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分析
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中提出:“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明确提出了“五育融合” 新时代人才的教育发展目标。“五育融合”的主题研究引起国内教育理论领域及实践领域的广泛关注。
二、现状调查
近年,“五育并举”已被大多数人接受,无论理论还是实践层面,各级科研机构、各类学校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探索,取得一些成果,但对于基层一线教师、基层学校还存在智育为重、各育为战、等狭隘的五育发展观,融合发展存在于理念层面而实践层面落实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
通过对本地区域内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等不同层面调查分析发现,长期以来受短视现实主义及功利化人才培养观的影响,区域内存在过于重视智育而忽视其他各育的现象,分数、成绩仍然成为课堂教学追求的重心,甚至存在学校育人目标不清晰或目标短视片面的现象亟需解决。
三、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通过新时代背景下对“五育融合”课题实践研究,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以发展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完整生命为目标,对五育中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的内容、知识、经验、思想、理念等以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有机融合为一体。
该研究的开展将有利于强化课程意识和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为以研促教,以研促学,以研促改等方面提供参考,在丰富“五育融合”实现途径和策略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五育”融合是一个全新领域的系统性工程,是整合一线教育实践并进行理性建构与实践创新的大教育观指引下的育人工程,既需要上位的理性架构也必须进行深入的探索实践研究。做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初心使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后一公里的基层学校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开展融合教育势在必行、责无旁贷。
四、明晰研究思路及框架
首先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和文献研究,提升对“五育融合”的内涵和价值认识并开展一定的前期探索,在积累了一线实践案例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学习研究实践共同体。实践层面的突破口是以课题研究团队为引领,以项目组共同体建设为依托,以解决区域和学校五育融合及课程融合实际问题为根本,突出育人导向、创造条件氛围、发挥组织效能、增强内生活力、构建机制流程、提炼成果样板,最终实现以研究开展促进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实践过程中要克服时空限制,大力推进学段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学区一体化、课程一体化建设,力争跳出学段、区域、学校、学科等因素的限制,通过梳理课程、改革课堂、拓展课堂及课程资源、创新评价体系等方式,打通五育融合的壁垒,真正实现融合课堂,解决区域教育教学中难点、痛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研究的总体框架:既在国家育人方针指引下充分考虑学校工作实际,从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出发思考如何提供基本保障,在教师和学生发展两方面分析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学习、课程梳理及开发、改变及拓宽课堂、创新评价等几方面立足课程、教学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五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五、分解研究内容:
内容一:系统梳理学校课程“五育融合”的内涵研究与实践价值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资料、政策解读、现状调查等方式,系统梳理“五育”的个性特点及内在联系,厘清“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和丰富内涵,为研究实践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撑。
内容二:进行基于单一学科课程实施“五育融合”的途径及实践研究
从单一学科“五育融合”入手,研究德育类、智育类、艺体类、劳动实践类等课程中融合五育的实践途径及策略,在课程实施中挖掘“五育融合”价值点,激发教师课程开发及课堂教学的成长点,培育学生“五育融合”的成长点,打造真正意义的综合育人的“大融合”课堂。
内容三:进行基于跨学科课程实施“五育融合”的途径及实践研究
研究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融合五育的途径及实践,在课程中挖掘“五育融合”价值点,捕捉学生“五育融合”成长点,实现真正的“五融”课堂。
内容四:进行基于校本特色课程实施“五育融合”的途径和实践研究
通过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研学活动、节日活动等活动课程开设,结合课后服务、暑期托管、少年宫等工作形式开发多种校本特色课程,拓展“五育融合”的路径,实现校内外联动,课内外联动,形成学校“五育”联动的课程开发、师资队伍、资源保障协同育人创新机制。
内容五:探索教师评价机学生成长评价体系建设
坚持以评促融、以评促变的理念,促进学段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学区一体化、课程一体化进程,进一步优化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和学生成长评价体系。
六、研究效果:
(一)明晰了“五育融合”的内涵及价值认识
通过梳理五育的个性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化对“五育融合”课程的价值与内涵认识,为融合课程及教学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有了相关理论学习和文献研究,提升了学区校长、各学段负责人及各级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对“五育融合”的内涵及价值认识和一线教师的认同,为打造高质量教育提供了可能。
(二)促进区域五育融合理念下课程和教学的改革
通过“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和策略研究,推动学校学科课程和跨学科课程融合的教学方式变革,立足全科视角,全域培养、全程经历,初步形成“五育融合”的教学经验模式,“五育融合”育人新教育生态初现端倪。
(三)促进区域内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特色校本课程“五育融合”的实践研究,形成学校“五育”联动的课程开发、师资队伍、资源保障、协同育人创新机制,优化了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构建了“五育融合”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良好局面的逐渐形成。
七、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立足本区域工作实际及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秉持系统思维、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五育融合课程的研究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既有单节课堂教学的细节研究,也有勇于跳出学科、学期、学段、学校等限制,站在宏观视角努力践行城乡一体化 、学区一体化、九年一贯制、以评促教等教育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的探索等。立足学校、学区、县区实际,通过该实践研究将打破各育之间相互分离、割裂,各自为政、点状育人的现状,让“五育融合”走进学科教学、走进活动课程、走进真实具体的学校教育教学日常生活,提升各育之间的关联度、衔接度,以一育引领、活动融合、教材融合、跨学科融合等方式全面渗透,纵横贯通,积极倡导项目式、问题式、情景式等新型教与学方式,促进育人方式创新,提升了综合育人价值。
八、“五育融合”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几点建议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从县级层面出台相关评价政策和指导性文件,力争通过以评价促发展的路径,打通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学段一体化的发展壁垒,确保“五育融合”跳出学段、区域、学校、学科等因素的限制。
其次,各级主管部门、学校、学科组、科任教师、所有教育工作者需强化责任意识、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尽职尽责贯彻落实党的育人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
再次,全体教育人要树立系统思维、发展的观点、问题意识,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勇于实践、不断克艰攻难,立足课程与课堂,以人为本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发展。
本文为课题配套论文《“五育融合”的课程与教学创新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023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