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强调要从娃娃抓起,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植根于每个孩子的内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作出了关于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重要指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对新时代民族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强调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并要求在各级各类教育阶段都要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性领域学习与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具有初步的归属感”,并就幼儿对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发展的典型性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幼儿时期是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应当适应幼儿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三个融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在幼儿园的实践研究,是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政策指导下,结合幼儿教育实际,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落地生根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研究意义及价值
本研究有助于从小培养儿童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知,树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观念,奠定他们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深刻情感基础,对幼儿进行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蒙。通过本研究,可以引导幼儿了解、体验和欣赏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从而增进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多样民族文化的整体认同感,促进文化基因的代际传承。本研究在幼儿中倡导“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良好品质,以及对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现代公民素养。
二、幼儿园中“三个融入”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融入教学活动
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活动之中,是一项关键且具体的职责所在。为了有效落实此任务,我们应当精心策划并执行一系列富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教学活动【1】。具体而言,可围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庆祝”与“中华民族杰出英雄人物的传颂”等核心议题,采用故事讲述、角色扮演、手工创作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促使幼儿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深刻领会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与文化精髓,切身体验到中华民族的辉煌成就与团结一致的力量。
此外,我们还需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巧妙地渗透至语言、艺术、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教学之中。在语言学科,可精选并教授关于民族团结的儿歌、古诗词,以语言为媒介,传递中华民族的和谐共融精神;在艺术学科,引导幼儿绘制各民族的传统服饰、乐器等艺术作品,通过视觉艺术的形式,展现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与艺术魅力;在科学学科,则可通过介绍中华民族的地理风貌与自然资源,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与对中华民族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二)融入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亦是深化幼儿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的有效策略。为实现此目标,我们致力于积极引入并改编契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传统民族游戏。具体而言,我们精选了如“跳竹竿”、“丢手绢”等经典游戏,并依据幼儿园的教学实际与幼儿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改编,旨在让幼儿在游戏中亲身体验到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在幼儿园的一次户外活动中,我们引入了传统的“跳竹竿”游戏,并进行了创新改编以适应幼儿的需求。首先,我们选取了颜色鲜艳、安全可靠的竹竿,并在两端绑上了柔软的泡沫垫,确保幼儿在跳跃时不会受伤。接着,我们邀请了几位擅长舞蹈的老师,将竹竿舞的动作简化成适合幼儿模仿的步伐,如简单的开合跳、转圈跳等。游戏开始时,老师们手持竹竿,按照特定的节奏开合,同时播放着欢快的民族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孩子们穿着不同民族的传统服饰,兴奋地围在竹竿周围,跟着老师的示范和音乐的节奏尝试跳跃。每当有孩子成功跳过竹竿,我们都会给予热烈的掌声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融入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中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在教室的墙壁上悬挂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标语、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图片和手工艺品等。
为了培养幼儿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我们每天都会在幼儿园的升旗仪式上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在升旗仪式上,我们不仅会举行庄重的升旗仪式,还会向孩子们讲解国旗的深刻含义和背后的历史故事。同时,我们还会邀请孩子们轮流担任升旗手,让他们亲手将国旗升起,感受这份荣誉和责任。此外,在升旗仪式后,我们还会组织孩子们进行国旗下讲话或表演活动。有时,孩子们会穿上各民族的传统服饰,用稚嫩的声音讲述自己民族的故事;有时,则会通过歌舞、朗诵等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更加珍惜国旗、热爱国家,还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和团结。
(四)融入环境创设
在幼儿园中,环境是幼儿成长的隐性课堂,对塑造幼儿价值观、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将“三个融入”策略进一步延伸至环境创设中,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具体而言,幼儿园可以设计并布置一系列富含中华民族文化元素的环境区域。
在幼儿园中,我们实施了一项名为“民族花园”的环境创设项目,该项目将“三个融入”策略与幼儿园环境紧密结合。首先,我们在幼儿园的一角专门开辟了“民族花园”区域,这个区域被划分为多个小园地,每个园地代表一个民族。例如,“苗族园地”中种植了苗族人民喜爱的花卉和植物,并设置了展示苗族服饰和银饰的小展台;“蒙古族园地”则布置了蒙古包形状的帐篷,并展示了蒙古族的马具和乐器。在“民族花园”中,我们还设计了一系列互动环节。比如,我们制作了民族风情拼图,孩子们可以通过拼图游戏了解不同民族的服饰、建筑等特色。同时,我们还设置了“小小讲解员”角色,鼓励孩子们穿上民族服饰,向来访的家长和小朋友介绍自己负责的民族园地和其中的文化元素。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了民族文化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此外,我们还利用“民族花园”开展了丰富的主题活动。例如,在中秋节期间,我们组织了“月圆人团圆”主题活动,孩子们在“民族花园”中品尝了不同民族的中秋美食,如月饼、糍粑等,并一起制作了灯笼,感受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氛围和乐趣。
