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感染类疾病在基层医院中十分普遍,而早期明确感染诊断能够有效避免患者过度使用抗生素,还能够防止耐药菌出现,缩短患者住院周期,减少重症感染患者例数,对临床治疗有很大重要作用。当前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血常规检查以及PCT检查,血常规能够对感染患者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进行准确有效的辨别,但是其灵敏性较差;而降钙素养检查能够准确得知患者是否患有细菌感染疾病。本次研究主要是分析血常规和降钙素原检查对感染患者诊断的价值,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中2018年6月-2019年7月期间接收诊治的32例细菌感染患者,将其称之为细菌感染组,再选取相同时期32例病毒感染患者,将其称之为病毒感染组,并将在我院做体检的健康患者选取32例,视为健康组。细菌感染组中包含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范围在26-69岁之间,平均数值为(43.1±10.8)岁;病毒感染组中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区间在25-71之间,平均(42.7±11.9)岁;健康组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区间在27-72之间,平均(43.6±11.4)岁。将这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后得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是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的,而且也取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无论是细菌感染者还是病毒感染者都是在入院第一天没有经历过抗生素治疗,也就是抽血化验,在通过痰培养等之后才能对其进行分类。
1.2检验方法
(1)血常规检查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即试剂展开血常规分析。WBC正常值为4.0×109/L-12×109/L。
(2)降钙素原检查。患者进入医院之后,于第二日清晨采集患者空腹时的静脉血液,待其离心后,将20μl血清取出,使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方式对血清中的PCT进行检测[1]。一般情况下,如果患者的降钙素原数值在0-0.49μg/L之间,那么说明患者是健康的,没有受到感染;反之,如果降钙素原≥0.5μg/L则为阳性。
1.3观察指标
(1)对三组患者PCT阳性率进行详细观察并记录。
(2)对三组患者PCT指标变化水平和血常规指标变化进行观察。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在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时,所使用的软件为SPSS22.0软件,在对患者一般资料予以计量时应用(`x±s),检验则用t表示,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WBC与降钙素原检验结果对比
细菌感染组的WBC是(14.9±2.22)×109/L,降钙素原是(2.19±0.95)μg/L;病毒感染组的WBC是(5.52±1.13)×109/L,降钙素原是(0.93±0.20)μg/L;健康组的WBC是(6.01±0.97)×109/L,降钙素原是(0.17±0.03)μg/L。通过以上数据可发现,细菌感染组的WBC与健康组相比高出许多,其数据差异具备一定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和病毒感染组中患者的WBC对比没有太大区别,因此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与细菌感染组中患者的PCT相比却偏低,其数据差异具备一定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组的PCT与健康组相比高出许多,其数据差异具备一定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表1 三组患者WBC与降钙素原对比(`x±s)
2.2细菌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血清PCT分布情况
在全部64例感染患者中,有41例(64.06%)血清PCT<0.5μg/L,这41例中包含36病毒感染者,5例细菌感染者;23例(35.94%)血清PCT≥0.5μg/L,包含7例病毒感染者,16例细菌感染者。两组之间的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2所示:
表2 病毒感染组与细菌感染组血清PCT值分布情况
3.讨论
在我国现代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共同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行各业都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与此同时,由于环境的污染以及民众生活饮食的变化,感染者也呈现了日益增多的趋势。通常来讲,感染者具有起病隐匿、特异性不突出等特征,这也导致在临床过程中极容易出现较高的漏诊率和误诊率,进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此背景下,将关注点放在提升感染患者早期诊断率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目前,在检查患者感染情况时所运用的方法较多,但是并没有严格的、准确的定义,例如病原体检查、血常规检查等都是其中的重要检查方式。近期有研究者发现,将PCT和血常规联合应用可以使感染早期诊断准确率得到有效的提升,对此,本文也以此方面为切入点,讨论了两者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
在临床上针对发热待查患者通常会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结果为依据,实现对患者是否为细菌感染的判定,同时也能够确定患者是否需要使用相关抗生素进行治疗,因此,该判定结果十分重要。但是,不管是对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量进行计算亦或是分类高低,这两者都极易受到各种外在或内在因素的影响与干扰。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来讲更是如此,所处年龄不同,其正常值也存在明显差异。同时,生理情况也是影响血象变化的重要因素,如剧烈运动、妊娠等。此外,选择的采血部位及采血水平也是影响血常规结果的重要因素,所以对于细菌感染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来讲,上述方式局限性特征显著。有相关学者提到,将PCT和血常规联合应用可以使感染早期诊断准确率得到有效的提升。PCT在我们人体内有很强的稳定性,对处于生理状态下的PCT进行详细观察可发现,其是通过甲状腺C细胞繁衍出来的,如果其被甲状腺C细胞粗糙面内部网所包裹,那么其mRNA会直接被译成PCT。反观处于病理情况下的PCT,其来源渠道并不单一,如肝组织、肺组织等都可能成为其主要来源,而外周血单核细胞经脂多糖和特定细胞因子也会致使PCT产生。如果患者全身处于严重的细菌感染情况,那么基于血浆CT前肽物质的剪接产物会呈现快速升高且明显高于正常值的态势,在此过程中,PCT是主要生成物质,而CT较之前相比却没有明显改变[3]。同时,受到感染后患者体内的内毒素也是引发PCT产生的要素之一,对于健康人来讲,其血浆中PCT含量是处于0.1以下的,所以如果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PCT高于0.5那么则可判定患者处于感染状态。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细菌感染者血常规、降钙素原水平和病毒感染者以及健康者相比高出许多,能够明确病毒感染的程度,再根据患者血清中PCT值分布情况,确定患者是否呈阳性,借此对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用药指导。由此可见,感染患者要想获得准确科学的诊断,一定要做血常规检查和降钙素原检查。
参考文献
[1]胡琴雪,王建蓉,柳巧,周晓莲,李多. 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降钙素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血流感染患者预后关系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0,28(09):57-60+66.
[2]吴文华,张芷铭. 血清降钙素原联合病原学检测在学龄前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作用[J]. 中外医学研究,2020,18(25):78-80.
[3]王卉媛. 血常规及降钙素原检查对感染患者诊断的价值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