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研究

张烨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第六中学 718500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相关教学实践的观察、分析和学生反馈的收集,深入研究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兴趣、知识理解、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形成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具有显著的积极效果,为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法;应用效果
DOI: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情境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特点

(一)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实际案例为载体,以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依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案例。这些案例通常涵盖了丰富的信息和多样的情境,能够反映出道德与法治领域中的常见问题和关键知识点。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巧妙的引导,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案例中所呈现的现象、问题和矛盾。学生们则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对案例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要理解案例中的表面现象,还要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和规律。

随后,学生们以小组或全班的形式展开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他们各抒己见,分享自己对案例的看法和见解,互相交流观点,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思考角度和解决方案。

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提炼出案例所蕴含的核心知识、道德观念和法治原则。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扎实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能在实践中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特点

真实性:案例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社会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说服力。

针对性:案例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启发性: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性: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合作学习。

三、应用要点

(一)案例选择

1.贴近学生生活

在“服务社会”这一主题中,选取学生参与社区义务劳动的案例。如某班学生在周末自发组织去社区打扫卫生、帮助老人购物,通过这些亲身经历,让学生感受到服务社会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

对于“做负责任的人”,可以讲述学生在班级中担任班干部,认真履行职责,帮助同学解决问题,最终得到大家认可的故事,使学生明白责任就在身边。

2.具有时代性

在“维护国家安全”的教学中,引入当前国际上因网络攻击导致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的案例,如某国关键基础设施受到网络黑客攻击,影响到国家的正常运转,让学生认识到在网络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复杂性。

针对“合理利用网络”,选取当下青少年沉迷网络直播打赏,造成家庭经济损失的热点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对待网络消费。

3.典型性和代表性

以“法不可违”为例,选择某知名公众人物因违法犯罪被依法惩处的典型案例,突出法律的权威性和不可侵犯性。

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课程中,讲述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在面对国外技术封锁时,自主创新、突破难关,为国家产业发展做出贡献的故事,激励学生树立为国家担当的责任感。

(二)案例呈现

1.多样化

在讲解“关爱他人”时,可以播放一段感人的公益广告,展示不同人群之间相互关爱的场景,如陌生人在公交车上为孕妇让座、路人帮助残疾人过马路等。

对于“维护秩序”,展示一组城市交通高峰期秩序井然和混乱场景的对比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秩序的重要性。

2.简洁明了

在介绍“国家利益至上”时,用简短的文字描述一位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投身科研,为国家国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案例,突出其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利益的坚守。

学习“预防犯罪”时,简洁描述一个未成年人因结交不良朋友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案例,让学生迅速抓住关键要点。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

1.引导思考

在探讨“服务社会”时,教师提问:“案例中的学生通过义务劳动收获了什么?服务社会对个人成长有哪些长远意义?”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个人价值与社会服务的关系。

教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时,引导学生思考:“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抉择?案例中的科学家是怎么做的?”

2.小组讨论

学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当代社会,作为中学生可以通过哪些具体行动来体现对国家的责任?”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如努力学习、参与环保活动等。

探讨“善用法律”时,小组讨论案例中当事人在遇到法律问题时采取的措施是否恰当,以及还可以有哪些更好的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

3.全班交流

在“维护国家安全”的教学中,各小组推选代表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国家安全意识,防范潜在的安全威胁”,其他小组补充如不随意拍摄军事设施、不传播涉密信息等。

在“关心国家发展”的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分享“对于国家在科技、教育、环保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和行动”。

通过以上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四)案例总结与归纳

1.知识梳理

完成“维护秩序”案例的讨论后,教师总结归纳出维护社会秩序需要依靠规则的约束、个人的自觉遵守以及执法部门的严格执法等要点,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

在探讨“责任与角色同在”的案例后,梳理出不同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如子女要孝敬父母、学生要努力学习、公民要遵守法律法规等,使学生明确责任与角色的对应关系。

2.价值引导

总结“诚实守信”的案例讨论时,教师强调:“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一个讲诚信的人,不仅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同学们要坚守诚信,做一个言出必行的人。”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

结束“积极奉献社会”的案例分析时,引导学生:“奉献社会不一定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帮助有需要的人,传递爱心和温暖,就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希望大家都能拥有一颗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爱心。”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通过这样的案例总结与归纳,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社会生活讲道德”单元中,例如讲解“尊重他人”这一知识点时,通过引入一个生动的案例:学校举办才艺表演活动,一位同学因为紧张而表现不佳,台下观众发出嘲笑和嘘声,导致该同学情绪低落。这个案例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尊重他人重要性的思考。相比单纯的理论阐述,这样的案例更能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主动去探究为什么要尊重他人以及如何在类似情境中做出正确的行为。从而使原本可能枯燥的道德教育变得充满趣味,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增强学生知识理解

以“诚信是一项民法原则”这一内容为例,讲述一个企业因违背诚信原则,在产品质量上弄虚作假,最终被法律制裁并失去市场信任,导致破产的案例。将抽象的民法原则融入具体的企业经营情境中,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诚信缺失带来的严重后果,更加深入地理解诚信作为民法原则的内涵和实际应用。这种案例教学法使复杂的法律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相关概念,提高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以礼待人”的教学中,给出一个关于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因让座问题引发的冲突案例。学生在分析案例时,需要运用分析思维来剖析冲突产生的原因,比如当事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运用综合思维考虑周围乘客的反应和社会舆论的影响;通过比较思维对比文明有礼和粗俗无礼的不同后果;运用判断思维对当事人的行为做出正确与否的评价,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案例讨论,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促进学生价值观形成

在“关爱他人”的部分,呈现一个社区中志愿者长期关爱孤寡老人的案例。学生在分析和讨论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关爱他人所带来的温暖和正能量,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的美好。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关爱他人、友善待人的价值观念,不仅在认知上理解关爱他人的重要性,更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愿意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践行关爱他人的行为,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五、结论

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案例选择和运用能力,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为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任发俊.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4,(12):61-63.

[1]张元.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23,(34):66-68.

[1]王波.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10):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