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职英语课堂中POA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依据
POA(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产出导向法),依循三个教学核心,“驱动-促成-评价”,将教学流程循环推进,在课前,课中,课后及大单元,四个阶段完成四次循环,实现以学定教、以教促学、以评促教。(文秋芳 2015,2017)
CALL(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计算机辅助教学)旨在计算机相关设备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Levy,1997),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Beatty,2013)。随着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语言教学中对于多样化数字设备和在线资源的使用与日俱增。CALL有两大主要分支:MALL(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和DGBLL(Digital Game-based Language Learning)。其后Bax于2003年提出的Integrated CALL,Chun于2016提出的Ecological CALL将成为未来发展两大趋势。
POA理论强调以学生的产出为教学的核心,提倡在教学中创造真实的语境,通过任务驱动和产出导向,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计算机平台能够提供丰富的视听材料和互动平台,帮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语境中进行语言实践。在高职英语教学中,POA与CALL的融合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将英语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实现英语教学的职业导向[1]。
2 高职英语课堂中POA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在POA教学法中,三大教学核心始终贯穿课堂的各个环节,而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以评价为例单靠教师进行评价收集和反馈需要消耗极大的时间和精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推进,世界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使得利用计算机辅助开展教学活动成为可能。介于高职英语课堂与义务教育阶段课堂的差异性,POA与CALL在高职英语课堂的融合对教学具有积极作用。
2.1 课程特性
高职英语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方针,结合学生专业培养方案和学生职业化需求提升学生的职场英语能力,搭建学生与职场的脚手架。职英语学生升学途径多样,主要有春季高考,夏季高考,单招等多种途径,因不同类别学生,对于英语语言能力要求不同,故而英语水平差异较大。因此,高职英语课程具有班级规模大,课程跨度大和课堂管理难三大特征,亟需切实可行的教学理念指导。文秋芳教授团队精心打磨所成的POA理论,扎根中国本土国情,涵盖多重育人理念,是国家战略的细化。课程三大核心环节 “驱动-促成-评价”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相互推动促进,以科学的方式对学生语言输入输出过程进行精准评价,实现以学促教,以教促学,以评定教[2]。因而,POA理论在高职英语课堂中使用,将为授课教师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增强解决课程难题的决心。
2.2 时代特性
新时代背景下,高度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学生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单一途径进行知识输入,教师采取多模态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教学为广大学生及教师所需。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英语课堂具有以下三大特征:教室信息化、教师信息化及学生信息化。
2.2.1 教室信息化:
教室信息化主要体现在多数高职院校教室多媒体设备的更新,为希沃白板和教学辅助平台的使用提供设备保障。另外,多数高职院校配备多媒体视媒教室和模拟操作室,旨在提升学生的语言及专业素养。
2.2.2 教师信息化:
高职教师信息化培训途径增多,信息化素养普遍增强,信息化手段也更为丰富,为开展信息化课堂提供了师资力量。
2.2.3 学生信息化:
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为千禧一代,与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相伴成长,具有极强的互联网检索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也具备空前的互联网意识,为信息化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以上三大特性,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高职英语课堂中,CALL的融入提供无限的可能。
3 高职英语课堂中POA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结合的实践困境
3.1 教师局限性:
教师局限性主要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部分教师信息化能力不足。受过往教育背景和时代的影响,部分教师缺乏信息化意识和能力,萎于创新,趋于选择传统授课形式。其次,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理念指导,在运用信息化手段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缺乏理论指导,仅为信息化手段的堆砌,造成学生学期内使用繁杂的教学APP,学生需要不断摸索适应不同媒介的使用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且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3.2学生局限性:
高职学生具有升学途径多样,因前段学习对英语要求不同,使得同班级学生英语语言水平差异较大,对于教师课程目标的制订有很大的挑战。另外,课堂中计算机设备(如:手机,电脑等)的使用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中,出现“借机摸鱼”的情况。最后,学生信息化能力较强,教学任务发布后,学生会过度依赖互联网检索,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使得教师及平台无法有效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3.3平台局限性:
目前可选择平台数量较为有限,可选择性较少,且平台功能有限,评价方式单一,教师多数教学活动无法通过平台得到较为有效的反馈。学期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依据多平台,教师无法通过单一平台完成教学任务,面对班级规模较大的高校课堂,平台操作流程及方法,将会给授课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一定挑战。
