态。

内高班学生是从边疆地区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但是由于边疆地区和江苏教育水平的差距,边疆各地州教育水平的差距,导致了部分学生进入内高班后,学习优势不再,产生心理落差。案例2中小丽插班后学习吃力,感到自己很差劲,患严重抑郁。而当她回到内高班上课,学习优势凸显,又重获自信,抑郁好转。后来疫情隔离担心落下课程抑郁复发,心理状态起伏的背后都有学习压力的原因。

5.人际关系不良   

人际关系是影响高中生身心成长的主要因素,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不协调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案例2中小丽因父亲的死对母亲心怀怨恨,母亲的过高期待、过度关心,让她产生心理负担总是反抗母亲,亲子关系紧张。案例3中小依患有抑郁家长却认为孩子是装病,不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给孩子造成了情绪负担,导致休学在家病情反而加重了。内高班学生大多出生在多子女家庭,父母的文化普遍较低,家庭教育能力不足,对孩子的关注往往不够,亲子关系容易生疏甚至紧张。

内高班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学生暑假才能回家,同伴关系如何对他们影响很大。案例2、3中小丽、小依都因跟同学闹矛盾,导致抑郁症复发。案例1中小米初中被同学孤立,插班后人际氛围冷漠,同学间不说话让她很难适应。转回内高班后因跟好友吵架抑郁加重。后因填写人际关系问卷,感到自己不配获得朋友关心,以致不能上课。从这一系列事件来看,同伴关系问题是造成内高班学生不良情绪的重要诱因。

6.认知不合理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完善,极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产生错误的认知,而错误的认知往往会产生负面情绪。案例1中小米被孤立身体异常想就医,妈妈认为她是装病不带她去。妈妈和班主任都不相信小米被霸凌,并认为是小米自身的问题。同学的孤立,家长老师的不信任、在她需要帮助时的不作为,让小米感受不到爱,形成了错误认知“我是不值得被爱的”。当她高中心理问题复发,感受到朋友的关爱和担心时,却认为自己配不上同学的好,产生了不配得感,陷入了自责内疚中。案例2中小丽哥哥姐姐学习优秀,她不允许自己不优秀,自我期待过高,她插班后成绩不再突出,觉得自己很差劲,自我效能感低,产生了抑郁情绪。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完善,他们往往会因为一次考不好或一件事未做好,就否定自己,自我认识缺乏理性。

三、内高班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 强化家庭支持

内高班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与家庭有关,因此要有效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必须协调家长力量,强化家庭支持。家庭能否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精力金钱等方面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案例2中小丽母亲到校陪读给了孩子巨大的情感支持,有助于她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困难。母亲在老师建议下,能改变跟孩子的相处方式,缓和母女关系,母亲的改变与支持是小丽走出抑郁的强大动力。案例1中小米家长在孩子回家休养期间,多陪伴孩子、理解孩子,营造安全和谐的家庭氛围。但很多内高班家长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尽管学校跟家长沟通,希望家长改变跟孩子的相处方式,但家长却依旧如故。案例3中的小依常要面对家长认为她装病的质疑,常受到责备,回家不仅没有得到休养,精神状态反而更糟。当孩子出现了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后,家长应营造宽容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多一些倾听、理解、支持,陪伴孩子度过艰难时期。

2.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很多家长不具备教育、心理学知识,在得知孩子有心理问题后,往往很焦虑不知道如何应对,学校要利用自身经验和专业的优势,给家长树立信心,帮助其纠正认知误区,调整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教给家长一些应对心理问题的策略。案例2中小丽母亲在心理老师的个别辅导后,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做出改变。笔者在跟案例1小米家长沟通时劝导家长降低期待,多关心理解孩子,孩子回家后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带孩子做感兴趣的事。当家长想要孩子住院治疗时,笔者根据经验规劝家长遵从医嘱服药即可,孩子康复更需要家庭的关心支持,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学校应利用家长会、班级微信群、学校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家长多关注孩子,改变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改善亲子关系,积极调动家长力量,帮助孩子走出不良情绪。

3.优化班级人际氛围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班级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案例2中小丽个性敏感,与女生同桌时常因小事闹矛盾,后来班主任给她周围安排的都是个性温和的男生,从此小丽情绪稳定了很多。案例1中小米回到内高班后,班主任安排熟悉的同学拉着她下课打球,让她尽快融入集体。从家返校后,安排学生给她补课让她感到老师同学的关心。调动同伴力量给予小米陪伴鼓舞,营造和谐人际氛围,帮她融入集体,让她在包容友爱的集体中疗愈情绪问题。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理课程、团辅或个体辅导、讲座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应对不良情绪的能力,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求助。充分利用校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排忧解惑,我校患抑郁症的学生大部分都有到心理咨询室的经历。案例2中小丽抑郁情绪减缓,一个重要原因是心理老师对其进行了30余次辅导,帮助其调适自我,帮助其母亲改变亲子相处方式。案例3中的小依初中时在班主任、心理老师的辅导与陪伴下,抑郁情绪好转顺利考上内高班。

案例1中小米的初中两届班主任都未觉察出小米的异常,当小米向老师倾诉遭受欺凌时,老师没有重视也没有意识到欺凌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学校要加强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通过讲座培训等增强老师的心育意识与能力,当学生有心理问题时能及早识别,并恰当地予以帮助。

 5.学会自我调节

学生要学会在新环境中准确地自我定位,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调整不合理认知,既充满信心又不期待过高,不因一时的成绩降低而看轻自己,还要学习一些自我调适的技巧。我校内高班经常开展心理讲座、团辅,教给学生一些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技巧,学习如何调节自己释放不良情绪。例如通过深呼吸放松法、运动、唱歌等来调节自己。案例2中小丽在高二期末抑郁复发后,网上预约心理辅导,并配合大运动,抑郁状态好转。实践证明运动有助于促进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缓解。当学生遇到情绪困惑时还可以跟老师同伴倾诉,积极寻求社会支持。

内高班学生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环境求学,面临环境变化、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多方面挑战,老师们在关注他们学习生活的同时,更需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给予他们及时的疏导帮助。学校要积极调动家长和学生自身的力量,通过多种举措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身心健康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这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边疆地区的和谐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兰婷,张志群,《中学生抑郁情绪与童年经历、家庭和学校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第7期

【2】 黄子洋,《高中生抑郁情绪的原因及对策》,《长江丛刊》,2018年第1期

【3】 周平艳,肖磊峰,张雪梅,刘 坚,《班级因素对中学生抑郁倾向检出率的影响》,《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12期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民族团结教育背景下的新疆高中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号为:C-c/2021/0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