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试论高中物理力学有效课堂创建对策

张振鹏

陕西省蒲城县桥山中学 陕西蒲城 715500

摘要: 力学作为物理科目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高中生物理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当前教学中面临的挑战亦不容忽视,特别是授课方法的单一性和高中生的兴趣缺乏等,鉴于这些问题,对高中物理力学教学进行深度优化和革新,不仅是为了提升教学有效性,更是为了点燃高中生的学习热情,全面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继而培育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杰出人才。基于此,下文就围绕高中物理力学有效课堂创建展开论述,希望可以给予广大教育者一定启发以及不同灵感。
关键词: 高中物理;力学;有效课堂;创新
DOI: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引言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高中物理课程的指导标准日益严格,强调“有效性教育”的理念,推动物理有效课堂的创新。这一改革要求物理教师从高中生的视角出发,深入挖掘和提炼重点物理知识,精心筛选多样资源,并设置贴近实际的问题,促使整个教学过程紧密贴合高中生需求,确保物理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在此背景下,力学是高中物理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其学习难度相对较高,为了降低学习的困难程度,提升课堂有效性,教师迫切需要改进与优化传统授课模式,继而为高中生的学习提供强有力支持。

二、高中物理力学有效课堂创建意义

从实际经验上来看,当高中物理教师意识到创建有效课堂的实际意义之后,则会更主动探寻具体的有效课堂创建对策。具体而言,其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有效课堂能极大地激发高中生对物理学习热情。在过去,一部分教师受限于应试教育的观念,倾向于采用“填鸭式”教学,致使课堂沉闷,同学们对物理产生厌学情绪。然而,当教师利用新颖手段创建有效课堂,那么高中生便可以产生更好地课堂体验,继而产生学习热情。比如,高中物理教师可以让同学们探索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把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他们,此时课堂气氛会焕发生机,便有益于点燃高中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有效课堂能增强高中生的物理学习自信。面对高中物理课程内容的复杂性,许多同学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无助,从而缺乏自信,但物理教师若能积极引领高中生开展有效学习,鼓励他们深度参与学习过程,勇敢面对学习中的难题,这将有助于高中生建立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克服物理学习中的种种挑战。

三、高中物理力学有效课堂创建对策

(一)创建生活情境,确保学习品质

力学是物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极其关键的知识。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力学课程对物理知识、基本学习方法形成更加清楚的认识,强化自身物理素养;另一方面,在力学课程中,许多概念的获取和应用,比如牛顿第一定律,都依赖于对现象的观测、试验和逻辑推导,继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法则,这样的学习过程将会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在力学有效课堂中,高中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地锻炼。但是,在过去的教育环境中,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部分物理教师很少让高中生参与探究活动,这很可能会阻碍高中生的思考。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物理教师可以模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创建一些与力学相关的实验情境,并给予同学们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中,以加深对力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1]。例如,教授高中物理(人教版)“形变与弹力”相关内容期间,确定弹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是重难点,对于这个部分,由于跳远是生活中的一类常见运动,所以教师可以将这部分力学课程内容融入跳远运动的情境中,比如在跳远运动中使用踏跳板的场景里,便可以看到弹性的形状改变,然后教师再去引领同学们探究弹力的来源和必要的条件。同时,教师也会教授他们如何找出弹力的运动路径。最后,通过场景分析的手段来阐述力学的相关知识,以便让高中生能够更加直接地理解形变与弹力。再比如,教授高中物理(人教版)“力的平衡”相关内容期间,教师利用同学们所熟知的日常事务,比如芭蕾舞、电动扶梯等素材来进行提问,具体而言,提问:“共点力是什么?请通过上述实例来分析和概括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接下来,高中生结合生活情境进入合作探究环节,分工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记录结果、得出结论,此环节可以进一步确保高中生的学习品质。

(二)开展小组教学,实现深度学习

在新时期教育理念背景下,教师普遍认同小组学习对于创建有效课堂具有积极作用。鉴于此,高中物理教师亦应采纳小组教学的模式,以此促进高中生在力学课程中实现深度学习。在小组合作的学习环境中,高中生能够展现各自独特的思维,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成果,针对这些多元化的观点和成果,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领各小组开展深度学习研究,并且确保高中生在整个过程中保持主体位置,从而充分感受深度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2]。例如,教授高中物理(人教版)“摩擦力”相关内容期间,为了深化同学们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教学活动,先通过民主选举或教师指定确定小组长,随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组内成员将共同参与一项实验。经过多次实验与对比,组员们将发现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接触面光滑度以及受力状况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努力推导出摩擦力的计算公式。这种小组学习方式除了鼓励同学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还使高中生能够深度掌握“摩擦力”这一知识。在此过程中,高中生将通过探究与反思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进一步加深对力学课程的理解,这种方法有助于强化高中生对力学的认知,也为他们培育深度学习思维提供了新途径。此外,针对高中物理“摩擦力”这一概念的学习,教师还可以展示摩擦力产生的实际过程,比如展示小汽车在马路上行驶时,其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现象,然后设置小组活动,鼓励各组自主分享生活中摩擦力存在的实例。譬如有的组员可能会提到“人们握手时,双手间因接触而产生的摩擦”或是“清洁黑板时,板擦与黑板接触时产生的摩擦力”。通过这些实例的分享,高中生将深刻感受到摩擦力的普遍存在。随后,教师应激励各小组进一步探索关于力学的物理现象,鼓励他们自主挖掘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借助这样的小组学习,高中生能够增强深度探究的意识,还能逐步深化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三)运用信息技术,激起探究欲望

