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随着教育技术的飞速进步,信息技术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通过数字化手段来革新传统教学模式,为数学教学增添趣味性、创新性和智能化特性,进而显著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不仅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更丰富了数学教学内容,有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鉴于数学学科本身的强逻辑性,部分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遭遇理解障碍,使学生陷入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特别是对于思维发展尚不成熟的小学生而言,这种方式可能加剧其学习数学的枯燥感,影响学习兴趣的持久性。信息技术的巧妙融入,则能够以一种更为多元化和直观的方式展现数学知识,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增强了学习体验,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动力,进而为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一、信息技术对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作用
(一)革新数学课堂教学组织模式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常陷于方法单一、模式固化的困境,导致课堂氛围沉闷缺乏活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和兴趣丧失的现象。而通过深化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来系统性地审视并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备课策略、讲授技巧及互动机制。[1]例如,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革新师生互动模式,或借助微课资源实施个性化分层教学,以此重塑课堂生态,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新鲜活力与创新动力。
(二)强化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面临多重挑战,如教学准备不充分、学生兴趣缺失、课堂乏味、评价机制片面及课后巩固僵化等。通过积极推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应用,教师可以精准识别并有效应对这些障碍,如通过融合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拓宽网上的教学资源,避免出现单一的知识灌输现象,另一方面借用信息技术为媒介转而采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以此可以增强师生间的课堂互动,从而弥补教学短板,全方位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能与质量。
(三)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往往侧重于重视应试成绩,“唯成绩论”的出现难免会忽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对此通过推进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研究,能够促使教师对教育观念的转变,并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不仅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更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强化学生的沟通交流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增强教师综合教学能力
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日积月累以来在传统教学框架的限制下,难免会面临着自身出现观念陈旧、方法守旧和能力不足等问题,继而难以适应新课改对数学教学的新要求。通过加深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教师可以凭借信息技术的帮助来加深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树立创新教学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积极融入素质教育精神,并通过信息技术与各地的同行之间进行交流学习,不断吸收借鉴融合教学经验,不断反思总结,最终实现个人执教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策略
(一) 与信息技术融合,优化数学课堂氛围
为了充分激发数学课堂的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设备使用的潜力,教师需将焦点置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进展上,精准把握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遇的具体困惑,继而实施全面且深入的教育诊断。信息技术的引入为课堂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优化,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之下教师借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巧妙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将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促使他们主动深入数学领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意识与理解深度。[2]
以“团体操表演——因数与倍数”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学习倍数的过程中教师应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轨迹,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理性思考,鼓励其深入剖析问题本质,并尝试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如在展示课本中“团体操表演队形变换”的例子时,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图形变换轨迹展示软件,为学生展示在总人数为固定12人时,想要排列出不同种类的表演队形该如何进行变换,而在这一过程中可被分为2×6队形、3×4队形和1×12队形,这一过程无疑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锤炼,能够为学生展示清晰明显的倍数变化关系,并且通过动态的团体操表演动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达成优化数学课堂氛围的目的,对其未来的学术探索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为了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师应精心规划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与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深刻领悟数学知识。通过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并巧妙融入游戏化学习元素,不仅能够显著改善数学课堂的氛围,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打破传统数学课堂的沉闷与刻板印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课堂形态,深化数学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要求教师首先需深入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核心特性,进而构建一个能够紧密联结“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以此来深化数学教学的效果。此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构建需兼顾“软件”与“硬件”的双重考量。在“软件”层面,教师应深入剖析教学结构,准确把握教材的核心要点与难点,同时识别并提炼出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紧密相关的知识点。教师通过运用网络搜索引擎、PPT演示文稿、3D动态仿真技术等手段,为学生呈现精心筛选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动态、互动的学习环境中循序渐进地培养核心素养。“硬件”层面则侧重于确保教学环境的稳定与高效,包括保障多媒体设备的网络连接顺畅、音视频播放清晰无卡顿,并尽可能为每位学生配备交互式多媒体设备,以实现师生之间的即时互动与反馈。这样的配置为构建一个集任务发布、学习交流、效果反馈于一体的教学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三年级上册中“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需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力水平、逻辑思维发展及认知特点,利用网络广泛搜集“克与千克”相关的教学素材。借助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及AI智能技术,对搜集到的资源进行精准筛选与整合。随后通过PPT等多媒体工具展示“以克为单位的常见物品”与“以千克为单位的常见物品”等实例,并巧妙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设置如“500克鸡蛋的实际重量感知”及“100斤与100千克重量的比较”等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克”与“千克”的概念及其转换关系,还通过可视化场景增强了学生对不同重量物品的理解与比较能力,从而促进了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与掌握。
