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性疾病是由细菌侵入人体所引发的一类感染性病症,其能够对多个系统及器官造成侵害,诸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统等均可能受到累及。在临床实践中,对此类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精准的诊断不仅有助于及时施行有效的治疗手段,对病情发展加以控制,还能够预防并发症的出现。与此同时,这对于合理运用抗生素、避免耐药菌的生成也具有重大价值,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治愈率,优化其预后情况[1-2]。为了进一步提升临床诊断的精确性,我院针对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所接收的100例疑似细菌性感染疾病患者,实施了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的检验方案,而最终所获取的结果将在下文予以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了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00例疑似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者,研究的时间区间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这100例被选患者分别通过单独的血常规检测以及联合C反应蛋白检验的方式来进行明确诊断。其中,男性有55例,女性为45例,患者的年龄最小为3岁,最大为12岁,平均年龄为(7.50±0.60)岁。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1)临床症状表现疑似为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如发热、咳嗽、咳痰、腹痛、腹泻等。2)年龄在3岁至15岁之间。3)患者本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相关检查和治疗。4)发病时间在特定时间段内(如72小时内),以便更好地反映疾病的急性期情况。
1.2.2排除标准:1)患有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慢性疾病,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患者。2)近两周内使用过抗生素或免疫调节剂,可能干扰细菌性感染诊断的患者。3)对检验过程中使用的试剂或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由于生理状态的特殊性可能影响检验结果。5)精神障碍或无法配合检查的患者。6)同时患有其他类型感染(如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可能影响细菌性感染诊断的患者。
1.3方法
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要求患者保持空腹状态。采集大约2毫升的静脉血,将其放置于含有抗凝剂的试管内,充分摇匀后,运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对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各项指标予以检测。在整个检测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切实保障检测结果的精确性。完成检测后,应当及时予以记录,并对结果展开深入分析。
C反应蛋白检测的具体步骤如下:首先采集静脉血,之后进行离心处理,获取血清。选用特定的试剂,依据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促使C反应蛋白与试剂发生特异性反应。最后,借助专业的仪器对反应产物进行检测,从而得出具体的数值。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相关规范以及质量控制标准,以此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1.4观察准则
安排两名具备丰富经验的检测医师,针对两种检查方案在感染性疾病的最终检出率以及阳性检出率方面进行剖析对比。
1.5统计方式
运用SPSS25.0软件对本文数据予以处理,计数指标以n(%)加以表述,并采用x²检验,当对比结果P<0.05时,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疾病类型检出率
记录情况表明,血常规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的疾病类型及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单独进行血常规检查的结果,(P<0.05),详情见表1。
表1疾病类型对比[n(%)]
2.2阳性检出率对比
最终结果对比显示,联合检查方案获得的阳性检出率高达75.00%,明显高于单独血常规检查阳性检出率的62.00%,两者数据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阳性检出率对比[n(%)]
3、讨论
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因素较为多样。主要包括细菌的侵袭力、毒力以及人体自身免疫力下降等。例如,当人体抵抗力减弱时,细菌更容易侵入并繁殖。此外,不卫生的生活习惯、环境污染等也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该疾病的危害性不容忽视,它可能导致局部炎症,严重时会引发全身性感染,甚至危及生命,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在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准确的诊断方法至关重要。血常规是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通过对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等指标的分析,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的类型。然而,血常规单独检验的诊断准确性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某些非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血常规指标异常,容易造成误诊。因此,在诊断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时,需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3-4]。而在对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单独进行血常规检测存在一定缺陷。其特异性不高,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指标,在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某些非感染性炎症及生理应激状态下都可能发生变化,不能特异性地指示细菌感染。而且,在细菌感染早期,血常规的变化可能不明显,尤其感染程度较轻时,难以及时检测到异常。此外,血常规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炎症反应程度,但无法准确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也不能区分是局部感染还是全身性感染,其结果还可能受患者年龄、基础疾病、药物使用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误判。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细菌感染,如厌氧菌感染、胞内菌感染等,血常规的变化可能不典型,容易造成漏诊。因此,单独依靠血常规检测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具有局限性,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5-6]。为进一步提高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我院对其患者采取了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方案,且最终获得了较好的诊断效果。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细菌性感染时会显著升高。通过对大量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健康人群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细菌性感染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且其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这表明C反应蛋白单独检验对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的诊断准确性。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测可提高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准确性。通过对大量病例的研究分析,发现该联合检测能更敏感地反映感染情况。对比单独使用C反应蛋白或血常规检验,联合检测可减少误诊和漏诊。在具体案例中,联合检测的结果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较高,为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7-8]。
综上所述,C反应蛋白结合血常规检验具有多方面优势。二者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因为C反应蛋白对细菌感染的敏感性较高,而血常规能反映多种血细胞的情况。这种结合还能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感染状况,有助于早期发现感染并及时进行治疗。此外,该联合检验方法操作简便,能快速得出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及时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谭枝微.C反应蛋白结合血常规检验应用在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智慧健康,2024,10(6):89-92,96.
[2]邢鹤.探究血清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结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0,18(7):122.
[3]郭晓娟.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作用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19):235-236.
[4]蒋晓楠.CRP+血常规检验在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J].东方药膳,2021,18(24):132.
[5]潘广娣,邱玉萍,赖石凤,等.探究血清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结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9,25(13):2134-2136.
[6]周洁.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的应用[J].科学养生,2021,24(12):263.
[7]王洪花.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在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体会[J].饮食保健,2021,19(18):254.
[8]何涛.细菌性感染性疾病采取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J].健|康必读,2021,15(30):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