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劳动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意蕴、困境及实践路径

杨丽波

赣南师范大学 341000

摘要: 随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全覆盖,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意蕴逐渐凸显,而劳动教育无论作为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劳动教育课课程思政承载着充分发挥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将思政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之中的重要使命。本研究拟从完备劳动教育类课程思政组织建设、明确劳动教育类课程属性、充实劳动教育类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劳动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具体化等方面对劳动教育课课程思政作出实践探索。
关键词: 劳动教育;课程思政;育人实践
DOI: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构建“五育并举”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已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为全面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风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高校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当下“抜穗期”青年大学生具有指导性意义。为此,文件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是必修课程……且本科阶段学时不少于32学时”。而在大思政视域下,劳动教育已然是一门课程,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所有课程都承担育人责任……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一道,共同形成育人合力。因此建设劳动教育课程思政是时代使然和历史必然,而如何守好劳动教育一段“渠”、种好劳动教育责任“田”的“劳动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是本研究的重点。

2.有关劳动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目前学界关于劳动教育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从研究的内容看,主要集中在大思政背景下如何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其他专业课程思政中,而对“劳动教育”本身相关课程思政的研究相对较少。从研究的对象看,以高职院校为主,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略显不足。从研究的方法看,主要体现在描述性研究,缺乏案例、量化等实证研究。从研究的视角看,主要聚焦在如何在劳动教育课堂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并未从整体上对劳动教育课程思政系统建设研究予以重视。综上,“劳动教育”课程思政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其研究的内容、对象、方法以及维度需进一步丰富、充实。

3.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内在逻辑

首先,劳动教育本身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一方面,学生能树立正确历史唯物观,马克思指出“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1]另一方面,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共产主义劳动,从比较狭窄和比较严格的意义上说,是一种为社会进行的无报酬的劳动”[2]其次,课程思政实施中包含劳动教育内容。《纲要》中明确规定,“课程思政课要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中劳动教育成为课程思政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再次,劳动教育(课程)是课程思政实施重要载体之一。劳动教育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思政实施劳动教育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

4.“劳动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意蕴

4.1贯彻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举措

劳动教育相关课程思政的教学,从根本上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的重要环节。劳动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是众多专业课程思政中的一门,确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强有力支撑,其最终目标正是寓(劳动)价值观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养成之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在劳育课程思政中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4.2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途径

劳动教育有关课程思政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思政,其具有更加浓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属性,更为直接引导学生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教学目标:通过劳动教育理论课程思政教学引领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思想观及劳模精神,充分挖掘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劳动事迹、人物,充实学生道德认知和审美层面;通过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思政教学,锻炼学生对传统工艺传承以及新时代劳动技能训练,以及结合具体劳育课程内容强化生活、生产、服务劳动,不断引导学生增加才智和身体素质。

4.3实施三全育人格局的直接通道

劳动教育课程思政与其他课程一道,同向同行,形成育人格局。“劳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最大限度得融合了专业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校内实习导师、校外指导老师及家长等全员育人体系,最长时间得把学生从入学起至毕业止全过程融入劳动思想政治教育,最多载体得使学生通过综合测评、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等全方位得到劳动锻炼。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中,真正意义上达到协同育人格局。

5.“劳动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困境

5.1劳动教育类课程思政组织建设不健全

根据调查显示,首先,有的高校忽略劳动教育必修课课程思政建设,有边缘化倾向。其次,二级学院劳动教育教研室师资匮乏,未形成一定的组织分工体系。劳动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无法依托教研室的力量,劳动教育教研室未发挥集教学研讨和学理研究的主阵地作用。再次,学工处与后勤相关部门对于“劳育”课程思政实践活动的组织未与劳动教育教师协同育人,停留在活动本身的完成而未达到劳动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与劳动教育活动在整体上缺乏组织协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未能有效衔接。

5.2劳动教育类课程属性问题

根据调查,有部分高校将《劳动教育》作为众多通识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来实施教学;有的师范院校则在这个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划分,师范类的与非师范专业的《劳动教育》运用不同的教材及培养方向;有的高校则针对目前中小学劳动课程师资匮乏现状,开设了劳动教育专业,课程包含劳动认识论及手工实践等课程,主要为基础教育输送“劳育”师资;有的高校则在探索建立独立的劳动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包含劳动(教育)史、劳动教育学等学科体系。综上,根据现有高校对劳动教育类课程的不同认识,劳动教育课程属性划分模糊。

5.3“劳动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单一

受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劳动教育相关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以讲授法为主,教学方法单一。根据调查发现,劳动教育理论课课程思政中主要以课堂教授、多媒体教学为主,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较少;实践课程中以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教学为主,课内外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的情况极为少见,学生在实践中缺乏理论指导和价值引领的现象较为普遍。

5.4“劳动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不明确

根据课后教师的教案的调查发现,有些教师将劳动教育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混淆,认为劳动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重在“劳动”,而忽略了其他必要的思政元素挖掘;有些教师并未在劳动教育课程思政中设定思政目标,认为劳动教育教学目标包含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无需在课堂中增加单独的思政目标;而有的教师直接将劳动教育课转换成“类思政课程”,将其作为普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教学。

