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理性化思考

孙静

渭南初级中学,714000

摘要: 伴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入,各学科的教学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的变化是在课程中更加强调学生的基础文化。从历史角度来看,改革后的重点还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本文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对初中历史教材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2.15763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

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教师讨论的热点。通过对教师的研究发现,公认的核心素养是教师教育的三维目标,即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具体地说,这一三维目标整体上体现了基本的文化素养。这是实现历史课程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保证。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史料的教学过程

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校以及教师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通过掌握核心素养的要求或者是分析相关数据来认识核心素养的具体构成。不难发现该概念由五个方面构成:

1 .时空方面该部分指的是学生通过掌握的历史知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发展背景进行联系与分析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判断能力最为重要。

2. 历史理解该部分指的是学生在了解基本的历史知识之后,在结合自己个人的经历将某一历史事件的意义更深入的掌握,并在分析中明确个人历史价值观的过程。对于该部分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迅速地获得情怀体验与人文价值。

3. 史料实证该部分指的是经过教师对不同历史案例的讲解与分析,帮助学生获得更真实的史料,进而引导学生对其有更加深入理解的过程。

4. 历史解释该部分不同于第二个部分中的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侧重的是情感的认知,不同的情感认知可以对统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的认识。

5. 历史价值观该部分以学生的判断能力为重心,判断能力包括历史事实的判断以及历史价值观的判断,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明确历史价值取向。

三、教学策略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实施,核心素养是课程开发和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历史历史资料进行教学,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基础素养。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历史课的教学也是如此,通过有效地设计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从而培养家庭与民族情感。举例来说,当老师讲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他们可以邀请学生参加以“蒸汽时代的到来”为主题的课外活动。久而久之,他们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老师的教学目标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殴打背后的真相。把科技进步和历史的发展联系起来,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进行研究。

(二)点面结合,将核心素养融入学生的教学

在中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中,以自我为中心和无视他人是一个相对明显的问题。所以,教师必须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新式的点面结合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能力。例如,在学习到南京大屠杀的时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南京大屠杀有关方面的资料,并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南京大屠杀的原因是什么?南京大屠杀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南京大屠杀给目前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同时,让学生准备15分钟,讨论并分析南京大屠杀的影响,讨论后,每个小组将派同学报告,报告学生的独立意见,然后老师进行分析,回答和总结问题。这样通过学生的询问,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估,老师的总结以及其他步骤,就可以使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学习,但在这个过程中,并不可避免地导致讨论中的分歧和摩擦。这一系列步骤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三)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核心素养作为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历史解释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解释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掌掘的知识出发对历史理解进行分析或深入研究或者是对历史事件进行有意识的判断的能力。相较于其他的课程,历史课程具有很强的过去性,正因如此才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比较复杂学生的学习过程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学生需要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基础之上,构建并分析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或者是背景。通常情况下学生会根据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以及分析能力来对历史事件做出正确判断,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之后,有兴趣的同学会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为保证学生的这种积极性,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积极引导学生,以帮助学生实现更深层次的思维活动。

(四)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受到《百家讲坛》的影啊,人们及学生对历史产生了激烈的谈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们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历史有了兴趣就有助于历史教师的教学,但是教师依旧可以利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历史课程变得简单易懂,或者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便于教师将历史史料与知识渗透其中。例如,教师在讲授《商鞅变法》的部分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小说的形式将教学内容演绎出来。这种方法不管是看教学效果还是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同以往的教学方式相比将会有很大的变化,但是该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本身的素质要求就比较高了。教师想要将历史史料通俗化就应该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其中就需要注意以下儿个间题:

1 .首先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与准备,以教学标准为基本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2 .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历史事实,决不能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而故意夸大或者虚构。

3.对于比较基本的知识,教师应该尽量使用专业、系统、科学的语言,以免学生对知识出现误解。教师通过注意这三点事项必将会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五)穿插历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教师在插入历史文献时,也要适当地引用历史图片、影像。在某些历史文献中扮演影视资源,使用图片是最明显的,因为它能使历史知识的成活、图画、趣味性强,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利用电影电视资源,不仅充分体现了历史材料教学的价值,而且培养了学生思考、探究、认知等能力。教师可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图像进行教育,使学生思考历史影像与历史视角之间的联系,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学习生成良好的情感故事。如教师讲授《中日甲午战争》,历史资料可以嵌入到学生的图像中,利用历史图像和影像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例如,老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热门的影视剧,如《甲午风云》、《北洋水师》等经典片断,让学生充分挖掘素材、历史,并结合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批判思考。

四、结束语

总之,基于初中历史教材的核心成果,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优势的同时,应从多方面、多方面着手,尽快提高学生对史料的掌握。因为传统历史教育存在很多问题,限制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学文献在培养学生历史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目标价值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运用历史文献,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Ok-Hwa Choi.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历史课堂 [j] Cheonghae Education 206(z1)

[2].杰文.新课改背景下的超重力历史教学策略[j]吉林番禺2011(2).

[3].崔允让.有效教授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