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构建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讨

马永安

甘肃省临夏州康乐县甘沟小学 甘肃临夏 731500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以生活化教育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培养。然而,从当前教学现状来看,部分数学教师并未将“生活情境”融入课堂教学中,导致学生在数学知识应用过程中未掌握有效方法。基于此,本文将重点探究构建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策略,从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探索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为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DOI: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生活化教学是基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与安排,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同时也能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从课堂入手,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认知规律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其参与兴趣。

一、做好生活化课堂的导入环节,增强课堂创新力

课堂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始,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在导入中,教师要把握好“新”与“趣”“实”与“虚”“浅”与“深”这四个方面的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的时期,因此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必须以学生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为切入点,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学习和思考,从而获得感性认识,并逐步培养其抽象概括能力。在引入生活化元素时,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从生活实际出发来设计导语,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1]。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数学知识,可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1亿有多大》一课中,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设计课前导入问题:“同学们,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假设现在让你们算出1亿张纸的厚度是多少,你们会怎么计算呢?”这时,有的学生回答:“可以先算出一百张纸的厚度”也有的学生认为:“算出10000张纸的厚度就能快速得到答案”。之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验证学生的猜想。在生活化情境中,学生不仅能体会到所学内容的趣味性和重要性,还能感受到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成就感。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不同类型的生活化素材,精心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发现生活中蕴藏的各种数学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教学情境是以师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它具有启发性、探究性和生成性等特点,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情境中,融入生活化元素需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其一,问题与任务的统一,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创设有效情境,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其二,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在数学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把教学内容植根于生活土壤之中,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并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呈现给学生,实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有机衔接。其三,方法与思维的融合,数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不能忽视基本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渗透。同时还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探索过程,掌握必要的数学技能。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一课中,在课前预习中,教师应设计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探究,如“整理家庭一年收入与支出情况”“我国环境保护现状”“保护动物的名称及数量”“数学课本有多少章节”等等。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中来,在自主思考与交流讨论中获得新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创设生活化情境,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和素材来导入新课,用鲜活生动的语言、直观形象的图片向学生展示数据背后所隐藏的道理。如:“各位社会调查员,现在请你们站在‘专业’角度上,针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绘制成条形统计图,各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各显其能,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并积极阐述各自的观点和看法。由此可见,生活化情境为小学数学课堂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帮助教师更清晰地把握学情,更好地实施教学,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回归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教育理论,提倡将教学生活化。这意味着教师应把握好这一点,把小学教育放在情境实践中。陶行知认为,如果在教学中只是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只会脱离教学的本质,学生也终会沦为“工具”,无法帮助其发散思维。目前小学教师应该意识到不仅要自己做,也要让学生做,创设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小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理性认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何把书本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促进数学课堂回归实际生活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实践性以及应用性,以生活为背景设计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技巧[2]。同时还要结合具体情境设置问题,通过对生活经验的提炼使之转化为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展开教学,首先,借助多媒体手段再现生活场景,以购买学习用品为例,让学生初步感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法则。其次,运用游戏形式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让学生扮演学习用品店的老板,对商品进行定价,如篮球一个50元,足球一个20元,练习册一本10元,铅笔一盒15元……之后,由教师负责扮演“顾客”,在此期间提出数学问题“我需要22个篮球,15个足球和35本练习册,一共需要花多少钱?”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结合已有经验与所学内容进行回答。最后,鼓励学生总结发现生活中运用到“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运算法则的场景,并自己设计练习题,巩固知识。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能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增强其解决问题的信心。

四、在课后练习中融入生活化元素,巩固学生基础知识

课后练习是检测和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它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及时了解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在课后练习设计中,数学教师要立足于生活化视角,从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各种练习题型。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教材中与生活内容相关的素材,创设出贴近现实生活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价值。第二,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发展需求,选择适合他们特点的习题类型,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第三,课后作业布置应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目标,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得新的感受和理解,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第四,作业评价应从注重过程性考核向重视结果性测后分析转变,由单一定性评价向集多种定量指标于一体的综合评价转化,促进师生间的共同成长。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位置与方向》一课的作业设计中,教师除了布置书面作业,也可以增设实践作业[3]。让学生在课后分析,如果面向北,那么身后的方向是(   )、左边的方向是(   ),观察教室东南西北墙上的装饰物有哪些。充满趣味性的实践作业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再比如,讲授直线距离最短时,教师可以提前在教室里设计好两条路线,一条直线,一条弯曲的线,让两名学生一起上台演绎。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其他学生认真观察,为后续的知识点延伸做铺垫。由此发现,学生在实践中能自主探索知识,对此也会有更理性的认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并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朱玉萍.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研究[J].数学之友,2022,36(22):19-20.

[2]王斌斌.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可行路径[J].试题与研究,2022(08):69-70.

[3]陈萌.构建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讨[J].天津教育,2021(17):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