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跨学科学习作为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手段,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探讨如何通过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丰富学生的学科体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通过融入生活元素及其他学科知识,期望打造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语文教学环境,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创新思维。本文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方案,共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
一、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概述
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实效性,逐渐革新着传统语文教学的面貌,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常扮演知识的单一输出者,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填鸭式”教学使课堂氛围显得沉闷,还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然而,项目化学习的出现,犹如一缕春风,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其精髓在于将传统的知识讲授转化为具有探究性与实践性的项目任务,这些任务以引人入胜的话题为载体,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实践操作。这一模式下,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探索者与实践者,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独立思考、团队协作,深刻理解以及应用所学知识。
项目化学习还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和立体性,教师不再单纯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为评价标准,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所展现的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这种评价方式更为客观、公正,能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真实学习状况与发展潜能。
二、小学语文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一)拓宽知识视野,激发探索精神
小学语文跨学科综合性学习对学生而言,意味着知识视野的极大拓宽,在传统语文学习框架内,学生往往局限于单一文学领域,跨学科学习则引导学生跨越这一界限,接触更为广泛的知识领域,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学生开始主动寻找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尝试用多元视角理解以及解读文学作品,这种探索过程本身就是宝贵的学习体验。
(二)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实践能力
跨学学习中,学生需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以适应不同学科的知识特点和问题解决方式,思维上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是传统学习模式难以培养的。跨学科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操作机会,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实践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三、小学语文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主要路径
(一)多学科知识与语文要素的实施驱动
小学语文教学中,双线组元的教学理念为教材的精心编排提供了明晰的指引,着重强调以单元教学目标为核心,有针对性地推进学科教学,确保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和深度。这一背景下,跨学科整合与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为实现跨学科整合的目标,教师需首先对语文教材的单元学习目标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包括对教材知识结构的梳理、阅读教学策略的规划,以及任务设计的创新。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积极探索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共通的知识点和教育价值,构建跨学科教学桥梁。
以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例,这篇课文不仅讲述了科学家们探索真理的历程,更蕴含着对科学精神的颂扬和对探究方法的启示。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巧妙将科学学科知识融入语文课堂,通过播放科学家们的探索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乐趣,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与好奇心。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拓展其思维视野,教师可设计以“科学与真理”为主题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这个项目中,学生需综合运用在语文和科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关于科学家探索真理的综合性研究任务,包括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考察、撰写研究报告等多个环节。通过这样的项目化学习,学生能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在实践中培养跨学科的综合素养与解决问题能力。
(二)活动课程与语文学科的创新实践
深入探讨跨学科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后,清晰认识到,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深度融合多学科知识的探究式学习活动,鼓励教师打破传统教室的束缚,将学习场景延伸到校外,让学生有机会在更广阔的环境中感知生活现象,探究社会规律,进而全面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升。
以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为例,这篇课文通过生动的叙述展现了作者的科学探究精神,为更好地实施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教师可巧妙利用校外文化资源,如博物馆、科技馆等,为学生创造真实、丰富的学习环境。在博物馆或科技馆的参观过程中,学生可亲身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魅力,同时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结合展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与课文相关的科学问题,如“表里的生物”是如何运作的,它们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何联系等,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教师还可利用这次校外学习的机会,设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主题为“科学探究与文学创作”,这个项目中,学生需综合运用科学和语文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项探究性任务,可以设计关于“表里的生物”的科学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创作一篇以科学探索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展现科学与文学的交融之美。通过项目化学习,学生能够提升跨学科综合素养,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学会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协作,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还为学生的未来学习与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美育渗透与语文教学的和谐共生
美育在当今学科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各学科的深度融合,丰富了学科教育的层次,推动新课改教育政策在课堂中的有效实践。小学语文项目化教学中,跨学科整合作为前卫教学方法,特别强调美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以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为例,这篇课文生动展现了白求恩的坚守与奉献,为更好地将美育理念融入教学,并实现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教师可积极利用网络资源,精心挑选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画或绘画作品。这些直观的图像资料,再现了课文中的情景,更通过细腻的艺术表现,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白求恩的职业精神,在欣赏与解析这些作品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从色彩搭配、画面构图等美术角度进行探究,体会其中的情感表达与价值观,实现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完美融合。
更进一步,教师可设计富有创意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课文主题创作自己的绘画作品,尝试撰写与这些绘画作品相呼应的故事或诗歌,旨在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巩固。
(四)利用音乐学科素材,营造写作教学氛围
音乐作为深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谓匠心独运,音乐的旋律与节奏,能有效营造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深层情感,与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相辅相成。将音乐素材融入语文教学,尤其在写作教学中,对于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鉴赏能力以及文化自信具有显著效果。
写作课堂上,教师应善于运用音乐素材,打造出引人入胜的写作环境。音乐的流动性与富含的情感元素,触动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产生强烈的表达冲动。例如,引导学生写作训练时,教师可通过选择与写作主题相契合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更快沉浸于写作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时,教师可精心挑选富含乡愁元素的音乐,如温馨怀旧的旋律,带领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回溯家乡的美好往昔,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深情厚意,有效引导学生围绕家乡的变化进行深入思考与个性化表达。随着音乐的缓缓流淌,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对未来家乡的遐想,鼓励学生从人文生活、自然景观等多重维度出发,进行丰富细腻的描绘。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写作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更为生动、贴切的学习体验。
通过音乐与写作的深度融合,教师可有效培养学生勇于表达、乐于分享的良好习惯,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将更愿意通过文字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思考,提升写作技巧以及语文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跨学科整合是小学语文项目化教学的核心理念,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有着显著的多维度培养效果,不仅拓宽了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广度,还促进多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教师需要深入挖掘跨学科语文教学的创新策略,以知识交融为基石,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构建起多元化、立体化跨学科学习体系。
参考文献:
[1]俞琴琴.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J].华夏教师,2022(02):43-44.
[2]朱丽琴.“言思共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学策略——以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实践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1,7(22):197-198.
[3]余惠斌.围绕“大概念”的小学语文跨学科课程整合探究[J].天津教育,2022(32):156-158.
[4]吴晓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J].教师博览,2020,10(33):43-44.
作者简介:吴俊霞(1982.10),女,汉族,江苏东台人,本科,高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