在当前信息技术高度成熟的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这一工具来创建有效的力学课堂,继而提升教育成效。实际上,高中力学知识有着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性,高中生在理解过程中往往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削弱他们的探究欲望,甚至消磨对力学课程的学习耐心。针对这一现象,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力学内容做出整合和优化,为高中生筛选出高品质的学习资料。同时,教师还可以将生动有趣的视频作为课前导入素材,这些视频不单能够吸引大家的注意,还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引领高中生对力学课程做出深入探究,增强他们的物理应用能力[3]。例如,教授高中物理(人教版)“牛顿第一定律”相关内容时,本堂课的目标是使高中生深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并对惯性这一概念形成清晰的认知。为此,教师精心运用了信息技术,为同学们播放预先设计制作的微课视频。微课中的内容鲜活,富有启发性,极大地激发了高中生的探究欲望。接着,教师鼓励大家自主开展对该定律的深入探究,通过这一过程,高中生将会对牛顿第一定律做出深化理解。另外,如果想要进一步加强高中生对力学的理解和应用,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入了自行车和汽车突然停止运动的实例作为案例,使高中生通过总结归纳,进一步巩固了本课所学内容。

(四)构建实物模型,降低学习难度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为了创建有效的课堂,教师可以采用构建实物模型的教学方式,这种方法不只能直观地呈现力学课程内容,还能降低同学们的学习难度。所谓物理课堂的实物模型,便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实物模型,以帮助高中生理解物理知识的本质,引领高中生形成全面而系统的学习思维,从而增强他们对力学知识规律的整体掌握能力[4]。例如,教授高中物理(人教版)“相互作用——力”这部分内容期间,在物理课堂上,教师首先需要对本课的核心概念做出系统地梳理,聚焦于重力和弹力,深入剖析力的作用现象。接下来,以课本中重力的定义——“物体因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为起点,教师可以精心设置一系列问题,引领大家围绕这些探究点展开思考。随后,鼓励同学们利用实物构建模型,通过实际操作来增强对力作用原理的直观理解。通过这样的实物模型演示,高中时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弹力产生的机理:由于地球重力的作用,物体具有向下的趋势,而桌面在受到重力的压迫后会产生与之相互作用的弹力。通过反复模拟物体间的力相互作用,高中生还能够深刻体会物理规律,这有益于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并降低学习难度。

(五)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习兴致

鉴于学生间存在差异,高中物理教师需要依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开展力学课程的教学,一定要注重因材施教,这样才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致,并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鼓励每一个同学都可以主动去开拓思维,真正创建出有效课堂[5]。具体而言,高中物理教师不应当在传授力学知识的时候,只是将自己对知识的心得体会直接告诉同学们,虽然教师是想让大家更快速地了解学习内容,但是这会让一些基础差的高中生感觉到学习力学内容非常困难,而且此类课堂既受到教师的控制,也会让高中生陷入了消极的学习环境,他们可能对学习力学课程感到厌倦,对自身的能力感到怀疑,甚至有可能形成对学习的反感。另外,这种课堂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好的高中生而言,他们也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当遇到新的题型时,由于无法从中吸取经验,因此无法有效地训练和增强自己的学习技能。所以,物理教师在力学教育中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准则,针对高中生的学习基础不同,依据实际情况开展教学,以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致,塑造他们的自信,推动他们主动地掌握课程内容,增强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力学课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故此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大家鼓励,激发他们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对解决问题产生兴致。例如,教授高中物理(人教版)“重力”相关内容期间,教师可以向同学们提出问题:“这个球体的力的作用点在哪里呢?”并给予他们三分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描绘出力的方向。此时,学习较好的同学可以做出正确回答,而学习一般的同学则回答错误,教师便可以让学习较好的同学对学习一般的同学做出指导,这种授课方法有助于帮助高中生取得学习进步。

(六)优化教学气氛,提升思维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其实不难发现力学往往因其高度的抽象性而使得学习变得颇具挑战性,这不但阻碍了课程的顺利推进,也抑制了高中生物理思维能力的有效培育。实际上,物理思维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其需要一个思维转变的过程,教师为了帮助高中生更好地掌握力学课程,则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气氛,这样将会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授高中物理(人教版)“力的合成”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趣味任务:假设想要将一桶水平稳地放置在桌面上,你会选择何种方法?然后鼓励大家发散思维,积极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此时,高中生的答案将是多元化的,如“直接用手提起”或“利用吊装机械”等,教师想要使大家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力的作用方式,则可以展示用绳子吊水桶的方法,清晰呈现了提水桶和吊水桶时力的作用特点。之后,教师说道:“假设水桶的重量增加到五十千克,那么之前提到的两种方法是否仍然适用?”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原理,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通过这一环节,成功地将合力的概念引入课堂,帮助同学们将直观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从而有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在高中物理力学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致力于为高中生创造充足的思考空间,激发他们的思考欲望,进一步培育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教师还应持续积累经验,课前精心策划科学、合理的授课方案,并在课堂上围绕高中生的需求开展有效教学。另外,教师也要鼓励高中生仔细观察、积极动手,并引领他们将所学的物理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种有效课堂的创建,不单有助于强化高中生的物理素养,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动性,促使高中生可以取得更好的力学知识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卢国玉.高中物理力学的解题思路[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4,(10):33-34.

[2]陈梅宗.高中物理力学中动态平衡问题的解法探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4,(12):107-109.

[3]汪少宇.高中物理力学教学中使用问题链教学的策略[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4,(11):50-52.

[4]寇大武,黄旭阳.重思维 巧换系——高中物理力学解题技巧[J].教学考试,2024,(14):68-72.

[5]段石峰.高中物理力学问题中板块模型的分析[J].中学生理科应试,2024,(0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