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观察

唐转钧

遵义市湄潭县人民医院 贵州 湄潭 564100

摘要: 目的:探究针对上肢骨折患者的最佳麻醉方案。方法:从我院近三年收治的所有上肢骨折患者中筛选出124人进行研究,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参照组),两组患者所使用的麻醉药物一致,但需要分别接受两种不同的定位技术(超声引导、体表异感)进行神经阻滞。记录患者围术期间的各项临床指标,并根据观察所得指标来评价两种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结果:第一两种麻醉手术所花费的时间间有明显差异,第二试验组患者在手术开始20min、手术结束、拔管后10min这四个时间段内的MAP变化以及RP变化情况都较参照组患者而言更加平稳;第三在术后试验组患者2h、6h、12h以及24h这四个时间点的VAS测评结果均要明显低于参照组;第四试验组患者在术中使用舒芬太尼的含量以及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均要明显少于参照组;第五试验组患者在麻醉期间发生的不良症状人次要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利用超声引导对上肢骨折患者实施臂丛神经阻滞,不仅可以有效稳定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还能够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量以及术后镇痛泵使用量,提升患者舒适感,镇痛时间更加持久,有利于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健康,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 麻醉诱导;神经阻滞;超声引导
DOI: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社会经济的提高也改变了患者传统的就医观念,越来越多患者转变了自身对麻醉手术的要求,并不再单单满足于麻醉手术的顺利完成,而是追求更加舒适的麻醉效果以及术后的快速恢复[1]。而神经阻滞可以凭借其对患者产生较小的生理干扰、良好控制应激反应等优势尽快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为此本文就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和体表异感法臂丛神经阻滞进行探究,现将研究所得如实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实验的纳入病例时间段为2019年5月7日~2021年6月1日,所有入选病例均为在此期间到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上肢骨折患者,总人数124例,男87例女37例,30~72岁,均龄(43.6±11.4)岁。所有患者ASA评级为I级、II级,人数分别为77例、4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间无明显差异。

排除患者标准:对麻药过敏者;穿刺点发生感染者;呼吸系统疾病者;有肌肉病史者;有可疑恶性高热病者。

纳入患者标准:神经传导无障碍者;没有手术禁忌症者;皮肤无异常者。

1.2 方法

试验组麻醉方法:

术前护理人员需要到患者病房内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宣教内容为手术前注意事项。手术当日护理人员需要全程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确认患者的状态无异常后为患者开放上肢静脉通路并给予患者面罩进行吸氧[2]。进入手术室后让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之上,叮嘱患者将头部偏向于健康一侧,并将患者的患肢向外扩展90°,随后弯曲患者的手肘,将患者的前壁放置仰位,并让患者做军礼状。随后需要对患者的腋窝处皮肤进行消毒,采用碘伏。消毒完毕后医护人员需要将超声探头上涂上耦合剂,并佩戴好无菌手套,在手套外表涂上一层碘伏,随后再将超声探头贴紧患者的胸大肌与其腋窝的交界处上下[3]。这样可以更快更精准地找到患者的腋动脉,在超声探头的引导下麻醉医师需要对患者的臂丛神经各分支分布情况进行观察,由于该定位技术采用的平面内技术,因此麻醉医师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患者进针的情况以及阻滞目标神经的周围情况,整个过程穿刺针并不会直接接触到患者的神经[4]。在穿刺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严密控制穿刺针的穿刺径路,注意不要与患者的神经直接接触。穿刺结束后需要回抽来确认患者血液是否出现回流。本次试验组患者采用的是四靶点穿刺法,分别需要在患者的肌皮神经、腋动脉周围神经处的3点钟、9点钟以及12点钟的方向注射麻醉药物,注射量应为四分之一。在注射期间麻醉医师需要通过超神引导观察患者的进针位置,一旦发现注射期间患者出现了各种不良情况,如注药疼痛、药阻过大等,则需要立即停止注射药物,并将针推出后调整针尖位置,确保所有局部麻醉药物在患者的神经周围分布均匀[5]。

参照组麻醉方法:

参照组进入手术室后仍让需要仰卧于手术床,随后医师需要指导患者将患侧的上肢紧紧贴合在身体边,注意将患者的头部侧向患者的健康一处。帮助患者缓慢抬起头部并嘱咐其进行深呼吸,以此来充分缩紧患者胸锁乳突肌后方的斜角肌肉[6]。随后医师需要用手指去触及患者的锁骨下动脉,并在其自环状软骨与肌间沟交点处做好穿刺标记。向标记部位注射利多卡因(1.5ml,1.0%),观察患者的反应,发现其出现皮丘后再进行第二次穿刺,注意保持针尖与患者表皮垂直,并稍微偏内侧进针,待患者出现“异感”后停止穿刺。进行回抽无异常则可持续向患者穿刺部位注射25ml的盐酸罗哌卡因(0.5%),最后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

2. 观察指标和统计学处理方法

2.1观察指标

各组责任护士需要在手术开始前5分钟,手术结束即刻以及拔管后10分钟这三个时间点对患者的MAP、PR进行检测,并将检测所得数据详细记录下来。

另外由麻醉医师和责任护士共同对所有患者麻醉手术花费时间、麻醉时间、芬太尼使用量以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在术后2、4、6、12、24小时几个时间节点到患者病房内对患者的术后疼痛进行评价,评价方式为VAS测评。

