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的基石,不仅关乎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更承载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新课改推动下,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读思达”教学法的提出与实施,无疑为小学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路径。该教学法以阅读为起点,以思考为桥梁,以表达为归宿,构建了科学、高效的学习循环,通过阅读,学生汲取知识、拓展视野;通过思考,学生深化理解、锻炼思维;通过表达,学生传递思想、提升交流能力。“读思达”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积极回应。
一、“读思达”教学策略的相关概念
(一)“读”的主要概念
“读思达”教学策略中,“读”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不仅是知识的初步接触与获取方式,更是启动学生认知流程的钥匙。这种“读”不同于常规的精读或泛读,而是一种策略性、有针对性的阅读,着重于信息的筛选与提炼,为后续思考与表达提供丰富的素材与灵感来源。
(二)“思”的主要概念
“思”是“读思达”教学策略中的关键环节,强调学生在阅读基础上的深层次思考,这种思考是主动的、批判性的,旨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对阅读内容深度剖析,形成个性化认知体系。
(三)“达”的主要概念
“达”作为“读思达”教学策略的终端环节,其核心在于将阅读与思考的成果进行有效表达,这一环节鼓励学生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将自己的见解与想法清晰、准确地传达出来。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更是对其沟通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如何组织语言、如何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使其学习成果得到最大化展现。
二、小学语文“读思达”教学策略的开展难点
(一)三部分之间的重心倾斜关系
实施“读思达”教学策略时,教师需精心平衡“读”、“思”和“达”三个核心环节。由于“读”仅触及知识的表层,学生难以从这一初步阶段就全面领悟所学内容,当学习进程推进到“思”与“达”时,学生可能因基础认知不足而陷入深思的困境或表达的瓶颈。“达”环节所倡导的师生互动,虽能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对教学节奏的把控,使得教学效果的优劣更加依赖于学生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当前许多小学生的能力尚未达到“读思达”教学策略的预设标准,加大了教师在调整教学侧重点时的难度。
(二)需要教学环境的配合
“读思达”教学策略的推行还受限于现有的教学环境,该策略所蕴含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方法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它要求一个更加灵活与开放的教学环境来支撑其实施,当前许多学校的课堂配置并不利于学生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深入思考。为充分发挥“思”与“达”的教学特色,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力量和教学时间等,这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实现,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有效推行“读思达”教学策略,成为教师需要深思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三、“读思达”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路径
(一)整合学习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他们持续学习和探索的不竭动力。日常教学活动中,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生动以及富有成效。培养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读思达”教学法为我们提供了有效路径,以阅读为基石,通过整合学习内容,为学生打造全新的阅读体验,夯实其阅读能力的基础。
以《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为例,由于学生缺乏直接观察植物种子传播的经验,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字面意义上,难以深入领会其中的内涵。为帮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教师可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栩栩如生的阅读情境。通过整合课文中的关键信息,以精美的图片、生动的视频或趣味的动画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视觉以及听觉的双重刺激下,直观感受植物种子传播的奥秘,在这样的阅读情境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激发,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学习中。
教学《日月潭》这篇文章时,教师则可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入手,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框架出发,剖析理解文本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系统的阅读思维。教师可教授学生如何提炼文章的主旨大意,如何分析段落的结构和层次,如何品味语言的特点和韵味等阅读方法。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内容,教师还可设计丰富多样的阅读任务。对于叙事性强的文章,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复述故事情节的方式加深理解;对于说明性文章,可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或进行小组讨论的方式来提炼关键信息和归纳总结。
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多样化的阅读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阅读能力,逐渐培养了学生对阅读的热爱和兴趣,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想象力也更加丰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则充当了引导者与支持者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整合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获得个性化成长与提升[1]。
(二)优化思维引导,强化学生思维逻辑性
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逻辑严密的探索之旅,每一步都深深烙印着知识的积累与思维的跃迁,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将目光投向更深远的层次——学生思维能力的锤炼,尤其是思维逻辑性的塑造。语文学科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国语教育的重要支柱,其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一张错综复杂的逻辑网,要求教师不断求新求变,探索出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打破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刻板印象,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核心素养理念引领下,小学语文教师可通过运用“读思达”教学法,从思维的维度切入,精心设计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思考语文知识的深层含义。以《寒号鸟》这篇课文为例,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其篇幅相对冗长,理解难度也相应提升,为帮学生洞悉文章背后的深层哲理,教师可借助问题思维导图工具,通过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逐步揭开文章主旨的神秘面纱。教师可依次抛出以下问题:“寒号鸟是否真的畏惧寒冷?”“它为何迟迟不愿筑巢?”“倘若你是寒号鸟,你将如何抉择?”这些问题如同一个个引路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更驱使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深思熟虑。追寻答案的旅途中,学生思维得以逐步展开,对文章的理解也随之加深。更进一步,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见解,通过课堂上的互动讨论,进一步梳理学生的思维线索,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能在无形之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口头表达能力[2]。
(三)创新练习形式,锻炼学生语言表达
语文学科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其教学内容的广博与深厚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学习可能,小学阶段作为孩子们基础教育的黄金时期,对于夯实学科基础、培养全方位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如何巧妙地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练习形式,就显尤为关键。
在致力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纷纷采纳“读思达”教学法,这一方法鼓励教师持续创新语文知识的传授方式,特别是从写作和口语交际两大核心技能入手,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举例来说,《狐假虎威》这一经典寓言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且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教师在完成基本的教学内容后,可以进一步探索这篇文章的深层教育意义。为帮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文章精髓,并点燃他们的创新思维火花,可以布置一项仿写任务,仿写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反复研读原文,仔细揣摩其情节构造、人物设定以及语言风格,同时,学生还需要有意识地整理自己的思路,以创作出风格相似的作品。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原文的理解,更能在无形中锻炼学生的文笔以及表达能力。
《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科普童话也是极佳的教学素材,在完成文章的教学后,教师可以设计一场别开生面的口语交际活动,主题可以设定为“我眼中的动物世界”。此类活动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结合,勇敢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口语交际的环节中,学生需要清晰地组织语言,准确地传达自己的观点,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自信[3]。
结束语:
核心素养理念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强调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读思达”教学法崭露头角,该教学法以阅读为基石,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而准确表达,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深入阅读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独立思考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准确表达则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读思达”教学法的有效实施,是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石蕾蕾.“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2(18):73-75.
[2]张弘.“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22(17):36-38.
[3]刘爱华,朱鹏.“大思政课”格局下小学语文德育功能探索[J].吉林教育,2022(34):86-88.
作者简介:任永兰(1980.10),女,汉族,山西太原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