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廖徐莉1 郑婉霓2(通讯作者)

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护理单元,四川 成都 610041 2.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 目的:探讨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我院新生儿科入院的66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33例)采用股静脉穿刺进行采血,试验组(33例)采用外周动脉采血,观察两种采血方式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试验组新生儿穿刺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新生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新生儿,且穿刺后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两组研究对象数据间差异有显著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实施外周动脉采血,可以更好地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新生儿穿刺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缓解穿刺对新生儿造成的疼痛。
关键词: 外周动脉采血;新生儿护理;应用效果
DOI: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由于新生儿体内各个器官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特别是免疫力比较差,所以容易受到外来影响而出现一些疾病。通过采集血液的方式可以对新生儿的身体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也是临床上常用的重要手段之一[1]。但是,在临床实践中,由于新生儿的血管充盈度不高、血管微细等原因,往往会导致采血困难。常见的问题主要有穿刺失败,疼痛强烈,不良反出现等。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的是股静脉穿刺法,这种方法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要求高,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操作失败,而且会引起剧烈的痛苦和不良反应。目前有研究显示,在新生儿采血时采用外周动脉采血的方式,可能安全性和穿刺成功率更高。基于此,本研究选取部分新生儿展开观察研究,对其外周动脉采血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66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33例)穿刺方式为股静脉穿刺,试验组(33例)为外周动脉采血。,甲组新生儿中的男女比例为15:18,新生儿日龄在7-22天之间,平均日龄为(12.35±0.31)天;乙组新生儿中的男女比例为18:15,新生儿日龄在8-25天之间,平均日龄为(12.41±0.41)天.所选新生儿均符合本次研究要求,且新生儿基本情况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股静脉穿刺法采集血液,护士要帮助新生儿采取平卧姿势,让一边下肢充分露出,然后轻柔地抓着膝盖做伸展和弯曲的动作。在此过程中,抬高臀部3厘米。然后先把他的两个下肢进行固定,在要穿刺的地方进行消毒,再进行抽血,直到抽血的数量到达规定的数值,才能将针头抽出来,然后马上用消毒棉球进行压迫,避免出现大量的出血。

试验组选择外周动脉采血的方式,护士要帮助新生儿采取俯卧姿势,让一边的肢体充分露出,并将手腕进行固定。以格动脉的搏动点为穿刺点,先对要穿孔的皮肤进行消毒,然后以20°~45°角做针刺取血,当采血量到达规定的数值后,马上抽出针头,然后用消过毒的棉花球进行按压,按压的时间大约5 min。在没有血流回流的情况下释放,以便使血流顺畅。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对两组新生儿一次性采血成功率、穿刺导致的疼痛程度及穿刺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和分析。一次性采血成功率用百分比表示;两组新生儿的疼痛情况采用 NIPS 量表进行评分,该量表满分为7 分,轻度疼痛为 0~2 分,中度为 3~4 分,重度为 5~7分对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针头脱落、渗血、血肿、感染)进行统计分析,用百分比表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作为数据统计分析工具,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值小于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穿刺过程中疼痛程度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不同方式进行血液采集后,试验组新生儿穿刺过程中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且P<0.05,见表1。

2.2 两组新生儿采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不同方式进行血液采集后,试验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且P<0.05,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外周动脉采血是新生儿科临床最常用的采血方法之一,可以直接获得有效的血样,保证了临床新生儿的治疗和用药,有效降低了新生儿死亡率,改善了新生儿预后。因此,在新生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对新生儿进行采血操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外周动脉采血可以直接取得血液标本,避免了静脉穿刺的痛苦和不便,并且能够避免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操作简单、方便、快速,有利于减少新生儿疾病的痛苦,促进其早日康复[2]。另外,外周动脉采血还可以为新生儿提供有效的血样,在新生儿出现呼吸暂停等紧急情况时进行及时抢救;此外,外周动脉采血还可以为临床新生儿提供药物治疗,减轻其痛苦。因此,外周动脉采血对于新生儿科临床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表1  两组新生儿穿刺过程中疼痛程度的比较(例/%)

QQ图片20241006212909.png

表2  两组新生儿采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例/%)

QQ图片20241006212917.png

新生儿因为自身的体质相对较弱,各方面发展还不完善,肢体的血液分布比较稀疏,不但血管很细,而且充盈程度也比较低,这就使得护士们的采集工作比较困难。目前在临床上,一般都是通过股动脉和股静脉穿刺的方法进行新生儿血液采集,但是由于股动脉和静脉都比较靠近神经,而且股动脉内的血液分布量也比较多,如果技术不够好,很容易损伤到动脉神经,引起血肿、血管损伤等比较严重的副作用,不仅会让新生儿更加的疼痛,还会引起护患纠纷[3]。

