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脏器脱垂及尿失禁改善情况的影响分析

马金莲

广元市中心医院,628000

摘要: 目的 探究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脏器脱垂和尿失禁的影响。方法 将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40)实施盆底康复护理,对照组(n=40)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尿失禁改善情况,并对两组的脏器脱垂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①尿失禁:两组护理后的ICIQ-SF评分均小于护理前,观察组护理后的ICIQ-SF评分小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②脏器脱垂情况:观察组的POP-Q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盆底功能障碍女性患者实施盆底康复护理的效果理想,有临床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 盆底康复护理;脏器脱垂;尿失禁;干预效果
DOI:10.12721/ccn.2023.15706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女性的常见疾病,尤其是有妊娠史和分娩史的女性,其患盆底功能障碍的风险最高。盆底功能障碍会导致女性患者出现尿失禁、阴道异常、性交痛,甚至会造成其盆腔脏器脱垂,影响女性患者的生殖健康,降低了生活质量[1-2]。因此,临床上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通过对其进行盆底康复护理干预以加强对盆底支撑结构的锻炼,有效恢复患者的盆底功能。本次研究将我院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80例盆底功能障碍女性患者作为主要对象,旨在进一步探究盆底康复护理的干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研究对象是80例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盆底功能障碍女性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年龄最小者23岁,最大者36岁,平均(28.74±2.63)岁;孕次1-3次,平均(1.53±0.48)次;产次1-2次,平均(1.05±0.41)次。对照组:年龄最小者22岁,最大者37岁,平均(28.78±2.72)岁;孕次1-3次,平均(1.51±0.49)次;产次1-2次,平均(1.08±0.40)次。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接受临床检查,明确诊断为盆底功能障碍[3];(2)基础资料完善,且患者自愿参与到研究中,对本研究表示知情,且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排除标准:(1)有认知、意识或精神障碍;(2)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性疾病。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常规训练,叮嘱患者将膀胱排空,保持卧位,保持双侧下肢屈曲,并指导患者进行有意识的缩肛训练,收缩8秒后放松8秒,重复30次,每日5次。

观察组实施盆底康复护理:在实施盆底康复训练前先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向患者将介绍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原因和发生机制,以及常用的干预方法和预期效果等。向患者发放健康知识手册辅助宣传,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要予以及时的耐心的回答,让患者意识到功能训练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与依从性,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在获得患者的理解和与配合基础上,对其实施盆底功能训练:首先,采用生物反馈疗法进行盆底功能训练。在实施生物反馈疗法之前,先对患者的盆底肌功能进行评估,确定最适合训练的板块。对患者进行Ⅰ类肌纤维电刺激训练时,将频率设置为25Hz,脉宽设置为380μs。对患者进行Ⅱ类肌纤维电刺激训练时,将频率设置为65Hz,脉宽设置为170μs。指导患者根据语音提示做动作,每周训练2-3次,每次训练时间为20分钟。其次,采用电刺激疗法进行盆底功能训练。使用的治疗仪器是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将电极片贴在患者两侧的髂骨和下腹部位置,并使用生理盐水对患者的阴道进行冲洗,冲洗后置入电极,将电极与阴道的侧壁紧贴,频率设置为35Hz。在操作过程中多询问患者的感受,如果患者的耐受性差,则对频率进行适当调整。每周训练2-3次。最后,采取阴道哑铃进行盆底功能练习。取患者平卧位,常规消毒后置入阴道哑铃,哑铃的置入深度为4cm,置入阴道哑铃后让患者快速收缩,维持1s,放松2s,重复训练,每周2-3次,每次10分钟。

1.3评价标准

(1)尿失禁改善程度:于护理前和护理后评估患者的尿失禁情况,使用的评价工具是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调查表(ICIQ-SF)[4],评分范围是0-21分,根据得分,确定患者的尿失禁严重程度和改善情况,所得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尿失禁程度越严重。

(2)脏器脱垂情况:采取盆底脏器脱垂定量分期法(POP-Q)[5]对脏器脱垂情况进行评估:无脏器脱垂归为0级;脱垂脏器处在处女膜上1cm位置,归为Ⅰ级;脱垂脏器在处女膜≤1cm位置,归为Ⅱ级;脱垂脏器超过处女膜下1cm部位,归为Ⅲ级;脱垂部位距离处女膜下≥2cm,归为Ⅳ级。

1.4统计学处理

将SPPS24.0作为分析数据的软件,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指标用t进行检验,表示为均数±标准差;计数指标用χ2检验,用例数/百分率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0.05。

2结果

2.1尿失禁改善程度

护理前,两组的ICIQ-SF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和护理前比较,两组的ICIQ-SF评分均降低,观察组的评分小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QQ图片20241108212103.png

2.2脏器脱垂情况

观察组的POP-Q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对比POP-Q分级情况[n(%)]

QQ图片20241108212117.png 

3讨论

妊娠和分娩会导致女性的盆底肌松弛,导致其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伴随出现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阴道松弛等症状,影响女性患者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因此,临床上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功能,改善其临床症状。盆底康复护理是针对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制定和提出的一种护理措施,包括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并在此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本研究结果提示,经实施盆底康复护理的女性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其尿失禁程度有显著性改善,患者的ICIQ-SF评分从(12.45±1.78)分降低至(3.46±0.17)分。并且,经盆底康复护理的患者其脏器脱垂情况也有明显改善,患者的POP-Q分级情况较好,护理后患者的脏器脱垂情况得到了显著性改善,0级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且Ⅱ级、Ⅲ级、Ⅳ级患者的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在实施盆底康复训练前,先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可以让患者对盆底功能障碍和盆底康复训练等相关知识有全面的、科学的认知,让患者有更加科学和正确的认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与配合度。而实施电刺激疗法进行干预,可以对盆底肌起到激活和唤醒的作用,加快患者阴道和盆底肌的弹性恢复,更有利于脏器脱垂和尿失禁症状的改善。通过实施生物反馈训练,可以准确的反馈出肌电图和压力曲线,让患者更加清晰的直观的了解到自身盆底肌功能状态。将多种盆底康复训练方法相结合,更有利于改善盆腔的支撑功能,进而维持各盆腔脏器的正常结构和位置,减轻尿失禁的严重程度,辅助提高治疗效果。

综合上述数据及分析,得出结论如下:对女性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实施盆底康复护理既有利于改善脏器脱垂情况,还可以改善尿失禁,综合效果显著,有借鉴意义和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赵雪.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脏器脱垂及尿失禁改善情况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9):199-200.

[2]付晓玲.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产后脏器脱垂与尿失禁的改善作用分析[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2,3(9):141-144.

[3]张莲,袁薇.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33):4861-4862.

[4]袁佩琼.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防治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24):167-169.

[5]莫小慧.研究分析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脏器脱垂、尿失禁的影响[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23):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