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剧是由童话故事改编而成的舞台表演艺术,为幼儿提供一个表达平台,幼儿通过理解童话故事,运用语言、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生动地诠释故事中性格迥异的角色。这种方式能轻松有效地提升幼儿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更是对他们情感体验和创造力的全面激发。但当前许多幼儿教师在童话剧教学方面存在能力不足,幼儿个体之间的基础差异也导致童话剧表演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幼儿园场景学习模式的探索中,以童话剧表演为载体进行园本课程建构,需要教师勇于突破传统,不断学习提升,设计教学方案,通过层层深入的舞台剧表演,逐渐挖掘幼儿的表演潜能,并通过角色扮演这一游戏形式,培养幼儿的多元化表现力。
一、幼儿童话剧的重要性
(一)幼儿自身发展的需求
学前教育实施指导方案对幼儿艺术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在幼儿接触与欣赏各类艺术作品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以此来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度和创造性表达能力。同时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并保障幼儿自由发表个人见解的权利,鼓励他们勇于想象,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幼儿戏剧作为一种融合文学、美术、音乐、舞蹈、及建筑艺术元素的综合艺术形式,能为幼儿提供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艺术沉浸与体验环境。幼儿内心深藏着对奇幻世界的向往,他们生来便具有表演的天赋,无论是作为演员、编剧,还是舞台上的演绎者,这种潜在的戏剧才能需要得到教育的细心呵护、有效激发、正确引导。而童话剧正是一种极为符合幼儿天性的教育形式,能让幼儿在寓教于乐的学习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而通过参与童话剧的表演实践,幼儿将逐渐成长为自信、外向的个体,并能在集体合作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潜能。
(二)幼儿园教育发展的需求
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体系中,艺术、音乐、文学等几大支柱虽然备受重视且研究日盛,但往往被割裂对待,没有形成有机融合。这种分割状态导致教师常常将幼儿的表演活动简化为对虚构故事的机械演绎,忽略其背后的深层教育意义。教师过分注重语言技巧和自发性表演的培养,没有深入探寻幼儿在童话剧创作过程中展现的多元化需求,如,对导演角色的向往、对亲手制作道具的兴趣等。正因为如此,与童话剧相关的教育活动常常陷入追求表面成果的窠臼,缺乏对童话剧表演内在特质的深刻理解,从而大大削弱其所能带来的教育价值。为引导教师领悟幼儿童话剧表演的真正内涵,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充分发掘童话剧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巨大潜能,决定启动这一研究项目。通过系统的探索与实践,推动教师转变传统观念,从幼儿的角度重新审视并建立童话剧表演的教育框架,憧憬每一个幼儿都能在童话的瑰丽世界中自由探索,实现个性表达与创造力的无限拓展,从而迈向更全面的发展之路。
二、以童话剧表演为载体的园本课程建构与实施策略
(一)合理选择通话剧本
主题童话故事课堂教学要求对原著文创作品的忠实再现,更需要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理念相互呼应。因此,在选择童话剧本时,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及幼儿的心理成长特点,从而筛选出适合幼儿演绎的剧本主题。如,教师可以选择那些既有趣味性又启发性的童话故事,如,《爱丽丝梦游仙境》,作为剧本的蓝本。该故事以独特的奇幻色彩和丰富多样的人物角色,深受幼儿的喜爱,在将其改编为教学剧本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原著中的部分情节和角色进行适当调整,简化表演难度,并保持其吸引人的奇幻元素。
另外,教师也可以从幼儿科学类小故事中寻找灵感,例如,选择《水滴旅行记》作为剧本的参考,这个故事围绕着水滴的奇妙旅程展开,形象地描绘水的多种形态及其变化过程。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科学主题,设计出一系列有创意的舞蹈动作,让幼儿在愉快的舞蹈中学习到科学知识,从而达到既教育又娱乐的教学目的。而将儿童歌曲如,《小蝌蚪找妈妈》转化为剧本也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这首歌曲节奏明快,歌词生动有趣,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共鸣。在改编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歌曲的情节和角色特点,创造出具有戏剧张力的表演场景,让幼儿在歌唱和表演中感受到故事的魅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表演技巧及团队合作能力。
(二)调动幼儿表演游戏的积极性
《纲要》指出,教师在幼儿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应积极营造并保持一种愉悦轻松的氛围,因为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与他们的情绪状态息息相关。为贯彻这一理念,教师尝试融入一种有创意的教学模式,也就是通过引导幼儿欣赏和参与表演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特意要选择一些表现力强、能力出众的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设计并呈现若干场生动活泼的表演。这些表演不仅迅速抓住其他幼儿的注意力,且有效地激发他们对表演艺术的兴趣,催生他们亲身尝试和参与的强烈愿望。