因此,在临床上,急需一种更加安全,更加有效,更加科学的穿刺方式对新生儿进行采血。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外周动脉采血方式的使用越来越多。在实际的运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新生儿采集血液的时候,这种方式可以显著地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并且可以很好地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血肿、渗血、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几率,从而得到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的认同和欢迎。外周动脉采血是目前临床常用的采集方式之一,其操作方法较为简单,但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操作人员需要将新生儿固定在安全的位置,选择合适的部位进行采血操作。在采血前需严格进行消毒,确保无菌操作,并确保其安全有效;同时,还需要对新生儿皮肤进行充分的暴露,确保采血部位不会受到损伤;在进行采血操作时,需采用适当的方式固定好新生儿,并使其处于相对固定的状态下,以保证其安全性。在操作过程中,需严格按照消毒、铺巾、消毒等步骤进行;并做好对新生儿皮肤的保护工作,避免出现皮下出血或血肿等现象[4]。此外,还应加强对采血部位和采血装置的选择与使用。但是,要防止在采集血液时出现副作用,保证一次穿刺成功,还需要在以下几个环节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措施:1)在采集血液的时候,工作人员要使用温柔的语言以及抚触等方式与新生儿进行交流,让他们在此过程中产生安全感。为了防止新生儿出现抵抗或者躁动不安的情况,还可以让她的妈妈加入到安抚的过程中来。(2)在采集血液时,不仅要保证穿刺点充分显露,而且要使婴儿处于舒服的体位。在减少阻力的时候,尽量不让新生儿受到意外的损伤。(3) 护理人员在采血时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保证程序的标准化。在确保无菌的情况下,对穿刺部位的皮肤要进行严密的灭菌,一旦出现不小心造成感染的情况,要立即终止操作,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另外,必须保证血液在与大气隔离的条件下进行操作[5]。(4)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一旦出现无法避免的不良情况,医护人员应当及时地对事故的起因进行分析,并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再次出现相似的情况,从而给新生儿带来损害。(5)采血后,护士应立即将采血管妥善固定,防止血流逆流,影响检测结果。在进行抽血操作后,应及时为患儿更换输液贴,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反复穿刺。在进行抽血操作后,护士应及时对患儿进行评估和观察,做好皮肤护理工作,避免出现皮肤破损情况,造成感染[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甲组新生儿采用了股静脉穿刺采集血液,乙组新生儿采用外周动脉采集血液,其后者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明显高于甲组新生儿,两组比较,显然是乙组采血方式更有优势。这进一步证实了外周动脉采血可以提高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这一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合。本次研究也发现,与甲组新生儿相比较,乙组新生儿在采血后出现的疼痛现象明显低于甲组新生儿。这表明,外周动脉采血的方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新生儿的疼痛,这也意味着,在进行穿刺的时候,医生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情绪安慰和疼痛护理,既能减轻新生儿的痛苦,又能让父母的神经得到舒缓,从而为建立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8]。本研究结果显示,乙组新生儿采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甲组新生儿,提示与股动脉法比较,采用外周动脉采血更安全,可以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外周动脉采血可以有效获取临床新生儿的血样,为临床新生儿提供及时的治疗和用药,有效降低了新生儿死亡率,改善了新生儿预后。因此,在新生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重视对新生儿外周动脉采血的护理工作,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以促进新生儿病情恢复,改善临床预后[9]。

在新生儿临床护理中,外周动脉采血作为一种常用的采血方法,在新生儿科临床中广泛使用。由于外周动脉采血具有操作简单、耗时短、取血量大等优点,因此,其在新生儿临床护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新生儿科危重新生儿的抢救中,外周动脉采血可以直接获取有效的血样,有效改善新生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为临床及时抢救提供了保障[10]。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该提高对新生儿外周动脉采血的重视程度,并严格规范操作流程和操作标准,通过优化操作方法、选择适宜的血管及采血部位、加强护理人员培训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对新生儿的痛苦,同时也可以减少渗血、感染等不良反应,对新生儿的采血的安全程度更高。所以,可以在未来的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吴素霞.分析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2022(12):4.

[2]罗晓丹.非营养性吸吮联合襁褓包裹在新生儿动脉采血疼痛管理中的护理实践[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1(9):2.

[3]邵银雪,陈素燕,吴燕,等.目测定位法在新生儿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2023(3):3.

[4]周莉华,马俊龙,路妍,等.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新生儿重症监护中的应用和护理方法[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1(8):2.

[5]储敏.全程化护理干预在新生儿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2(2):3.

[6]潘青,唐霞,朱碧云.预处理策略护理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2,8(1):3.

[7]徐韶.基于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的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2,34(18):177-179.

[8]马丽娟,程丽丽,谢丽.新生儿急性外周血管病损的原因分析及外科治疗和个性化护理[J].中西医结合护理(ISSN2709-1961),2022,8(12):263-267.

[9]张佩佩.延续性护理+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左心衰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3(01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