(三)丰富课堂内容,提升数学教学深度
在数学课堂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致力于教学内容的创新与补充,摒弃单纯依赖教材的传统观念,转而采用一种更加开放与包容的教学策略,即通过融入丰富多样的数学故事与实际问题,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针对数学课程的特定内容,精心制作并录制一系列微课视频。这些视频资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选择,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灵活安排学习时间与内容,还促进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我家买新房子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在设计微课视频时,除了详细介绍正方形与长方形的特性外,还可适当拓展至其他平面几何图形的介绍,如平行四边形、梯形等,以此激发学生的联想与类比思维,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分析正方形与长方形特性的同时,能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其他相关图形,实现思维的综合化与系统化。并且在微课视频学习之后,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例如,可以设计关于正方形与长方形周长与面积计算的问题,鼓励学生运用迁移思维,探索并解决这些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正方形与长方形物体,鼓励他们运用数学方法,如拼接法、网格计数法等,进行实际测量与计算,从而在实践中深化对公式与原理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还能促进其思维的发散与创新,最终实现数学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四)实施分层教学,促进个性化教学
新课标的重要目标是确保每位学生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既能跟上学习节奏,又能实现个性化成长与提升,这同时也是践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3]纵观当前数学课堂,普遍存在教学一刀切和知识传授缺乏针对性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直面教学挑战,深入挖掘信息技术的潜力,巧妙融合微课视频等信息化教学工具,构建高效的分层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的赋能实现对学生差异性的精准识别与有效应对,以此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为每位学生量身打造学习路径。
比如在实施“体检中的百分数”教学时,教师可遵循以下步骤:首先,细致分析学生学情并将其进行科学分层,可以依托学生电子档案及QQ群、微信群等沟通平台,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将学生细分为学困生、基础生及学优生三个层次。其次,精心策划分层任务,针对各层次学生特点,分别设计差异化的学习任务,如学困生将学习重心放于百分数的基本概念与读写法上,基础生则是探索百分数的知识应用,而学优生则可以挑战百分数的拓展学习。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思维导图、进阶课件及模块化微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强化分层指导与反馈,借助在线互动、问卷调查及分层练习等手段,实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与困惑,及时制作并推送针对性的微课答疑视频,助力学生突破学习难关,提升整体学习成效。
(五)构建科学教学评价体系,优化课堂教学管理
教师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做出对策以强化教学评价管理。比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实时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并借助技术手段实施随堂测验,以便即时获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教师应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学习发展上,深入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障碍,旨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深入思考与探究兴趣。在理解课堂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勇于提出新问题,共同解决课堂中涌现的创新性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与深化。
在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时,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细心观察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实施分层评价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与需求,采用差异化的评价手段,确保评价结果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其持续进步与成长。以“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并动手绘制条形统计图,以此培养其数学实践能力。随后,组织小组合作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鼓励学生相互提问与解答,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还促进了团队合作与思维碰撞。同时,教师应加强对数学问题深入研究的引导,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确保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为其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引入为数学课堂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焕发出生动魅力,为学生带来了多样化、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展现了数学世界的广阔与深邃。作为教师,我们应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及素质教育中的核心价值,精心策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活动设计,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以此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数学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数学领域的探索欲与求知欲。
参考文献:
[1]刘晨旭.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D].天津师范大学,2013.
[2]边静.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深度融合的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233.
[3]巫朝明.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差异化教学策略探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3):60-61.
【课题项目】2023年度山东省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数字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之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2023LXY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