2.2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本次研究所有调查所得观察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显著。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各个时间节点的MAP、RP情况对比

护理人员需要按2.1所述在指定时间节点对患者的MAP和RP进行检测,并将检测数据详细记录下来。从统计分析结果来看,所有患者开始手术后的MAP水平都出现了下降于手术结束后MAP水平渐渐回升,而试验组患者的RP在开始手术后出现了下降,拔管后10分钟回归正常水平,参照组患者则于手术开始后RP出现了升高,拔管后10分钟并未回归到正常水平,详情如表3-1所示。

表3-1 各组患者各个时间节点MAP、RP水平对比

QQ图片20241014210744.png

3.2 术后各个时间段内患者的VAS评分对比

术后护理人员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情况,并按时在术后2h、6h、12h以及24h时采用VAS评分量表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发现无论是在哪个一个时间点,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要低于参照组患者,具体得分情况如表3-2所示。

表3-2 各个时间段内各组患者VAS评分对比(分)

QQ图片20241014210754.png

3.3 所有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以及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比较

由各组麻醉医师负责记录每名患者在麻醉手术中所使用到的舒芬太尼用量,术后由各组责任护士观察患者的病情,根据患者所产生的疼痛程度来对其进行镇痛,每次镇痛完毕后需要记录下患者所使用的镇痛泵按压次数。从调查结果数据来看,试验组患者在术中所使用到的舒芬太尼量要明显少于参照组患者,另外由于试验组患者在术后需要镇痛的人次较少,因此平均使用到的镇痛泵按压次数也要明显少于参照组患者,但两组患者的麻醉手术所花时间差异明显,具体情况如表3-3所示。

表3-3 各组患者术中、术后药物使用量对比

QQ图片20241014210811.png

3.4 所有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从患者进入手术室开始,各组责任护士就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情况,记录下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发生的症状情况。从两组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看,患者发生并发症的主要类型有SPO2下降、局麻药中毒和神经损伤、轻微呼吸困难、声嘶以及霍纳综合征,期间试验组发生这类不良症状的人次要明显少于参照组,详情如表3-4所示。

表3-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QQ图片20241014210820.png

4. 分析讨论

随着近年来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越来越多麻醉医师选择在超声引导的作用下进行神经阻滞,借助超声的最大优势就是神经阻滞的成果率极高[7]。这也得益于超声成像技术的日益成熟,麻醉医师可以充分利用超声成像技术去观察手术患者的神经情况以及其神经周围的结构,以此来精确地对患者实施穿刺操作。而麻醉医师也可以通过超声探头密切关注患者整个麻醉药物的注射情况,确保所有药物都充分扩散到了患者阻滞神经周围,以此提高阻滞的准确性[8]。神经阻滞的成果与否在于麻醉药师能够使得患者需要被组织的神经尽可能地被局部麻药所包饶并充分渗透到患者的神经细胞,而超声引导使得麻醉医师注射麻药的时候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由此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神经阻滞的效果。

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均使用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诱导方式,但神经定位的技术却不同。从本次研究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来看,试验组患者所花费的手术时间要明显短语参照组,且采用超声引导定位的患者组其所使用的麻醉药物量比接受体表异感定位麻醉的患者更少。这说明在超声引导下可以有助于医师迅速找到患者需要进行组织的神经并完成麻醉操作,该定位技术可以提高麻醉医师组织的精确性,由此加快患者的麻药起效速度,从而减少麻药的使用剂量。从临床大部分研究中可知,麻醉药物的使用量会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次研究中使用麻醉药更多的一组(参照组)其在麻醉期间所产生的并发症要明显多于使用麻醉药更少的一组(试验组)。另外本次研究基于腋路臂丛神经的分布特点采取的一针、四靶点穿刺技术,也就是在患者的皮肤上做一次穿刺,并分别在患者的组织间隙处多个目标点进针,并分别在患者的上肌皮神经、腋动脉神经的3、9、12点钟方向将四分之一的局部麻醉药物的四分之一剂量通过微调进针的方向来使得麻醉药物充分包饶患者的所有神经分支。从本试验组所取得的麻醉效果来看,该方法确实可以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且可以有效稳定患者整个围手术期间的血流动力学稳定,以此尽量降低患者与麻醉手术相关的不适感。

综上所述,针对上肢骨折患者,可在超声引导下对其实施臂丛神经阻滞,不仅效果好,还能够减少药物使用量,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感,值得推崇。

参考文献

[1]王瑞国.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对肩袖损伤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1,30(33):6245-6247.

[2]李菲.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22):87-89.

[3]王亚洁.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单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22):3615-3617.

[4]桑亚楠.超声引导定位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比较[J].医疗装备,2021,34(21):121-122.

[5]梁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镇静镇痛效果及安全性[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21):189-192.

[6]张剑,吴畏.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在老年膝关节手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及镇痛效应[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32):102-104.

[7]李兴禄,黄莲,曾繁培.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使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28):158-160.

[8]陈梓文,黄林生,李杰.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上肢手术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21,40(27):18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