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引导学生继承文化精髓、坚定文化自信有意义,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还存在诸多不足,需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评价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结晶,蕴含着丰富道德理念,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意义。传统文化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诗词歌赋、典籍名著传统文化经典,凝聚着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能让学生在优美言语中感悟崇高价值理念,在动人意境中体会传统美学魅力,提升审美情趣,涵养人文气质。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强调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传统文化蕴含丰富语言文字资源,引导学生学习古代经典,能夯实语言根基,蕴含深邃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品味传统文学,能拓展思维空间,蕴含独特艺术价值,引导学生欣赏传统艺术,能提升审美素养,蕴含博大文化精神,引导学生传承优秀文化,能坚定文化自信。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的问题
尽管国家和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教育高度重视,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有效开展。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虽也会涉及传统文化内容,但往往随文章内容零星点缀,缺乏系统规划和设计,教师对整本教材中传统文化因素挖掘不够,对不同文化专题内在联系把握不足,导致传统文化内容呈现碎片化,学生难以形成系统文化认知。部分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中仍沿用灌输式、说教式教学方式,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和情感体验,课堂气氛沉闷,教学形式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难以真正走近传统文化,体会其中精神价值。当前,对学生传统文化学习评价主要集中在考试成绩上,过于强调知识掌握,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综合素养提升,片面结果评价导向,使得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难以形成内在文化认同。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恰当导入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是开展传统文化教学载体,教师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恰当导入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古诗文教学,引导学生品味传统诗词之美,感悟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教师精选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古诗文篇目,采用吟诵,赏析多样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诵读和鉴赏中感受古典诗文语言魅力[1]。教师要注重现代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挖掘,现代文虽为白话文,但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发现和感悟中华文化内在价值。
例如,在教学《邓稼先》一文时,文章通过邓稼先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生动刻画了邓稼先的高尚人格和爱国情怀,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邓稼先身上彰显的中华民族优秀品质。一是忠诚,邓稼先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是理论物理学博士,却毅然回国,投身祖国核武器事业,他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表现出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二是奉献,邓稼先几十年如一日扎根戈壁,隐姓埋名,攻关核武器,体现了先国家之忧而忧、后国家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三是坚毅,两弹试验关键时刻,邓稼先面对重重困难,表现出“我不能走的决心和勇气,彰显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四是淡泊,邓稼先生活简朴,不谙世故,全身心扑在事业上,展现了中华民族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邓稼先身上闪耀的民族精神,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二)创设传统文化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营造良好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情感体验,教师应立足教学内容,灵活创设与传统文化相关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传统文化魅力[2]。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带入古人生活情境中,古诗词朗诵,戏曲表演,非遗展示形式,都能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艺术之美。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能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知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例如,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吴地特色的教学情境。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吴地山水、民居建筑、文物遗迹等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吴地独特的人文风貌。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与吴文化相关的体验活动,如邀请学生参观当地的吴文化博物馆,现场聆听讲解员介绍吴地的历史变迁、文化特点,欣赏吴地的书画刺绣等传统工艺品,在参观体验中加深对吴文化的认识。教师举办“诵读经典•品味吴韵的古诗文吟诵活动,引导学生吟诵《孙权劝学》及陆机、陆云等吴地诗人的代表作,在诵读声中感受吴地文化的深厚底蕴,教师设计“走进吴地非遗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走进苏绣、泥人、玉雕等吴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基地,聆听传承人讲述,现场体验制作过程,从而更加直观、立体地感受吴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对吴地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能更好地理解孙权重视人才、注重教育的远见卓识,感悟“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人生哲理,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传统文化学习路径
教师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宽学生传统文化学习路径,让传统文化学习变得更加生动,立体,教师利用网络平台,链接海量传统文化学习资源,名家讲座,纪录片,动漫游戏,都是非常好传统文化学习素材,教师从中精选一些适合学生学习内容,制作成微课,慕课形式,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实现传统文化学习延伸和拓展[3]。教师利用AR,VR技术,为学生创设沉浸式传统文化体验空间,虚拟博物馆参观,虚拟非遗实践,都能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立体魅力。
例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搜集更多反映乡愁主题的文学作品,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学生对这些作品的研读、比较,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乡愁情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传统表现,理解中华民族深沉的家国情怀。教师可播放一些展现乡愁的微电影、音乐作品,如电影《小城之春》主题曲《乡愁》,歌曲《乡愁》《游子吟》等,用更直观、艺术化的形式打动学生,引发他们对乡愁的情感共鸣。教师利用VR技术,带领学生走进虚拟的“家乡博物馆,通过一幅幅家乡风景图、一段段乡音视频、一件件乡情记忆,沉浸式体验乡土气息,感受乡愁之美,教师再引导学生用视频、音画、书法等形式,创作献给家乡和母亲的作品,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表达对故土的眷恋之心。
结语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语文教育使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教学模式,灵活导入传统文化内容,教师要善于创设传统文化情境,精心设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传统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朱天山.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分析[J].学周刊,2023(26):145-147.
[2]李桂英.浅析初中语文教学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7):140-142.
[3]王存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202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