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李伯云 夏磊

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076550

摘要: 在人才培育中,学校、家庭与社会犹如三根擎天“巨柱”,共同支撑起学生心智发展与道德品行塑造的“天空”。高校作为知识与道德高地,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不仅是教育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更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强化国家育人体系的基石。此机制旨在打破单一教育模式的局限,通过三方紧密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为学生铺设一条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品德的全面发展之路。
关键词: 学习;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DOI: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深度合作,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此举措旨在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唯有构建新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方能凝聚三方合力,共筑学生健康成长之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抓好关键队伍,落实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灵魂工程师,其素质与能力直接决定着教育的质量与成效。高校作为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应肩负起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任。这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需拥有优秀的品格、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六要”特质。作为“六要”思想道德教师,更应以“五个注重”为镜,即注重政治引领、注重师德修养、注重专业成长、注重实践创新、注重情感投入,不断提升自我,成为学生心中的道德楷模与人生导师。他们应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以“一潭水”的深邃,滋养每一位学生的心田,满足其个性化成长的需求。

家校协同育人,就是要打破传统教育的壁垒,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学校应主动作为,经过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手册等途径,形成教育合力。而且,学校应积极探索与社区、企业、文化机构等社会各界的合作模式,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活动纳入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特别是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而言,需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过程中,提前接触职场,了解行业动态,有效提升职业技能与素养,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2、发挥家庭教育作用,树立良好的品德榜样

家庭教育作为这张网络中最基础、最细腻的一环,其影响力深远而持久,尤其在塑造学生品德、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小学至高中,乃至职业教育阶段,更显得尤为关键。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每一次看到自己的学生,也就是看到自己;而我们的教导,也就是对自己的审视,检验自己的人格。”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仅是教育者,更是被教育者,其言传身教对孩子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小学阶段,家庭作为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个窗口,其教育环境直接影响孩子性格与品德的初步形成。父母的态度、行为模式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此时父母应以身作则,借助自身正直、诚信、勤奋等优秀品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品德榜样。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开始形成较为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也更加深入和复杂。这一时期,父母应通过与孩子的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纠正偏差,并且,共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等方式,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力,使其在面对多元价值观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高中及职业高中阶段,学生面临更为严峻的学习压力和人生选择,家庭教育的重心应转向品德与能力的并重培养。父母应鼓励孩子追求个人兴趣与梦想,注重培养其自律、坚韧不拔的品格。职业规划上,父母应给予理性的建议和支持,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合适的道路,而非盲目追求热门或高薪职业。

3、统一战略部署,落实详细指导体系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可以从顶层设计入手,明确各方角色定位与责任边界。政府应制定长远规划与政策框架,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整合教育、民政、文化等多部门资源,形成合力。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的特点,应实施差异化、分层次的教师培养方案。小学阶段注重教师儿童心理学与基础教学技能的培训;初中阶段加强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法创新的学习;高中阶段及职业高中则强化专业技能与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教学的实用性与前瞻性。并且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理念,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学业成绩,重视其品德修养、身心健康、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评估中也许合理化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再依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

针对课程内容的设计而言,应紧贴时代脉搏,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时代性与实用性。在小学阶段,经过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阶段落实学科间的联系与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高中阶段及职业高中,则需从社会需求与学生兴趣出发,设置多样化、特色化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与成长空间。而且,学校也需积极开发当地校本课程,形成特色鲜明的教育品牌。

针对当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存在的不足的情况,应加大投入力度,拓宽服务渠道。一方面,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趋势,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落实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其专业素养与服务能力。由此持续健全监督与反馈机制,确保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另外,还需特别关注农村及偏远地区家庭教育的实际需求,经过政策扶持与资源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家庭教育差距。

4、提升社会教育能力,推进网络文明建设

要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及网络空间之间的“四个打通”。一是教育理念的打通,确保各方在育人目标上形成共识,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资源平台的打通,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公共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学习和实践机会。三是沟通机制的打通,建立即时反馈的沟通渠道,确保信息畅通无阻。四是评价体系的打通,将学校评价、家庭评价、社会评价及网络行为评价相结合,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成长状况。在此基础上构筑理论宣讲、教学、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和健身体育在内的“五位一体”多元化服务体系。

在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时,高校应成为引领社会教育力提升、积极拥抱数字化,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优势,构建智慧教育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与个性化教学。落实“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教学理念,将网络空间作为育人的新阵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提升信息素养,积极参与网络文明建设,共同营造一个清朗、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生态环境。

结束语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要素。此时,经过有序的家校社体系融合,并充分借助数字化手段,方可给予学生营造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成长环境,由此可以持续培养出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陈娟娟,李蕴慧,李建国. 系统观视域中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研究[J]. 科教文汇,2024(9):23-26. .

[2] 高书国,康丽颖,阚璇.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基本框架及其构建策略[J]. 中国远程教育,2024,44(2):3-11.

[3] 谢代苗.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研究[D]. 陕西:长安大学,2022.

本文系“张家口市委宣传部政研会课题组”立项课题《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