4 高职英语课堂中POA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结合的实践路径
4.1 “理念引领,素养提升”两手抓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需要提高自身信息化素养,增强数字化水平,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高校教师需有转变教学理念的意识,将POA教学核心与实际课堂相结合,掌握国内外研究发展动向。积极开拓符合学生学情的,对接未来职业发展的数字化高职英语课堂。为了提升教师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开展线上数字化研修:组织专门的网络研修项目,帮助教师掌握智能化教育工具,提高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并提升信息素养。
2.开展信息化帮扶工程:教育部门牵头,各高校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点对点进行信息化能力帮扶。
3.强化日常实践应用: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打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师晋升的通道,激发教师精进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动力。
4.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利用已有资源建设服务平台,汇聚和分享优质的培训课程资源,方便教师自主学习和提升。
5.推动跨学科知识储备提升:通过交叉学科交流和研修活动,培养教师跨学科教学的能力,推动教育教学创新。
6.加强智能化教育培训:对于信息化程度高的学校,助推教育领导力和教学能力的示范培训,提升教师在信息化教育方面的应用能力。
4.2 学前储能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语言输入和工具,并根据学生情况设定不同层次的课前学习任务,通过创设情景,建立学生与未来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完成任务上传至平台后,教师将依托后台收据,对学生进行首轮评价,根据课前评价结果,完善课程进度及课程内容[3]。
4.3 学中赋能
课中学习是教学的基础环节,更是教学活动评价的核心部分,CALL在POA理念引导下的课堂有以下优势: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多模态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进行生动的展示,通过多感官激活学生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抬头率”。
2.实现差异化教学:计算机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对学生学情进行初步评估,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程度,推送对应的学习资源和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3.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进行高效备课和管理,同时计算机辅助的即时反馈和评估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实现时间经济化。
4.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模拟现实生活场景,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学习语言,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这些优势表明,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4.4 学后产能
POA理论强调“学用一体”,主张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语言产出,以此来提高语言能力。在评价环节,教师将依托平台,师生互评及企业导师三方,对学生的产出进行评估。数字平台,如WE Learn、 Unipus等,可针对语言表述进行即时性评价,在辅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的同时,协助教师进行后续评价。其后,在教师引导下的师生互评(STCW)将从多视角切入,给予学生相对全面系统的评价。最后,学校自由企业的导师,将从专业角度于专业模拟和实训基地处,给予学生就业指导,精准对接未来工作岗位,帮助学生提前适应职场生活。
通过上述步骤,POA理论能够帮助高职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英语,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为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在评价环节,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未来工作紧密相关。
[1] 郭鸿雁,周震.新时代外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60.
[2] 郝红玲,深思. POA视域下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教学融合一体化应用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5):159-161.
[3] 刘露蔓,王亚敏,徐彩华.“产出导向法”在海外汉语综合课教学中的有效性分析[J].汉语学习,2020(4):87-94.
[4] 文秋芳. 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04):547-558.
[5] 文秋芳. “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J],《中国外语教育》,2017,(02):17-23.
[6] Bax, S. (2003). CALL—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ystem, 31(1), 13–28.
[7] Beatty, K. (2013). Teaching & Researching: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Routledge.
[8] Chun, D. M. (2016).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SLA research.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20(2), 98–115. https://www.lltjournal.org/item/2949
[9] Levy, M. (1997).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ontext and conceptualiz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外语教育工作委员会2023年度职业院校外语教育改革专项课题《基于POA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WYW2023A20)一般课题成果”。
作者简介:张琰昕(1998-),女,汉族,山东烟台人,英语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英语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