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民族音乐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育建构中的实施路径

卢雨思 祖威

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 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体系中,美育是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随着对美育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如何通过课程设计将民族音乐融入其中,成为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认同感的有效手段。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其独特的旋律和情感表达也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民族音乐的引入有助于构建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为未来的幼儿园教学奠定艺术启蒙基础。本研究将探讨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如何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民族音乐的融入,推动美育教育的有效开展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民族音乐;美育建构;教学策略
DOI: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民族音乐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育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为学生提供了感知艺术与文化的多维度体验。通过将民族音乐融入教学大纲,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艺术审美能力,逐步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理解。同时,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为美育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幼儿教育中应用民族音乐启发幼儿的艺术感知力与文化认同感。

民族音乐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育建构中的实施价值

(一)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美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审美判断力,而民族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元素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的审美体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民族音乐,能够感受到不同民族音调和音色的差异,从中领悟音乐背后的文化与历史积淀,深化其对音乐美感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只是简单地模仿与演奏,而是通过对音乐细节的深入分析,体会其艺术构造,激发其对音乐艺术的深层次感悟。这一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幼儿音乐教学中能够更有层次地呈现音乐美学,帮助幼儿理解和体验艺术的内在美感。

(二)增强文化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民族音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能够深入了解音乐背后所反映的民族文化与历史脉络,这种学习过程不仅是音乐技能的培养,更是文化认同感的塑造。音乐中的旋律、节奏与歌词,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情感表达和生活方式,它能够通过情感共鸣引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深刻认同感。这种文化认同感在美育中是极为关键的,它不仅促使学生更加自觉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还能够通过未来的教学将这种文化意识传递给幼儿,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文化自信。通过民族音乐的美育教育,学生不仅仅是在教授艺术技能,更是在传递一种文化使命感与责任感,推动文化的代际传承。

(三)丰富学前教育美育内容

民族音乐在学前教育美育中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艺术价值上,更在于它为美育课程的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各民族在音乐风格、演奏形式、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为学前教育美育课程的设计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在美育教学中引入民族音乐,使学生能够从多个维度、多元文化的视角来进行幼儿音乐教育。民族音乐可以与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相结合,丰富学前教育美育的内容体系。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突破传统音乐教学的单一化,促进幼儿在多样化的艺术环境中获得更全面的美育教育。

民族音乐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育建构中的有效策略

(一)融入课程体系,发展民族音乐美育

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育建构中,把民族音乐纳入课程体系是一项重要策略。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把民族音乐的美学内涵融入到教学大纲中可以使学生在艺术审美与文化认同上得到全面发展。民族音乐不仅反映了各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而且在旋律、韵律、节奏等方面也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通过课程中的民族音乐单元设置,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之美,并了解不同民族音乐的特点与风格。同时,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美,感知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从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例如在课程设计中可引进“民族音乐欣赏与运用”模块,内容包括民歌鉴赏、民族乐器演奏、民族音乐文化等。具体操作上,教师可将蒙古长调,藏族舞曲,广东粤曲等具有代表意义的音乐作品供学生欣赏和分析。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其节奏的变化,音色的特征,及独特的旋律表现。课程可设计“音乐文化背景研究”任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民族音乐的美和内涵,通过欣赏,深入探究蒙古长调中蕴含的草原情怀、藏族舞蹈所传达的宗教文化等。通过对音乐与文化的双重理解,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前专业的教学需要,教师们也可以在课程中设置“民族音乐实践”这一部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设计出符合幼儿特点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民族音乐的元素融入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之中,设计出具有一定的互动性和趣味性的音乐游戏或表演形式。如可利用简单的民歌传唱、民族乐器的律动等互动游戏,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以“茉莉花”为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音乐的节奏感,并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还可利用幼儿园常见的小沙锤、小鼓等乐器,引导幼儿在与音乐节奏的互动中培养幼儿的音乐表达能力。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熟练地掌握民族音乐教学技术,而且可以在审美教育中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提高幼儿的艺术悟性。

(二)结合区域文化,丰富美育教学资源

区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民族音乐资源,为美育教学提供了极具特色的素材,通过将本地的音乐文化融入课程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音乐与文化的紧密联系。区域民族音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承载着特定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通过这种本土化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学习音乐技艺,还能从中获得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将区域民族音乐作为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强化地方特色,还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具体的美育实践体验。这种融合地域文化的策略,将美育教学从抽象的艺术理论知识中剥离出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文化背景,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

