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这一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积极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分享型课堂模式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
一、“双减”政策下构建小学数学分享型课堂模式的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
分享型课堂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且充满互动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数学不再是抽象难懂、令人望而生畏的学科。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例如,以小组形式讨论有趣的数学谜题,或者分享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这种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他们内心对数学的好奇与渴望。当兴趣被点燃,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追求和探索,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热爱。
2.提高学习效率
在分享型课堂中,学生成为知识交流的主体。他们通过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以及倾听他人的见解,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知识。比如,在解决一道数学难题时,每个学生可能有独特的思路。通过分享交流,大家能够汲取多种方法的精华,迅速拓宽自己的思维。这种高效的知识传递和思维碰撞,使得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复杂的概念和原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课堂上的高效学习也减少了课后对大量作业的依赖,减轻了课后作业的负担。
3.培养综合能力
在分享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想法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无疑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更好地分享,学生还会深入思考、整理思路,从而提升了思维能力。而且,小组或全班的分享往往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讨,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至关重要。例如,在进行数学项目式学习时,学生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数据收集、分析和报告撰写。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协作,还能从团队成员那里获得新的启发和灵感。这些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全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分享型课堂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策略
1.营造分享氛围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营造分享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当学生知道自己的观点会被认真对待时,他们会更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而创设情境激发分享欲望,则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场景相结合,让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进而激发他们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经验的冲动。
例如,在小学数学“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比如,当学生对不同图形的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时,教师认真倾听,不轻易否定,而是用鼓励的语言如“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这个观点很独特”等回应学生。同时,教师创设情境,如展示一个由各种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这个图案中都看到了哪些图形呢?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这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看到了三角形,因为它有三条边;有的说看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等,课堂氛围宽松和谐。
2.设计分享任务
设计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任务是构建分享型课堂的关键。开放性的问题能给予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分享出多样化的解决方案。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则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在合作与分享中共同进步。这样的任务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搭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任务,如“用 1、2、3 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不同的两位数?”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们通过思考和尝试,可以分享出不同的组合方法。有的学生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有的学生则采用固定一个数字在十位的方法进行组合。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如果再增加一个数字 4,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四位数呢?”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数字的排列规律,在分享中相互启发,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组织分享活动
小组合作分享和全班交流分享是分享型课堂的重要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分享可以让学生在小范围内充分交流,互相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而全班交流分享则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拓宽视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通过这两种分享活动的结合,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如何用图形表示分数。小组成员们积极交流,有的用圆形纸片对折表示二分之一,有的用长方形纸条平均分成三份表示三分之一等。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在全班交流分享中,学生们可以看到不同小组的不同表示方法,从而对分数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4.构建多元评价与课后拓展体系
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改进。评价主体多元化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评价内容多元化可以关注学生的多方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掌握情况。评价方式多元化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积极的氛围中不断进步。开展课后拓展活动可以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评价主体多元化方面,教师评价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掌握程度,学生自评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努力程度,学生互评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内容多元化方面,不仅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评价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评价方式多元化方面,教师用口头表扬、奖励积分卡等方式鼓励学生。开展课后拓展活动,布置拓展性作业,如“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测量它们的长、宽、高,并计算体积和表面积。”学生们积极参与,有的测量了文具盒,有的测量了冰箱等。同时,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如开展“长方体和正方体创意搭建”比赛,学生们用积木等材料搭建出各种形状的物体,培养了实践创新能力。
结束语:“双减”政策下,构建小学数学分享型课堂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有效途径。通过营造分享氛围、设计分享任务、组织分享活动、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等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于淼.“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享型课堂模式建构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24,(18):43-45.
[2]杨倩.小学数学分享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界,2023,(08):71-73.
[3]沈亚.初探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分享式学习课堂[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1,(04):76.
本文系鄂尔多斯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享型课堂模式建构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2022JGH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