例如,当共同完成《猴子学样》这一表演游戏以后,许多幼儿都跃跃欲试,希望有机会亲自登台表演,对此,教师特意组织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幼儿自主协商、分配角色,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每当一组表演结束,教师都要针对他们的表现给予具体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在语言表达和情感传递上更精准、生动。虽然一开始,幼儿在表演中遇到一些挑战,但他们都以极高的热情和专注度投入其中,即便是那些平时较为内向、不善表达的幼儿,也在这次活动中展现出其活跃和自信,他们的语言、动作乃至表情都变得越来越自然、流畅。而在幼儿进行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保持着和蔼可亲的笑容,用充满好奇、鼓励与赞赏的眼神与他们交流,这种无声的支持与肯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当表演游戏全部结束以后,教师还会与幼儿一起进行回顾和总结,特别表扬那些在表演中展现出独特创意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幼儿。
(三)表演中的情感教育与心理疏导
在表演童话剧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是幼儿情感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巧妙融入者。为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师要认真挑选剧本,确保其内容既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又可以充分展现角色背后的丰富情感与心理。在挑选剧本时,教师应注重剧本的情感层次和多样性,选择那些能触动幼儿内心、引发共鸣的故事。同时还要进一步挖掘每个角色背后的情感与心理,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情绪变化、及行为动机,以便于在后续的活动中能准确地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和情境体验。在幼儿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体验角色的情感和所处的情境,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幼儿可以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从而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交技能。
例如,经典童话《小红帽》,当剧情发展到小红帽与大灰狼相遇时,教师要指导幼儿运用细腻的表情、语气、肢体语言,准确传达小红帽内心的恐惧与不安。也启发他们想象力,并尝试表现出小红帽如何克服恐惧、勇敢应对困境的情节。对于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丰富幼儿的表演体验,更让他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敏锐捕捉并妥善回应他人的情感信号。而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对于促进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以多元化的角度编写童话剧本
在童话剧的教学实践中,幼儿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对此,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先了解他们的心理和性格特点,从而遴选出最适宜的童话剧本,在编排剧本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刻把握童话剧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同时结合幼儿成长的特点和需求,以更多元和创新的视角来构思和塑造剧本。童话剧作为一种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形式,其角色往往源于虚构,常常将动植物赋予人性,通过他们的冒险和经历来展开故事情节。在改编诸如《淘气包马小跳》这样的经典故事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新的角色元素,如,马小跳的朋友、师长或者社区成员等,让剧情更丰富多元。随着这些新增角色的引入,不仅为故事注入新的活力和教育内涵,同时也为幼儿提供更多角色扮演和社交互动的机会。
不仅如此,教师在设计剧本时,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幼儿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因此,剧本的情节应简洁清晰,避免过多的情节转折和复杂的人物纠葛,确保幼儿能轻松把握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去。这种编排方式不仅能有效提升幼儿对童话剧的喜爱程度和参与感,更能在表演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促进他们在情感、认知、及社交能力方面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总之,在幼儿园场景学习模式的探索中,教师以童话剧表演为载体,科学合理建构并实施园本课程,取得显著的成果。通过挖掘童话剧丰富的教育内涵,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奇幻与创意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角色扮演与情境体验中,不仅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更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的熏陶与培养。而这种以幼儿为主体的场景学习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灵.以铁路故事图画书为载体的幼儿园班本课程建构与实施[J].学园,2023,16(07):84-86.
[2] 韩冰清,王芮.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建构实践与反思——以武汉市C幼儿园“和”文化课程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9,39(02):105-109.DOI:10.3969.
[3] 陶炜.幼儿园“健康·生活”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3,(11):38-41.
[4] 杨柳.幼儿园“成长教育”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2023,(09):87-90.DOI:10.13861.
作者简介:孙静(1986.10—),女,汉族,江苏淮安人,研究生学历,高级教师,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为江苏无锡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场景学习:童话剧表演园本课程建构研究》(立项号:XH2021028)