例如,在南方地区的高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课程中,教师可针对具有地方特色的粤曲、潮州音乐等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音乐美育教育。粤曲作为广东地区的传统剧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音乐表达方式。教师可以选择“帝女花”这样的经典作品,从音乐结构和艺术特点上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欣赏和演唱中感受到粤曲的独特魅力。同时,教师还可结合实际的粤曲演奏,组织学生演奏三弦、扬琴等乐器伴奏,使学生在互动中感受音乐的节奏与音色。这种本土化的教学方式,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又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与审美感知能力。

北方地区独特的民族音乐资源,如蒙古族长调、满族萨满乐等,也是美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蒙古长调,并对其音乐要素进行分析,使学生体会到草原文化的辽阔和自由。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情境创设,模拟草原的生活场景,配合长调音乐进行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通过这样的互动教学能够深入理解蒙古长调的音乐特质,还能够探索如何将这种音乐文化元素融入幼儿园音乐启蒙教育中。这样的教学设计提升学生对区域民族音乐的审美理解,还为他们未来的教育实践提供文化丰富且充满艺术魅力的教学资源。

(三)跨学科融合,拓展美育维度

民族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更能够产生协同效应,深化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审美体验。通过将民族音乐与舞蹈、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地感知艺术的丰富性,进一步提升其审美能力和文化认知。跨学科的美育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在音乐节奏与舞蹈动作的协调中体会美感,在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中理解文化的深层内涵,这种综合性的美育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幼儿教育中形成更为全面的艺术素养,进而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兴趣。

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民族音乐与舞蹈”的跨学科美育活动,以蒙古族的长调音乐为背景,引导学生设计相应的舞蹈动作。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经典的蒙古长调音乐,让学生体会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情感表达。然后,教师可结合蒙古族特色舞蹈,如展示草原辽阔景色的舒展动作,以及体现民族精神的腾跃姿态等,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设计出一套符合音乐节奏的舞姿。这样既能让学生加深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又能通过舞蹈的形式,加深学生对音乐背后的情感感受。通过“乐”与“舞”的结合,学生不但能掌握音乐的节奏,更能在“动”的表现中,体会到艺术美感的整体性。

此外,民族音乐也可以和文学进行有机地融合,形成更为深刻的美育活动。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以民歌为切入点,结合民族民间传说或诗歌进行艺术创作。学生可在民歌旋律的基础上进行朗诵,形成“音乐与文学的交响”,以音乐来传达诗的意境,使学生对民族文化之美有更为立体的感受。例如,选取“瑶族舞曲”等少数民族的经典诗词故事,以音乐与朗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内涵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这种跨学科的艺术表达方式拓展学生的美育体验,也为他们在幼儿园教学中设计综合性的艺术启蒙活动提供了实践经验。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能够在美育教学中结合多种艺术形式,使幼儿的艺术感知更加全面,从而促进其综合艺术素养的提升。

(四)多元评价体系,提升美育教学效果

美育的核心在于培养艺术感知力和深化文化认同,而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依赖于课堂教学,还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有效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教学成效。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既要考查学生对民族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重视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在评价过程中,要将教师评估、学生自我评估、同行互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利用多层次的反馈机制,综合评价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教育实践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和教学评估结合的方式,设计出多维的评价标准。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立“民族音乐课堂表现评估”环节,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分。如民族乐器演奏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现场演奏评测”,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二胡、长笛等少数民族传统乐器,并根据学生的演奏水平、节奏感及表现力给予打分。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即兴演奏环节,以考察学生在音乐表演上的创新能力,并检验他们对音乐的理解程度。教师也可以设计“教学反思和同行互评”环节,引导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对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不足进行反思。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在民族音乐教学上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改善计划。同时,同行互评可以使学生以旁观者的视角来观察和评估别人的教学成绩,从而学习到更多的教学策略。以民族音乐教学为例,学生可从彼此的教学设计、课程组织和课堂互动等方面对其评分,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这一评价过程提高学生的教学水平,还促进他们在美育教学中的创新实践。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融入课程体系、结合区域文化、跨学科融合以及多元评价体系,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艺术审美能力,还能够深刻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构建丰富的美育认知体系,还为他们在未来幼儿园教育中更好地应用民族音乐进行审美启蒙提供了扎实的基础。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民族音乐将继续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推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在未来教学中更加敏锐的艺术感知力与文化传承意识,为幼儿美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张雅婷."非遗"传统音乐文化在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建构中的价值和实施路径[J].乐器, 2023(10):60-63.

娄晓虹.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美育作用及实施路径分析[J].丝路视野, 2023:74-76.

廖凭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J].中外交流, 2020, 027(0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