(五)融入家园共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推动“三个融入”策略时,加强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至关重要。幼儿园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共同探索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家庭生活的有效途径。
例如,有一位家长是苗族人,她主动提出在家中举办一场苗族服饰秀。她提前准备好了苗族的传统服饰,并教孩子们如何穿戴。活动当天,孩子们穿上漂亮的苗族服饰,与家长一起展示了苗族舞蹈和歌曲。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了苗族文化,还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另外,我们还通过微信群等平台,与家长分享了一些简单的家庭民族文化活动建议。比如,我们建议家长们在周末与孩子一起动手制作民族风味的小吃,如蒙古族的烤羊肉串、回族的馓子等。在制作过程中,家长可以向孩子讲述这些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和民族传统,让孩子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三个融入”推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一)面临的挑战
在幼儿园阶段推动“三个融入”策略,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首先,幼儿园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实现“三个融入”的有效实施,需要教育者充分发挥创意,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这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挖掘和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如民族文化元素、传统节日等,将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其次,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也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教师需要不断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提升相关教育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幼儿认知和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为此,幼儿园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高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教育能力,同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最后,家庭与社会的配合也是推动“三个融入”策略不可忽视的一环。幼儿园需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同时,幼儿园还应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如博物馆、文化中心等,丰富幼儿的教育体验,让他们在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感受和认知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
(二)应对策略
针对前述挑战,我们应采取一系列周密的应对策略。在资源整合与创新的维度上,幼儿园需深度挖掘并高效利用既有资源,诸如教材、教具等,通过创新性的整合方式,创设出契合幼儿年龄特征与认知层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此外,幼儿园还应主动寻求外部资源的助力,如与社区、文化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携手丰富教育内容,并拓展多元化的教育路径。在教师队伍建设与能力提升方面,幼儿园应实施定期化的专业培训与学术交流活动,旨在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育能力。我们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勇于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更好地适应幼儿教育的独特性与规律性【3】。
在家园共育与社会参与层面,幼儿园应深化与家长的交流与合作,携手关注幼儿成长的每一步。通过组织家长会、编制家园联系手册等正式渠道,向家长传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远意义,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相关教育内容,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引导。此外,幼儿园还应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如特邀专家学者入园开展专题讲座、安排幼儿参观博物馆等文化教育活动,以此拓宽幼儿的知识视野,深化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进而增强其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实践探索与效果评估
在实践探索领域,幼儿园应积极推进以“三个融入”为核心的一系列活动。具体而言,通过精心策划与组织民族文化节、传统节日庆典等多样化活动,旨在让幼儿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并理解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此外,幼儿园还需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巧妙地融入日常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但不限于语言、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以此确保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全面而深入的教育与引导。
在效果评估环节,我们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细致观察、精确记录及深入分析幼儿在各类活动中的表现与行为变迁,以全面衡量“三个融入”策略的实际成效。具体而言,我们将重点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深度、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广度及兴趣浓厚程度等关键指标。此外,为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我们还将采取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多元化方式,广泛收集并整合家长与教师对“三个融入”策略的见解与建议。这一举措旨在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更为丰富的反馈资源,进而助力我们持续优化并完善相关策略的实施方案与操作手法。
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深入探讨“三个融入”策略在推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的实践应用,以幼儿园为例,提出了资源整合创新、教师培训提升及家园共育社会参与等有效应对策略。实践探索与效果评估表明,这些策略有助于在幼儿教育阶段有效实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本研究不仅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政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应用提供了有益参考。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相关研究,探索更多适合幼儿教育阶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金汇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23.
[2] 刘淑慧.文化援疆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研究[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23.
[3] 王玉洁.新时代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D].南昌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