6.“劳动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

6.1完备劳动教育类课程思政组织建设

要完备劳育课程思政的组织架构建设需要由高校从整体上进行实施。从学校层面,提高对劳动教育课程本身的教学、科研的重要性认识。其一在顶层设计中对其进行规划,将劳动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纳入至整体课程思政建设之中,如劳动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优秀案例、教学竞赛、劳育课程思政课题等与其他课程一道,共同构建起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其二从整体上协调不同部门的协作关系。打通教务、学工、后勤、教学学院协同育人壁垒,将劳动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通过教务部门主导——教学学院教师组织实施——学工与后勤相关部门提供平台共同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其三,由学校层面大力培养和引进劳动教育师资力量。劳动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施需建立在优秀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之上,学校可从本校已有劳育教师进行培训进修,以及从校外聘请专兼职劳动教育师资充实队伍建设,如行业领导者、劳动模范、高级技术工作人员等。

从二级学院层面,积极组建劳动教育教研室并将课程思政作为该教研室的教学科研范畴。首先,二级学院制定本学院关于劳动教育教研室管理办法,与其他教研室一道纳入学院教研考核。从制度上明确其指导思想、育人目标、教学科研职责等。其次,选择经验丰富的劳动教育教师担任教研室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通过“以老带新”的形式逐渐培养本学院的劳育师资队伍,并由学科带头人对该门课程思政的建设发起教学、示范课、课题等的研讨会议,充实到劳动教育课程思政集体备课会、教学示范课、研究课题申报等方面。再者,学院应鼓励本学院优秀的学工队伍教师加入到劳动教育师资体系中来。虽然学工队伍的主要职责是学生管理,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社团实践、日常管理、创新创业等活动之中,学工队伍教师对其实践课程部分具有指导性意义。

6.2明确劳动教育类课程属性

劳动教育作为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已然进入高校的课堂教学,进一步梳理其课程属性对于实施课程思政才能更加明确。因此,高校可以根据办学特色及办学条件将劳动教育课程设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或进行学科建设,以此来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课程思政在不同课程属性下其实施的不同维度和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见6.4)。首先,将劳动教育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即目前各高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将《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大学体育》《大学英语》等众多通识必修课中,以公共课的标准对《劳动教育》进行课程设置。《劳动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劳动教育师资不足的现状,同时可以融合所有劳动教育教师针对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研讨。其次是将其设置为一门专业。劳动教育专业不单是《劳动教育》这一门课程,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性质和社会需求增设其他相关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已经作为教育学学科门类中的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2年版)》,目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设置了该专业。不同高校劳动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如师范院校可设置教育学类基础性课程、劳动科学类课程、劳动技能训练类课程等。在劳动教育专业课程下实施课程思政,其实施过程将由上至下受到重视。最后,建设劳动教育学科体系。综合性大学及科研院所可以根据已有的基础研究,确立劳动教育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学科制度体系、学科知识体系等范畴,将劳动教育学科整体框架从内向外进行立体化构建,丰富学科内容并明确“劳动教育学”学科方向和定位。在这一学科体系下实施课程思政,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程思政实施的学理性与教育性,从整体上对这一学科如何进行课程思政进行了框定,为学科体系下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提供基本遵循。

6.3充实劳动教育类课程思政教学方式

劳动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的丰富,为“大思政课”视域下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融合知识与价值统一、技能养成与劳动精神、劳动观念统一提高课堂效率。结合劳动教育的特点,课程思政课堂可分为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方面,第一采用案例教学法:根据劳动教育教学内容,将典型的(身边)劳动模范、劳动工匠具体事例进行教学,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劳动观标杆,进一步深化其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品格。第二,启发式教学法:劳育课程思政启发式教学是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学生的主动进取,启发的角度和方法多样,本研究以创设情境进行启发为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不同的职业角色扮演,(如经理与员工、律师与辩护人、医生与病人等),学生在完成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是否体会了社会责任感、宪法法治观念、心理健康等思政元素。第三,充分运用智慧(雨课堂、学习通等)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方面,采用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其实践应用,如互动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劳动教育教师在互动、研究、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将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潜移默化传递给学生,并在思想引领和困惑中予以积极回应,真正做到实践育人。此外,高校建立一批劳动教育课程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通过劳动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优化教学形成突破点,来进一步凸显劳动教育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6.4劳动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具体化

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劳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而根据不同课程类型,课程思政教学“要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

  11.png

表1

 如表1所示,劳动教育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教学目标各一,总体来说,通识课程相较于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更为宽泛,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指向性、专业性明显,实践课程教学侧重实践能力。与之相对,劳动教育通识课程思政、劳动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劳育实践课程思政三者的教学目标理应有所区分。有学者指出,通识课程看重价值塑造和引领的功能,更直接地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同时,在大学通识课程中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节点问题。[5]而劳动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应围绕专业,将专业有关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的“点”上,教学目标体现其专业针对性;劳育实践类课程应以实践育人为主,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应侧重于培养其劳动行为。

7.总结及展望

    诚然,通过劳动教育类课程思政组织建设、劳动教育类课程属性的确定、劳动教育类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多样化、劳动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具体化,在一定层面上将劳动教育课课程思政课落到实处并有的放矢,但就整体而言,劳动教育课程本身还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这一类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和探讨。此外,劳动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施受实施者本身学科背景、课程思政意识、实践技能水平、整体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生态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劳动教育课课程思政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杨丽波(1991年-),男,助教,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人民出版社,2009.

[2]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12.

[3][EB/OL]https://news.culr.edu.cn/ldjyxy/jyjx/kcjs/fef37f9405ed468c865805a737a99a09.htm

[4]刘向兵.抓住劳动教育专业建设的三个关键点[J].中国教育报,2022.

[5]梅赐琪.遵循三大规律的通识教育课程思政模式创新——以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