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跨学科融合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谢立萍

深圳市罗湖区桃园小学 深圳罗湖 518000

摘要: 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蕴含着深厚的内涵与价值,倡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勇于突破传统学科的藩篱,将语文学习与数学、科学、艺术、社会等多学科进行融合。这种融合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对此,教师要从教案设计到教学评价进行全面创新,助力学生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跨学科;融合;小学语文
DOI: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得到提升。为进一步拓展语文教学范围,打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要实施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通过开展渗透性教学,有效整合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相关要素,从而培养学生的的综合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经过挖掘教材中的跨学科元素,并进行整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完善、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有助于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更能确保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小学语文教学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以此来推动学生发展、提升教育质量。

一、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的实践,为语文教学领域带来新的变革。通过这一策略,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得到极大的拓展与丰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随着跨学科知识的融入,让教学不再囿于语文学科的单一框架,而是向着更宽广、更深入的领域延伸。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知识以更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显著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合理设计跨学科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内涵,更能触发他们的思考热情,培育其勇于探索的精神。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散了传统课堂的沉闷与枯燥,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更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乐于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从而有力保障跨学科教学的优异成果。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尝试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元素,来实现知识间的交融与互补,有效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升。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围绕教材内容和教学任务,整合多学科知识资源,力求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环境中,不仅能更自如地运用语文知识,还可以学会将其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从而更好地应对和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不断优化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教师经验交流

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为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和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跨学科教学的实施,鼓励教师打破学科壁垒,积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合作。这种跨学科的交流互动,有助于教师共同探索更高效、创新的教学方法,还能推动小学语文教研组、课程组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定期举办的教师经验分享会,更是为教师提供一个宝贵的平台,让他们能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提升语文教学能力。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能更好地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在不断的实践与交流中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和突破。

二、跨学科融合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策略

(一)教案转变思路,问题驱动教学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遵循“新课导入、课文初读、深入研读、作业拓展、课文总结”的固定教学流程。然而,项目化学习模式的出现,打破这一传统范式,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索性研究、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项目化学习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计一个核心驱动问题,以此为学生建立一个既真实又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构思一个驱动问题:“如果你在三国时期,并且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你会怎样运筹帷幄,确保‘草船借箭’的策略能够万无一失?”该问题不仅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更为他们铺设一个宽广的思维舞台。之后,教师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内的成员分别承担起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等历史角色的扮演。为更逼真地重现三国时期的决策氛围,学生要积极利用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等,详细地搜集三国时期的历史脉络、人物性格描绘、及军事战略等相关资料。在小组中,学生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探讨交流,全面分析“草船借箭”这一计策的实施可能性,并试图构思出执行计划。通过角色扮演的实践活动,学生能真切地模拟“草船借箭”整个策略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从而感受不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战略智慧。在这一连串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信息筛选与分析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都将获得实质性的提高。

(二)利用美术课程,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美术课程注重加深学生对美的认知与创造,宗旨在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引领他们探索并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美学元素,促成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反思与探索。尽管教材中不乏描绘风景的优美篇章,但由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不足,他们往往很难深入领会文本描绘的景象及其蕴含的情感。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或许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无法触及更深层次的意境与内涵。这时,美术课程便会发挥独特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突破阅读理解的瓶颈。

例如,教师在讲解《草原》这篇课文时,通过美术的视角与手段,更直观地引导学生领略草原的广袤无垠与壮美风光,激发他们对草原及其深厚文化底蕴的热爱与敬仰。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精美插图。这些插图以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草原的迷人景致,有助于学生在视觉上形成对草原的初步感知,并在情感上萌发出对草原的向往与热爱。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并体验草原的美景,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拿起画笔,将自身的感受与遐想融入绘画之中。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能更细致地揣摩文本中的描绘,更能通过色彩的运用与线条的勾勒,表达自己对草原美景的独到见解与感悟。另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挑选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影像与照片,通过对这些素材进行艺术化的加工与处理,如,增强色彩饱和度、调整画面对比度等手法,教师能打造出更具视觉震撼力的教学素材。在课堂中展示这些精心制作的影像与照片,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草原的壮丽与辽阔,更能引导他们挖掘文本蕴含的情感与主题思想。

(三)开展多元活动,拓展教学资源

在小学语文的跨学科融合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与实施多元化教学活动,有效整合各学科资源,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角色扮演活动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并进一步体验文中角色的情感世界与性格特征。

例如,在讲解《守株待兔》这一经典寓言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将美术学科融入其中,鼓励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创作生动的场景画,这些画作不仅能为角色扮演提供丰富的背景,增强剧情的真实感,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绘画技能与艺术创造力。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融入音乐元素来丰富教学形式。如,选取与诗词意境相契合的古筝曲目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悠扬的旋律中深情朗诵,从而更深入地领略诗词的韵味与内涵,并激发他们的音乐感知力与审美想象力。除了上述活动以外,实验探究也是跨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借鉴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实验方法,设计有探究性的语文实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与实验能力。

(四)创造真实的情境,学会灵活运用

语文学科的教学应当超越单一的课堂范畴,积极与其他学科及社会实践融合,确保学生能将所学的语文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校举办的多样化活动,如“爱心义卖”、“跳蚤书市”“主题演讲”等,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践平台,并激发他们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潜能。从策划活动流程,到巧妙设计的宣传海报,再到公正进行投票评选,这一系列环节都应涉及语文、美术、心理学、工程学、统计学、数据分析乃至新闻媒体等跨学科知识的运用。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在语文教育中勇于尝试跨学科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实践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我是小小讲解员》的教学中,该课程鼓励学生走出熟悉的校园,踏入周边的博物馆等公共场所,担任志愿讲解员的角色。这也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更全面的挑战,为有效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必须采用有创新性和综合性的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重温课文《琥珀》,探讨如何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博物馆的游客介绍这一独特的展品。以此作为切入点,教师可以逐渐引导学生深入口语交际的训练,为他们今后成为优秀的小小讲解员奠定基础。在准备阶段,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外实地调查活动,通过亲身实践收集第一手资料,并结合数据分析来充实和完善讲解内容。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如何筛选和整合与讲解主题紧密相关的历史、地理等多元知识,从而打造出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讲解体系。

结束语:

总之,跨学科阅读教学是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语文学科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且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广泛的渗透与交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融入其他学科的教育资源,能拓展语文教学的视野,更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素养提升,更能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麻慧芬.跨学科融合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J].华夏教师,2024,(16):103-105.

[2] 廖侨莲.“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特性与实践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23):57-60.

[3] 赵俊.语文学科实践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探究[J].语文建设,2024,(14):75-77.

[4] 夏多海.大单元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构建研究[J].环球慈善,2024,(08):0019-0021.

作者简介:谢立萍(1985.9),女,汉族,广东五华,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